1、醬香型白酒發源
醬香白酒始於西漢時,還稱「枸醬酒」。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述,公元135年(漢朝建元六年),漢武帝劉徹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市),於南越王宴間嘗到鰼部(今仁懷)產的枸醬酒,與眾不同的口味令人震驚。為討好漢武帝,唐蒙特意繞路鰼部一帶,取枸醬酒送給武帝。武帝飲後,盛讚「甘醇之」,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塞北」之說。公元130年,(漢朝元光五年),唐蒙奉命赴夜郎,因枸醬酒的原因,竟改線出符關(今四川省合江縣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鰼部而成。
清仁懷作家陳晉熙有詩為證:「尤物移人付酒懷,荔技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什麼東西,賺得唐蒙鰼部來」。清朝大作家鄭珍也是有:「橡蠶不自烏江渡,枸醬還從鰼部來」之句,都確認了早就在漢代之前,仁懷已出產佳釀。
2、奇妙酒鎮
醬香白酒,以貴州省茅臺鎮的更為甘洌。貴州省茅臺鎮為貴州赤水特色小鎮,白酒文化博大精深,被稱作「中國第一酒鎮」。貴州省茅臺鎮佳釀足以名揚中外,源於其與眾不同的微氣候及地質結構:年平均溫度16.3℃,年日照時間1400鐘頭,雷暴日311天,年降水量800—1000mm,均值平均海拔880米,位於大婁山脈谷地地區,蘊含豐富多彩的營養元素和微生物菌種群,這一切鑄就了一個奇妙的佳釀之域。
3、與眾不同原材料
貴州省茅臺鎮製酒原材料為一種特有的糯性高粱米,別名「紅纓子」,其與其他高粱米不一樣,顆粒物牢靠、圓潤、勻稱,粒小皮薄優質,含有2%-2.5%的單寧酸,支鏈澱粉成分達88%之上,橫截面呈夾層玻璃材質狀,產生獨特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類物質,適合醬香型白酒加工工藝的多輪次翻烤,可讓每一輪的營養成分耗費有一個有效範疇。
4、佳釀之河
貴州省茅臺鎮製酒取源赤水河,河流香甜爽口,從而釀好的酒尤其甘醇。赤水河因水色赤黃而而出名,是各代製酒技術員口耳相傳的佳釀之河,也是在我國有史記述最開始的製酒的地方,清代詩人曾有「集靈泉於一身,匯蝶園而東下」的詠句。赤水河河段暗紫色的土壤層中砂類和礫土成分高,水體純粹,香甜甘爽,含有多種多樣營養元素,釀出的酒醇正爽口,完好無損儲存河流的純天然甘洌。
早在1974年,周恩來總理明確提出:在貴州茅臺酒廠上下遊100公裡內,不可以因工礦企業基本建設而危害製酒自來水,更不可以建化工企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曹文宣就強調,赤水河是長江上遊地理環境維持最好是的河段,具有維護使用價值。
5、近百年古方
經歷幾百年的承傳與發展趨勢,貴州省茅臺鎮製酒產生了周期性生產製造、高溫釀製、長時間儲藏的與眾不同加工工藝。以高溫白酒釀造、高溫沉積發醇、高溫斟酒加工工藝為根基,端午節白酒釀造、重陽節下沙、二次加料、九次蒸製、八次發醇、七次斟酒,酒漿恰好吸收四季之靈力,生產周期歷經一年。自此酒漿再分析儲藏,在悠長而神秘的微生物反映全過程中,各種各樣有利的微生物菌種悉數羅放置酒中,釀出正宗老醬香型。
6、長時間儲藏
製酒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儲藏。新酒釀出後,按輪次、酒精含量、典型性體、出廠日期的不一樣開展歸類,把高品質原槳裝進酒缸長時間儲藏,在適合的溫度下,原漿白酒通過器皿吸氣乾燥度適合的氣體並產生變化,酒質便伴隨著儲存年代的提升而更加醇正溫和,醬香型盈溢,完成質量與口味的同歩提升。
貴州省茅臺鎮製酒,生產周期歷經一年,自此分缸窯藏一年,隨後盤勾,再窯藏三年,前後左右歷經最少五年方能原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