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圖書、樂器……記者眼前這所原來的「農村校」馬鹿山小學,如今成了廣西柳州市城中區公園路小學教育集團的總部,學校的資源配置後來居上。
2013年,柳州市嘗試探索教育集團化辦學,實行「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農校」「名校+民校」4種辦學模式,目前已形成景行小學、彎塘小學、公園小學、文惠小學等幾大教育集團。各家教育集團採取「師傅帶徒弟」、加強培訓等方式,將名校優質資源有效放大,帶動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快速提升。
百年名校帶弱校
開筆禮、正衣冠、點硃砂,2014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紀念日,景行小學5個校區的新生都集中在校總部,舉行一年一度的開筆禮。
應邀而來的家長們本以為分校區只是掛了景行的牌子,沒想到師資配備、課堂教學、品牌活動都與總部流通共享,不由欣喜不已。該校潭中校區四年級學生林佳惠的母親惠靜說:「孩子進入潭中校區後,接受到了與總部同樣優質的教育,孩子很快樂。」
1907年成立的柳州市景行小學,已有100多年歷史,是區內外享有盛譽的名校。2013年7月,潭中小學劃歸景行集團;2014年6月,河東小學納入景行集團,繼而柳東校區成為景行集團跨區域辦學的全新學校。如今,景行小學由一校兩址發展為一校五址。
在此過程中,景行小學通過管理幹部下派、教師流動、師徒結對、送教活動等方式,確保新校區能得到相應的資源分配和扶持。同時,實施集團總校長巡迴辦公制度、每月行政例會制度、每月班子工作報表制度等管理手段,總校和分校區間實現二層架構的緊密連結,分校區辦學水平迅速提升。
「現在柳州處處是名校,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學生家長黃馨霖高興地說。
教師交流促均衡
集團化後,教師進行了交流輪崗,有人擔心優質資源被稀釋。景行小學校長韋莉卻並不這樣認為,她反而覺得,優質教育集團的「開疆拓土」,推廣的不僅是優良的教學水平,還包括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良好的校園文化,柳州的教育由此形成「高原之上有秀峰」的局面。
景行小學河東校區40歲以上的教師佔80%,景行小學總部對他們進行全員培訓。「通過交流,我再次找到了自我成長的空間。」已有30年教齡的周偉榮原是河東小學教導主任,集團化辦學後,她感覺非常吃力,壓力大,知識結構跟不上,想辭掉教導主任一職,沒想到交流到本部當教導副主任後,參與的活動多了,思維又打開了,事業迎來了「第二春」。
跟周偉榮一起交流到景行小學的還有唐穎老師,剛到這裡就擔任一年級班主任。家長知道唐穎是從河東小學來跟班學習的教師後,集體寫信要求校長換班主任。
「人都有差異,5根手指還有長短呢。」景行小學黨委書記黃慶峰和韋莉一起出面做家長們的思想工作,說要給年輕人機會。最後在集團同事的幫助下,一年下來,班上孩子樣樣出色。
交流教師作為種子教師,使總校與校區實現了雙贏。無論學生在哪一個校區就讀,都可以享受到名校優質師資。
集團化辦學獲點讚
韋志潔從宜州來柳州務工,她的孩子在公園小學教育集團總部三年級上學。她說:「我是進城打工的,沒想到孩子能進入柳州市的小學讀書,而且進的還是名校。」
在實施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城中區將名校資源最大化,讓集團內學校資源同步,進而促進轄區教育服務均等化,受到家長們歡迎。
潭中校區最先劃歸景行集團,成為城中區優質教育均衡化的首批試點單位之一。2014年,潭中校區一年級原計劃招生4個班,不得不擴大到6個班。原來流失的生源,也都紛紛回流。
河東校區原本是一所村小,底子薄、生源差,集團化後,柳州市將原來的3個村小進行整合,重新劃地,從零開始,通過完全複製景行總校的做法,並結合實際,學校在短短的一個學期實現了安全、有序的辦學目標,現在成為柳州市最美的村小。
「組建教育集團後,薄弱校辦學水平得到提升,擇校問題明顯緩解。」柳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楊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