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不知從何時開始「老鐵,沒毛病!」成為了禿髮的代名詞。這是一群飽受禿髮困擾人士的吶喊,這是他們無處安放的「頭髮」,在聲嘶力竭的尋找突破口。
他們說為何古人就不會脫髮?為何偏偏碰上自己倒黴?
西奇妹說:「別難過,古人也一樣深受脫髮的困擾……」
其實困擾現代人的禿頂問題,古人似乎就沒有那麼緊張。
因為古人平時都將頭髮束起,就算發量不多,也可以四周攏一攏往中間一紮,再不濟就先往中間塞一塊布團再紮起,顯得那個「丸子頭」更飽滿些,最後,再戴上幞頭或者帽子,幾乎完美,除了——那逐年後移的髮際線。
一:深受禿髮困擾的古人:
關於禿髮的古人,西奇妹來舉幾個詩人的例子吧。為什麼是詩人呢?因為這個群體比較多愁善感,對自己的外貌尤其關注,另外他們都是愛記錄(寫詩)的好孩子。雖然對於禿髮古人常羞於啟齒,但從他們詩句的不經意流露中,機智的小妹依然可以找到他們禿了發的蛛絲馬跡。
▲孫位的《高逸圖》,接下來我們分解細看。
1.杜甫:隨便一寫,竟成了古今脫髮第一名人。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春望》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了吧。但我們注意看最後兩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什麼意思呢?小妹解釋一下:「苦啊,我現在的頭髮更加稀疏了,用手抓抓頭髮,頓覺稀少短淺,連個髮簪也插不住了。」值得注意的是,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45歲。
又過了幾年,老杜繼續寫。
《寄司馬山人十二韻 》……有時騎猛虎,虛室使仙童。發少何勞白,顏衰肯更紅。望雲悲轗軻,畢景羨衝融。喪亂形仍役,悽涼信不通。懸旌要路口,倚劍短亭中。永作殊方客,殘生一老翁。相哀骨可換,亦遣馭清風。
寫這首詩的詩歌,杜甫52歲。「發少何勞白」,顯然頭髮都沒有了,頭髮白不白也就無所謂了。
▲孫位的《高逸圖》 局部,這位古人的髮際線堪憂。
2.白居易:脫髮嚴重影響我顏值!
那邊老杜正犯愁,這邊的白居易也好不到哪裡去。
《白髮》白髮知時節,暗與我有期。今朝日陽裡,梳落數莖絲。……
寫《白髮》的時候,老白正好40歲整,「梳落數莖絲」,他說梳頭的時候,頭髮一大把一大把的掉,特心疼。寫完覺得仍舊無法表達心中那無處安放的「頭髮」,於是繼續寫。
《白髮》雪發隨梳落,霜毛繞鬢垂。加添老氣味,改變舊容儀。不肯長如漆,無過總作絲。最憎明鏡裡,黑白半頭時。
繼續一梳掉一把,可氣可悲。我們知道白居易因為苦戀鄰家女孩湘靈,直到37歲才結婚,可是40歲的他,毛髮似乎就沒剩多少了。
正是那一年,白居易似乎對「掉發」這件事尤其「看不開」,左一首感嘆,右一首感嘆。你看,他又寫了。
《沐浴》衣寬有剩帶,發少不勝梳。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復何知。
40歲的我已經頭髮掉的都不需要用梳子打理了,那我70歲的時候,可怎麼辦呀。哎。
▲孫位的《高逸圖》 局部,這位小童子的髮際線堪憂。
時間繼續走,漸漸地,白居易「禿頂」了,我們看詩。
《吾雛》……我齒今欲墮,汝齒昨始生。我頭髮盡落,汝頂髻初成。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嬰。緬想古人心,慈愛亦不輕……
這首詩是45歲的白居易寫給自己7歲的獨子的。感嘆自己頭髮「盡落」了,這不僅是禿頂,都禿頭了!
後來,慢慢地老白似乎就接受了自己脫髮的事實,他看開了。
朝亦嗟發落,暮亦嗟發落。落盡誠可嗟,盡來亦不惡。既不勞洗沐,又不煩梳掠。最宜溼暑天,頭輕無髻縛。脫置垢巾幘,解去塵纓絡。銀瓶貯寒泉,當頂傾一勺。有如醍醐灌,坐受清涼樂。因悟自在僧,亦資於剃削。
他說反正掉光了也就不用洗了,也不用梳了,多輕鬆自在啊。
3.陸遊:我就是想要栽幾根頭髮。
或許你會想,哇,白居易寫了那麼多首關於脫髮的詩詞呢。可你有所不知,在浩瀚的詩海中,陸遊才是禿頂專業戶。來看。
▲孫位的《高逸圖》 局部,這位小童子的髮際線堪憂。
《累日倦甚不能觴客睡起戲作》:脫髮滿梳真老矣,斷香縈幾故翛然。《細雨》:壯心已與年俱逝,脫髮應無術可栽。《遊大智寺》:脫髮紛滿梳,衰顏不堪照。《秋興》:晨梳脫髮雖無數,社甕新醅已有期。《閒中信筆二首其一追和陳去非韻其一追和王履》:我看浮名如脫髮,誓暮收身老巖穴。《幽居春晚》:故山雖媿收身晚,外物元如脫髮輕。
好了好了,我們都知道你苦,都知道你脫髮了,就別寫這麼多了好吧。不過你們仔細看第二首《細雨》,前衛的陸遊,竟然想到了栽幾根……
4.李賀:
比起幾位4,50歲才脫髮的前輩,20歲的李賀就很想哭了。
《詠懷》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鏡中聊自笑,詎是南山期。頭上無幅巾,苦檗已染衣。
小李這個時候才20多啊。被稱為鬼才的他,27歲就早亡了,也是令人扼腕嘆息。
▲禿頂已經成為了困擾現代人的一個難題。
二:古人脫髮了,怎麼辦?
當頭髮已成往事,不得不接受禿頂的古人們,要如何來排遣自己的「心理陰影」呢?
▲元代男子官方髮型,堪稱古人應對禿髮的髮型指導手冊。
1.戴假髮:
古人可比你想像中的聰明許多,你能想到的,他們自然也能。是的,早在春秋時期,假髮就極盛行。
來看一段令人吃驚的資料:
《左傳·哀公十七年》「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發美。使髡之。以為呂姜(上髟下也)。」
這一段話是說衛莊公在城牆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長發烏黑亮麗,甚美。竟然命人將她的頭髮強行剃掉,給自己的夫人呂姜製作假髮……
這份愛,好深沉哦……
2.戴帽子:
因為古人認為剃髮是不孝,所以頭髮不能剃。即使很少。原因如下:
《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但仍舊有些倔強的古人不願戴假髮,堅持自己的頭髮還可以搶救一下。
於是乎,戴帽子。
漢朝時期,有人發明了一種脫髮帽,叫「幘」。最開始是像抹額那種樣子,就是在頭上用布條纏上一圈,是平民戴的東西,後來有的帝王也開始以「幘」來束髮,比如漢元帝和王莽都很喜歡。
西奇妹說:
所以嘛,別哭了,禿髮不是你的鍋,畢竟這是咱們的歷史遺留問題。
或許看完小妹的文章,你能開口一笑,並得到些啟發呢?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給西奇妹,發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參考文獻:
左丘明:《左傳》、
孔子及其弟子:《孝經》。
本文由西奇博物館原創發布。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本文配圖除特別註明,均來自於網絡搜索。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