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搬進手術室,醫生們一邊做手術,一邊為病人演奏音樂,這是世界上首次將鋼琴搬進手術室的場景。
即使處於全麻狀態,10歲的男孩患者依然可以感知到音樂。就這樣,在鋼琴曲的陪伴下,他的手術順利進行著~
11月16日,義大利安科納市,一名10歲男孩在鋼琴聲中接受了脊髓腫瘤手術。分子生物學家兼作曲家圖索以特定頻率演奏鋼琴,以達舒緩神經的治療效果。當琴聲停止又重新響起,病人的腦電圖有變動,這表明他即使處全麻狀態也可感知琴聲。據媒體報導,這是史上首次在手術時演奏鋼琴。
這則視頻讓小編想起以前另一起「音樂手術」。
英國53歲的小提琴演奏家達格瑪·特納因為腦部腫瘤不得不做了一個手術。她擔心手術會影響手部的動作,於是全程清醒拉小提琴,讓醫生看到在演奏時她大腦的活躍區域,手術中避開這些地方。
手術室裡演奏音樂,這是什麼「騷」操作?
音樂是自然界聲音的再現,它能夠影響人們的思維、情感和身體,為人們提供娛樂,帶來美感。
在手術室播放背景音樂(現在已經出現演奏),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據說,走進美國醫院的手術室,人們就會被很大音量的背景音樂震撼到。不管是鄉村、爵士還是搖滾,在這裡,你可以聽到各種音樂風格。
早在100年前,美國醫生Evan Kane 在JAMA雜誌發表了comments就提到在手術室裡放音樂可能存在的優勢。他提出在手術過程中通過放音樂可以讓患者緊張的心情平靜下來。
鄧超主演的影視劇《軍醫》中有很好的解釋:
音樂的價值
點擊播放 GIF 0.0M
一個人放空的時候,需要音樂來舒緩情緒;
健身運動的時候,需要音樂帶動自己的荷爾蒙;
旅行時,需要音樂帶著自己的思緒到處遊走;
甚至睡前,來首音樂助自己一夜好眠;
智慧的人類不僅發現音樂的可以影響人的情緒;
還發現聽了音樂的奶牛產的牛奶會格外香甜;
每天聽音樂的豬肉質會非常鮮美。
音樂可以出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或多或少給我們帶來情緒上的變化;
這也來自於音樂的力量——它帶有治癒功能;
所以根據音樂治癒的特性,
衍生出了一門學科——音樂治療專業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主要是針對在身心方面「有需要」進行治療的個案,針對其「需要治療」的部分,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療程,是利用樂音、節奏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
在這個方法中,音樂在音樂治療中,就像是復健科裡的復健器材,是輔助治療的工具。
專業成立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音樂治療已成為了一門包含心理學、醫學、康復學等多專業邊緣學科。
什麼是音樂治療
要想給音樂治療下個定義是非常難的,因為它的形式非常多變複雜。澳大利亞音樂治療協會(Australian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曾對音樂治療進行過定義:音樂治療是基於研究的實踐與專業,旨在幫助人們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況、身體機能。
音樂治療與音樂教育和音樂娛樂不同的是,音樂治療關注於人們的健康狀況、身體情況。音樂治療師可以與不同類型的人進行合作,無關年齡、能力、文化、背景。
音樂治療專業的發展
隨著這些年的發展,它逐漸變的規範化,系統化,成為一門非常完整的應用學科。已經確立的臨床治療方法多達上百種,並形成了眾多的理論流派。
音樂治療師運用音樂療養的效果來讓人放鬆,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將音樂在精神上面的治療效果充分發揮出來。音樂治療的工作環境會寬泛的多,醫院、診室、學校、社區都可以作為治療的場地。
音樂治療的原理
腦內啡、多巴胺
音樂之所以能夠改變人們的心情,是因為它使得人的大腦裡產生了特定的化學物質。由于欣賞音樂,人人的大腦裡會產生很多腦內啡與多巴胺,腦內啡對人有止痛的作用,而多巴胺則可以讓人產生輕鬆、樂觀、活力、愉悅的感覺。這就能解釋為什麼當人們在聽音樂的時候為什麼會產生flow或者peak的感覺了。
當人們在一個樂隊或者樂團裡一起玩音樂時,音樂對人的影響會大大提升。因為人們互相分享音樂,積極的感覺會讓大腦產生更多的催產素,加深人們之間的信任。通過進行長期的音樂治療,可以讓患者的情緒趨於穩定,同時建立自信心與積極性。
⊙版權聲明:內容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