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外表給人的感覺就是文文靜靜、溫柔可愛的,可「人不可貌相」,長期壓抑的#齊明月和媽媽吵架了,看到這段,有沒有看到自己家曾經的影子?
老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齊明月媽媽對齊明月就是這樣的想法。由於齊明月媽媽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齊明月爸爸和齊明月身上,長期的期望值過高,給齊明月很大的壓力。在李尖尖和齊明月高中的時候就是如此,那時候的李尖尖成績不好,齊明月媽媽就不允許齊明月和李尖尖來往。但後來得知李尖尖的哥哥們,特別是凌霄成績好時,態度180度大轉彎,還邀請凌霄、子秋和尖尖一起吃飯。
高中時候的齊明月,一直輾轉在不同的補習班,高考失利之後,媽媽態度變很多,不在給予重望,搬出來和李尖尖、湯燦同住的齊明月,壓力小很多。可好景不長,沒多久,齊明月媽媽又開始逼迫她參加公務員考試,但那並不是齊明月所喜歡的。
剛參加工作的齊明月,工資還不太高,還計劃著去北京學習兩年,可就在這個時候,齊明月媽媽要求貸款給齊明月買房子。而齊明月並不同意媽媽這個想法,因為一旦買了房子之後,不僅家裡面的積蓄會花盡,還要背負遠超工資的房貸。
由於齊明月一直在迂迴,而態度強硬的齊明月媽媽就到齊明月住處拿戶口頁,才發現齊明月並沒有在準備公務員考試。在生氣的質問下,才發生了「齊明月和媽媽吵架」的事情。通過齊明月和媽媽的這次吵架,我們才發現,一直以來的齊明月是多麼的叛逆,因為媽媽的長期獨裁,齊明月不敢反抗,一直在默默忍受。
在媽媽不斷逼問下,才怯怯地表示:「我,不想考公務員。」但這時候的明月媽媽就開始指摘她了,說:「這就是我養大的眼珠子,你竟然敢騙我了!」
齊明月表示:「我沒有想騙你,但我就是不想考,我想當記者,去北京兩年就可以了。」聽到這話,齊明月媽媽又開始發飆了:「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你會什麼呀?這麼好的機會會留給你?你也不好好動動你那個腦子好好想想,北京人才濟濟的,你比別人強在哪?有什麼區別,你考多少分你不知道啊?你想考就能考,就你那五百多分,你想上就能上?」
被媽媽這麼質問,齊明月哭著說道:「媽,你能不能不要一直否定我?從小到大,除了考第一名,你才會給我肯定,其它時候都在否定我。無論是點餐、穿衣服、工作還是交男朋友,你都要否定我。」
聽到齊明月這麼說,齊明月媽媽反駁道:「我那是為你好、關心你。」在齊明月表示,這樣的關心,我不想要之後,齊明月媽媽責怪是李尖尖和湯燦帶壞了齊明月,並說道:「明天就給我搬回家,好好準備公務員考試。」
也就是說,上面齊明月表示不想考公務員,說媽媽不理解她,都白說了。說完之後,還是回到了「備考公務員」上面。這就是獨裁,那裡聽取孩子的意見了,總是拿著「為你好」的擋箭牌,逼迫孩子幹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情。如果孩子小,你說這麼為她好,可以,畢竟太小的孩子沒有成系統的價值觀。但齊明月已經參加工作了,齊明月媽媽這種專治,只會引來齊明月的反抗,別的什麼也不會剩下。
在最後的交鋒中,我們才知道,原來齊明月高考失利是因為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這樣就不會被媽媽逼迫去上自己不喜歡的政法大學。這種反抗,不得不說,代價有點太大了,但被壓抑到極端,會這樣爆發又顯得比較的正常了。
俗話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會在沉默中死亡」,明顯被長期壓抑的齊明月想為自己好好活一回。其實看這段的時候,挺有共鳴感的,齊明月媽媽說的很多句話,在家庭生活中確實有真真實實地出現過。
很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值太高,總想自己沒完成的夢想通過孩子來實現,很多的家庭都是,孩子承載父母一生的希望。由於期望值高,所以在完成這個期望值的過程中,很少有父母會詢問孩子到底需要什麼?這也是很多家庭活在壓抑中,不時會有爆發式反抗出現的原因。
其實,如齊明月媽媽般的#批評式教育要不得,這樣會導致孩子極度的自卑。有什麼問題一定要及時的溝通,多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