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my/Showtime Films 馬龍·白蘭度在《欲望號街車》裡
2004年80歲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去世時,不少訃告作者認為,他終究不是一個奪冠熱門。在他們看來,這位聰明的演員墮落成了一個失敗者,就像《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裡被他打得頭暈眼花的拳擊手特裡·馬洛伊(Terry Malloy)。馬洛伊遭到兄弟出賣,他帶著臉上的拳傷和心頭的創傷,卻還稱讚自己道(這句話很出名):「我本應該是一個奪冠熱門,本應是一個大人物,而不是現在這樣的膿包。」那些否定白蘭度的人像評價某種電影那樣評價他的一生——說它開場宏大,中間部分讓人迷惑,結尾令人失望,應該遭到一致否定。
那是正統世界對白蘭度的看法——就當那是庸眾對天才的報復吧——那也是人們在聽白蘭度本人在紀錄片《馬龍,聽我說》(Listen to Me Marlon)中講述自己一生時感到震驚的一個原因。這部紀錄片幾乎完全由白蘭度講述,主要由他幾十年來的錄音片段組成。雖然開頭的一點文字介紹了錄音的情況,但是沒有解釋英國導演斯特萬·賴利(Stevan Riley)和他的合作者們是如何拿到這些錄音的。出版說明上說,這些錄音是「專門贈與」該製片公司以製作這部電影的。《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不久前的一篇文章道出了一個從商業角度講更合理的原因:白蘭度的資產白蘭度公司(Brando Enterprises)「認為現在是時候」拍一部紀錄片來向新一代介紹他。
不管動機是什麼,這部紀錄片讓白蘭度有機會用100分鐘的時間喋喋不休地向你傾訴他的想法。就像他的老朋友、前室友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可能會說的,他是一隻會說唱的貓。片中充滿了大人物,比如鮑德溫。20世紀40年代中期,鮑德溫(和好友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第一次在格林尼治村遇見白蘭度。「我從沒遇見過像馬龍這樣的白人,」鮑德溫後來說,「他顯然極具才華,很有創造力,絕不因循守舊,非常獨立,像一隻美麗的貓。」鮑德溫說,白蘭度「鄙視任何有歧視觀念的人」。他補充說,身為演員的白蘭度極其善於誘惑人,以至於讓鮑德溫覺得「那些說我長得醜的人是在誇大事實」。
片中像鮑德溫這樣不墨守成規的人不夠多,但是想用幾個小時講述白蘭度豐富的人生(從在內布拉斯加州的童年到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和大溪地島等)似乎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這部紀錄片能讓你對他的真實人生有一點了解。白蘭度在晚年以離群索居而聞名,但他玩公共關係這個遊戲很長時間了,這一點能從很多採訪片段中看出來。你能在網上看到其中一些片段,包括1955年他接受愛德華·R·默羅(Edward R. Murrow)的《面對面》(Person to Person)節目採訪時的片段,當時,白蘭度剛憑藉《碼頭風雲》獲得第一個奧斯卡獎。總的來說,那個採訪很有深度,白蘭度一直友好地配合,甚至在他十分厭惡的曾虐待他的父親老馬龍闖入採訪時,他依然保持克制。
Mike Gillman/Showtime Films 紀錄片《馬龍,聽我說》中展示的一張白蘭度和兒子克裡斯蒂安的照片
雖然這部紀錄片的主題意味著,你應該很容易喜歡上它,但是賴利對白蘭度話語的塑造常常讓你覺得很難完全接受它。1990年,白蘭度的兒子克裡斯蒂安·白蘭度(Christian Brando)槍殺了白蘭度女兒夏恩(Cheyenne)的男友達格·德羅萊(Dag Drollet)。賴利對這一事件的處理尤為失敗。另外該片還選用了一些小報式的新聞材料,拉低了影片的檔次。賴利用白蘭度在80年代進行的數碼掃描做出了沒有身體的、漂浮的白蘭度頭像,這東西一開始讓人覺得挺好玩的,但它沒什麼必要,而且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白蘭度穆赫蘭道宅邸裡燈光昏暗、布置凌亂的房間的剖面模型,也同樣沒有必要。
白蘭度和這部紀錄片都不需要那種裝飾。就像他的愛慕者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可能非常清楚的,白蘭度是真正的叛逆者,一個原因是,他覺得當大明星很荒誕可笑,另一個原因是,就像那一段段視頻展示的,他總是在爭取某種權利,不管是公民權利、黑人權利、美國原住民的自治權,還是他自己的獨立。最令人滿意的一點是,《馬龍,聽我說》能讓你近距離地了解這個人。玷汙他的精神遺產的不是被廣泛報導(或錯誤報導的)的他的劣行,而是那些懲罰拒絕服從遊戲規則者的娛樂媒體。白蘭度覺得這個遊戲很荒唐。剛開始他配合,後來他就不配合了。雖然和太多傻瓜一樣,他偶爾要承受這樣做的不利後果,但他作品的生命力將比所有這一切更長久。
版權聲明:《文藝犬》致力於好文推送,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無法查實原作者姓名,在此對表示深深的敬意與歉意。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留言聯繫我們。
沒有心靈雞湯,沒有勵志故事,沒有娛樂八卦,沒有養生秘笈。。。除此之外都有,有視野,方見人生風景。
長按上圖,選擇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