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斷》:「天子娶十二,夏制也。」
在人類原始社會,這一時期的族群普遍以母系氏族部落為主,女性因為自身具備生育繁殖能力,充當著領袖的職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到原始社會晚期,由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及金屬工具的產生及使用,個體勞動和家庭生產成為了可能,人與人之間不需要氏族部落便也可以生存發展,這也就意味著生產資料以及勞動產品全部歸家庭所有,私有制隨之出現,氏族部落徹底瓦解。
人類社會的一夫一妻
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出現了階級,男性由於體力優勢,地位逐漸超越了女性,母系社會也由此而過渡至父系社會,伴隨著奴隸主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出現,一部分人失去了自己的人身自由,淪為他人的附庸,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也就由此出現。在古籍《春秋》中有言:「女為人妾,妾,不娉也」,成為妾換句話說就是成為了男主人的奴隸,被剝奪了人身自由,未來的人生往往要靠正妻和主人處理。
這一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存在了數千年的時間,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徹底廢除。一夫一妻制,在現代人類社會早已經變得尤為平常,在生物學界,大自然中是否也存在著「一夫一妻」制度呢?
動物界的「一夫一妻」
首先我們可以明確的是,在自然界是存在實行「一夫一妻」制度的動物,只不過它們的種類較少,大多數動物,是沒有這種道德觀念的,在它們的認知裡面,到了固定的時節就要繁殖生育,這是它們的身體本能。至於對方究竟是誰,它們並不會太過在意,這便是動物的發情期。
發情期大多出現於鳥類和哺乳動物身上,一旦到了這一時期,那麼動物本身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行為上,都會表現得較為特殊,如果家中有養過貓或狗的人,應該都對此非常了解。既然大多數動物都存在發情期,那麼那些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在發情周期的時候會怎樣做呢?
在大自然界實行「一夫一妻」制度的動物有貓頭鷹、企鵝、天鵝、梟猴等等,我們常常將鴛鴦比作恩愛的夫妻,但實際上在自然界,鴛鴦並不是「一夫一妻」制度的,平日裡反倒是各玩各的,直到發情期的時候才會聚在一起交配,一旦交配結束後,雙方基本上便不會再一次見面,因此鴛鴦稱得上是「一年一夫一妻」制。
生活習性所致
其他遵行「一夫一妻」制度的動物,倒還嚴格遵守了相關界限,一旦雙方建立了伴侶關係,那麼就會長久的居住在一起,並將後代撫養長大。那麼假如一方死亡,剩下的一隻能忍住不交配嗎?針對這一猜想,國外專家也曾做過相關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可以表明,那幾個嚴格遵循「一夫一妻」制度的動物,在伴侶死後,大多都是獨自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天鵝甚至可以獨居幾年,但是在此之後還是會尋找下一個伴侶。
有趣的是,這些動物雖說平時會「一夫一妻」,但它們還會趁著伴侶不在的時候去找別的異性,就比如說雄性天鵝一旦發現雌性天鵝在外找別的異性,那邊雄性一方便會拒絕撫養後代,但就算雙方產生爭吵,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會生活在一起,由此可見這種生活習性的產生,是因為天鵝的生活條件較為艱辛所導致的,雄雌雙方生活在一起可以提高自身的生存率,可以更好的繁殖後代,所以才會導致這一結果,因此想要通過判斷它們的生存習性,來確立一個動物界的道德高低,是不正確的。
結語
因為沒有道德標準,所以自然界的動物無論做出什麼樣的舉動,無非是為了自己和後代,按照人類社會的道德體系來約束它們,是一個錯誤的行為。因此坦然看待這些動物的行為,可以讓我們以一個更加客觀的視角對待它們。
參考資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