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12-14 海峽之聲網

「1號電機、2號電機轉速148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4號電機轉速40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開始!」12月4日14時02分,位於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藍色電光閃爍。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

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其原理看似簡單,但要讓聚變反應持續可控,可以說難於上青天。

該項目負責人劉永說,要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必須滿足三個苛刻條件:

一是溫度要足夠高,使燃料變成超過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

二是密度要足夠高,這樣兩原子核發生碰撞的概率就大;

三是等離子體在有限的空間裡被約束足夠長時間。

而此次新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其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放電是為了使HL-2M真空室內的氣體變成等離子體態,我們科研人員將在這個裝置上進行不同種類的放電,最終目標是讓足夠多的等離子體被加熱到1億度以上。我們太陽芯部溫度是1500萬到2000萬度,這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倍。等離子體只有被加熱到了1億度以上才可能實現可控核聚變。」相關研究人員表示。

實現多項突破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不斷挺進科研「無人區」。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材料連接與關鍵部件研發、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實現了可拆卸線圈結構,增強了控制運行水平,提升了裝置物理實驗研究能力。

研發團隊先後攻克了高鎳合金雙曲面薄壁件大型真空容器模壓成型和焊接變形控制等關鍵技術;掌握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異形銅合金厚板材製造成型工藝,實現了高強度膨脹螺栓組件的自主國產化;研製成功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內首臺大型立軸脈衝發電機組。

以該項目中研製成功的國內首臺大型立軸脈衝發電機組為例,其研發團隊首創了多項特有技術,攻克了六相大電流發電機、大慣量高速轉子、寬頻變化控保系統等技術難題,在研製過程中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成果。

在我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中,將聚變能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最終一步。開發核聚變能不僅是解決我國能源戰略需求的途徑,對我國未來能源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瞄準本世紀中葉實現聚變能應用的目標,HL-2M裝置是實現我國核聚變技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託,將使我國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相關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中國攜手世界核聚變能開發的國際合作平臺。」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HL-2M裝置將面向全球吸引和集聚國際核聚變高端人才,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核聚變科技領軍人才與高水平的創新團隊,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科技成果,為人類核聚變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相關焦點

  • 中國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 繼中國華龍一號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剛過去不久,據多維新聞援引綜合媒體12月4日報導,中國成都的「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現首次放電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現首次放電 2020-12-04 16:22:00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
  • 重大突破!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中國黑科技新成就又加一項!
    近期,我國多項科技成果發布,嫦娥五號成功登月採樣、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科技界好消息不斷。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1號電機、2號電機轉速148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4號電機轉速40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開始!」12月4日14時02分,位於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藍色電光閃爍。
  •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原標題: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劉永是被這樣一道電光「擊中」的:漆黑的內壁開始明亮起來,在攝像機鏡頭下泛著藍光,一道白光突然出現,間歇又是一道。隨後,電光交織、頻繁閃爍。「真美!」他的手掌心倏地張開,因為激動,掌心還殘留汗漬。
  • 新一代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建成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核集團: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首次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從河北大學走出的大國巨匠,託舉新一代「人造太陽」
    12月10日,青塔·學科雲數據平臺刊登了近年來我國重大科技項目及其相關負責人和畢業學校。其中剛剛光耀世界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負責人為我校校友劉永,這無疑成為我校百年華誕來臨前的一大重磅喜訊。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人類能製造的最高溫度是多少?
    據央視新聞等媒體報導,今年12月4日14時02分,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位於成都市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專家認為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掌握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為今後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積累了豐富經驗。
  • 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能源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國的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首次放電讓我們把時間調回到2018年,當時我國的可控核聚變研究還只是能做到維持幾分鐘的超一億度點火,然而不到兩年的時間,我國的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首次放電!就是這份鍥而不捨的精神,才讓我們有了今天偉大的進展!
  • 影響76億人,國產「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外媒:中國發明的?
    很久之前各國都在思考一項「投入少,回報高」的能源裝置,但一直沒有把這種科幻裝置研發出來,不過中國這些年一直都在背後默默發展該科技,聯合其他國家共同研發了「人造太陽」裝置,前期研發非常艱難,甚至一度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然而就在12月4號,四川傳來了好消息,國產的「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外媒也驚嘆的表示疑問:這是中國人發明的?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向夜以繼日的科學家致敬
    據報導,中國核聚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核聚變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我國未來能源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中國核能經過「熱堆、快堆、聚變堆」的轉變,將聚變作為核發展的最後一步,現在的中國也在努力完成著最終的核聚變,並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創造了領先的條件,這是我國歷史性的發展。核聚變放電成功,意味著無限能源又近一步。
  • 人造太陽!
    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讓我們跟隨天文學家一起揭開秘密。
  • 大國重器再顯煙臺力量 萬隆真空冶金參與製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
    記者昨日從煙臺萬隆真空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隆真空冶金)獲悉,該公司參與製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於12月4日14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的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自主設計、建造、運行技術,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 還得自己單幹:中國「人造太陽」已放電,比美俄歐合夥搞快了五年
    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上有著許多傲人的成就,許多建造奇蹟都發生在中國。而如今又一工程展現了中國力量!近期,我國除了嫦娥5號取得成績之外,我國還有一個頂級的科技接連突破,那就是「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比美俄歐合夥搞快了五年,這無疑讓我國成為了該領域的領頭羊,更意味著中國核聚變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我國未來能源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1.5億度12月4日14時02分,在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越封鎖越突破!2020年中國在十大高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而」鯤龍」AG600的成功,填補了我國在此項技術上的空白。這也標誌著我國在自研大飛機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六、「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下潛到10909米深度 潘建偉團隊這次突破歷經20年,攻克了高品質光子源、高精度鎖相、規模化幹涉三大技術難題。12月4日,這一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十、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 中國「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核聚變溫度可達攝氏1.5億度
    太陽遙不可及,那麼唯有先了解一下「人造太陽」吧。據報導,據中國核工業集團研發,被稱為「人造太陽」的中國新一代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設備「中國環流器二號M設備(HL-2M)」於本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月亮工程之後,中國「太陽工程」也宣布突破,美國院士:太快了
    中國「太陽工程」實現首次放電嫦娥五號成功奔月之後,標誌中國航天順利地完成了月球工程,成功躋身世界航空頂尖行列。時隔一個月,迅速發展的中國技術,再次迎來劃時代意義的突破,「太陽工程」首次放電!核工業西南研究正式宣布,位於成都的「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首次實現放電,中國已經能夠自主地掌握託卡馬核聚變裝置,涵蓋領域有設計、修建和運行技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