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11月26日電 題:26人種萬畝田
新華社記者陳春園
鄱陽湖畔,「江南糧倉」南昌縣蔣巷鎮,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的晚稻剛收割完,運糧車來回駛過,驚起在田裡覓食的鳥群。
從2018年起,南昌智慧大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當地流轉了1萬多畝低洼地,種植優質水稻,只僱用了26個職業農民,其中的秘訣就是「智能化、機械化」。
公司副總經理、技術專家肖繼人領著我們,滿臉自豪地介紹田間的一臺臺農機「神器」:長得像變形金剛「汽車人」的無人駕駛插秧機,肚子上掛著巨大「彈藥倉」的大型植保機,外形酷似科幻片中「火星登陸車」的農業無人車………滿眼酷炫的「科技範」!
「早春時節,稻種剛爆芽,4臺無人機就忙著飛播作業,單人單機每天可以播種400畝,效率是傳統人工直播的二三十倍。幾臺插秧機也跟著上陣,1萬多畝地三四天就播完了,搶了農時,每畝地還節省了一半成本,現在農村人工成本可貴哩!」一談起機械化種地的好處,肖繼人的話匣子就合不上。
他興致勃勃地介紹說,無人機播種,不耽擱農時;植保機噴灑藥劑、無人車噴施葉面肥,藥劑噴灑均勻,避免了對員工的傷害,節約了肥液用量………
「耕地、播種、追肥、除草、收割,全程『流水線』機械化作業,員工除了操作農機,日常主要工作就是巡田。目前,部分耕種環節仍需人工,但隨著5G、人工智慧等技術突飛猛進,以後種這1萬畝地用的員工會更少!」肖繼人眼裡充滿期待。
4月中下旬種早稻,七八月份迎「雙搶」,晚稻收完種油菜,來年油菜收完又種早稻。「機器可不像人,不怕累,一年四季都像跑接力賽一樣,種田效益一下子就上來了。」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數位化管理、訂單化銷售、綠色化發展,公司正步入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之路。
蔣巷鎮是重要的糧食產區,鎮裡承包50畝以上的種糧戶有300多戶,公司的發展在糧農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聽聞公司的種糧效益,看著這一臺臺無人駕駛的新型農機,種糧大戶劉獻武羨慕不已。他是多年的種糧能手,現在承包了鎮裡二三千畝地種稻子。
他把對講機往胸前一掛,拍了拍身上的谷屑,對我們說:「種地機械化、智能化肯定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聽說還有人用『雞臉識別』『AI養豬』技術呢。我得及時趕上趟兒!」
不遠處,兩臺無人機正在田頭盤旋,播種最後一茬油菜。操作手喻瑩家住南昌縣銀山角管委會敷林村,父輩以種地為生。他說,近10天,他和同伴兩人操作無人機,把3000多畝油菜播種完了,趁著天氣好,計劃再播一兩千畝。「如果以後都用無人機、無人車務農,年輕人也會愛上種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