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很大,很不容易寫,趁我還沒有深入學習敦煌舞(我只學了一天的線下課程——《綠度母》),先匆匆交一篇作文,日後再寫,定有不同的感覺和深度~ 到時來對比Befor & After,也不失為一樁樂事。
再提到敦煌舞,不能不提甘肅(莫高窟為甘肅的藝術家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創作源泉,使敦煌文化、敦煌樂舞走向了世界);提到敦煌舞,不能不提「甘肅省藝術學校」原校長高金榮老師。
燃鵝,對於一個深圳市梧桐山村民而言,竊以為,想要學好敦煌舞,以下三件事,很可能是你學習之路的正確打開方式——
沒有《絲路花雨》,就沒有「敦煌舞」的誕生。該舞劇在B站和騰訊視頻都有資源(時長1小時41分)。儘管有彈幕,但必須忍耐,也值得忍耐;儘管像素不辣麼高清,但絲毫不影響舞劇的精彩。
此外,強烈推薦觀看CCTV於2014年拍攝的4集高清紀錄片《絲路花雨》(第一集.七進敦煌;第二集.復活壁畫;第三集.花雨繽紛;第四集.傳承創新)。
當你對該舞劇的誕生過程以及敦煌壁畫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後,你會發自內心地對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升起由衷的敬佩和景仰之情,也能為你的持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交通工具你自行安排(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目前為止,我認識的這群「仙女」們,有坐飛機來的,有開汽車來的,有騎電動車來的,也有....走路來的。至於為什麼,請參見「第三條」。
當然咯,曼淑老師的線上課程也異常精彩(很多勤奮刻苦的小姐姐們,光看直播就學會了反彈琵琶),但,不「奔現」是跳不好敦煌舞的(畫虎畫皮難畫骨,神韻是關鍵)。你得來梧桐山,跟老師見面,才能接受能量的加持啊!尤其是要認識曼淑老師的愛人——羅老師。
習練敦煌舞,學一天有一天的感受,學一年有一年的領悟,接觸幾個回合下來,有啥感覺?且聽老貓娓娓道來——
我想說,這是一個遠離「舒適區」的舞種。肋、胯、膝「三道彎」的身姿,盡顯女性身體之曲線美。在此借用導師班婉琪師姐的話:「習練敦煌舞,不是為了贏取,而是為了失去。失去了散亂,失去了懈怠,失去了嬌縱,失去了舒適區;打破了習性,變得更加清明。」
下面,我放一些自己「拗造型」的照片上來,以饗觀眾。姿勢不是很到位,燃鵝,作為一個40+的「小姐姐」,我已經盡力了(汗溼春衫袖)。
寶兒作為助教,時常在群裡點評作業,每次對我都說同一句話:「曲線不明顯,把胯再往外推出去一點!」可是我感覺,再「推」一公分,這胯 就不是我寄己的了....
為了記動作,我曾照著曼淑老師的照片,用毛筆勾勒了幾張簡筆畫。結果吧,作業一提交,曼淑老師簡短評價說:「呃...畫得比做得好。」唉~~ 我是一個被畫畫耽誤了的敦煌舞者麼?
關於《敦煌舞裡的文化自信》,羅老師曾在線上講過一堂課,日後我會將學習內容整理成文稿發布出來;在此,仍借用導師班婉琪師姐的文字:
習練敦煌舞,是為了回歸,回歸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回歸身為中華兒女之榮耀,回歸壁畫上拂陽垂柳一般的曼妙之姿,回歸伎樂天菩薩般的雍容大度,回歸女性的剛柔並濟,回歸女人美而不媚的淑雅之境!
如果所有成功的背後都是困難,那麼敦煌舞者的背後就是那厚重的五千年的滄桑歷史。敦煌舞者,大氣之風範——
勇猛精進,是她的精神;
步步生蓮,是她的芬芳;
蓮心不染,是她的純潔;
蓮花童子,是她的純真;
一夢敦煌,是她的內涵;
曲線人生,是她的溫柔;
反彈琵琶,是她的恢弘;
飛天彩綢,是她的絢爛!
在「度母覺醒藝術團」身後,有「深圳市梵舞敦煌文化傳播公司」;而在「梵舞敦煌」公司的背後,是傳承了40年的「敦煌舞教學體系」。
我們欣喜地看到,曼淑老師不是一個人在做敦煌舞的推廣。截止到今天,我們一共有125位「敦煌舞藝術推廣使者」。我有幸成為「推廣使者」之一(No.99),帶著女兒,走到哪兒,跳到哪兒,同時也把敦煌文化帶到哪兒。
6月27日,我參加了成品入門舞蹈《綠度母》為期1天的學習;在7月5日導師班結業典禮時,有幸參與了匯報演出。以下為現場演出視頻——
「中道禪舞」由吉祥老師首創,強調「身、心、氣、樂、境」五大要素的不二合一。中道禪舞的訓練過程,將我們忙碌和茫然的心逐漸安頓下來,去直觀我們內在神聖而莊嚴的特質.
2018年11月27日,我曾在梧桐山參加梅林老師帶領的「中道禪舞導師班」的學習;也曾在全國各地「炫技」打卡,以「禪舞導師」自居。然而,在接觸敦煌舞(一天)之後,我沉默了。如今,我不敢輕言「禪」字;只能說,我在「帶氣自由舞蹈」方面,有一些個人心得。對禪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我的舊作《我與中道禪舞》。
於我而言,過去幾年跳禪舞的過程很療愈、也很享受;然而,對一個不停追尋生命真諦的「射手座」寶寶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餵不飽我)。
今天上午,在「未央生活館」後院跳了一曲敦煌舞《綠度母》。熟悉我的朋友問:「禪舞和敦煌舞,有什麼區別呀?」 我笑說:「簡單地講,我跳禪舞,每次動作都不一樣;跳敦煌舞,每次動作都一樣。」哈哈,當然了,這只是個方便說法。
兩年前的我,正在做「人生的減法」,被敦煌舞「要記動作」這一關給嚇退了 ——10種步法、13種手位、17種手勢...覺得好「燒腦」、太「麻煩」!當年只想解綁和放鬆,怎麼容易怎麼來,哪有心力(做加法)學習敦煌舞啊!如今來看,萬事皆有預定的神聖時機,當年因緣不具足啊!
敦煌舞的誕生背景 決定了它的靜心品質——當你認真、專注地練習敦煌舞,自然而然就能讓你的心靜下來。每一個動作都能收攝你的心神,回歸內在智慧。
這是因為,所有的敦煌舞姿,都是從莫高窟、榆林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等敦煌壁畫裡「摳」出來的(一揮手,一抬足,就是上下五千年);而敦煌石窟的壁畫裡,99%描繪的都是佛國淨土的樣子。
其時,乾達婆和緊那羅(「天龍八部」分別為: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 、緊那羅、摩呼羅迦),作為樂神、舞蹈神、花香神和歌神,在佛陀講法之餘,散花、奏樂、歌詠和起舞,這個場景被畫師描繪出來—— 便成為敦煌壁畫的「飛天」形象。
於是,當你跳敦煌舞的時候,自然就能跟佛菩薩的寧靜、愉悅相應,自帶慈悲之光;一群人跳敦煌舞,自然就能呈現佛國淨土的場景....
生命走過一站又一站,半個月後(8月15日),我將和姐妹們一起,和親愛的曼淑老師、羅老師一起,前往山西五臺山朝聖了,想想都激動不已啊!(唯一的遺憾是,此次不便帶女兒前往,靜待下一次專門設計的「親子遊學路線」)
敦煌舞作為一種嶄新的舞蹈樣式,誕生於1979年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它以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形象為依據,使得敦煌壁畫中的舞蹈活靈活現地走向觀眾,為世界所矚目。
學習敦煌舞,除了以風格和技術為目的進行身體訓練的同時,還包括歷史、文化、表演等相關理論內容。對文化不了解,很難演繹出敦煌神韻。
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了解敦煌舞,喜歡敦煌舞,並熱愛敦煌舞,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體驗敦煌舞蹈文化,共同挖掘和探索這座人類文明的藝術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