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裝、黑長髮、說起話來柔聲細語,眼前的羅麗娟看似溫柔,可行內的記者們卻常敬佩於她稿件中的氣勢與高度。
作為南方日報中山新聞部副主任、記者的她,從事一線採編工作已10年,文化藝術、社會調查、時政報導等領域均有涉獵。「高度決定影響力」的理念一直是她採訪和寫作的起點,「深入一線緊貼現場,立足本土又跳出本土,講述這個城市有溫度、力度、深度的人物故事、社會事件和改革進程,就是我對這個理念的詮釋方式。」
●知冷暖觀世態 敏銳洞察嗅轉型
觸摸過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蘊,揭露過礦產盜採、一房多賣、偷排汙水、工程質量等負面問題,記錄過煤氣爆炸、颱風襲城等突發現場,參與過組團發展全面啟動、深中通道開工建設、首部地方性法規誕生、參與發起重振中山虎威呼籲等重大改革報導......回首自己這十年新聞路,羅麗娟依然覺得走進鎮村巷陌,感受百姓生活是這個職業最自由、快樂的所在,也成為她紮根中山的堅實基礎。「了解一個城市,最直接的方式是從百姓口中傾聽、觀察百態世相。」
2013年,羅麗娟在深入農村時發現了工業鎮裡的「外耕農」。由於農地有限,一些本地農民轉而到外省市租田種養,她意識到這是珠三角當代農民在工業社會中的新農耕生態,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她用近半個月時間在中山南頭鎮、廣州番禺等地實地走訪,採寫了《外耕農新傳:開著越野車伺弄農田魚塘》等稿件,描繪出一群善於利用現代技術從事農業種養的珠三角新農人形象。此外還有捕鰻人、荼薇花農等一批稿件,都是她用腳步丈量、細心觀察、憑敏銳新聞嗅覺所發掘的社會轉型作品。
羅麗娟還曾通過明察暗訪等形式參與了許多社會調查。如《北外環通車僅3年就成「路震震」》《29套房產竟悄然消失》《白泥劫》等。報導刊發後,不僅引起市民的強烈關注,政府及相關部門也高度重視,立即行動整改解決問題。
▲羅麗娟(中)在2019年中山市兩會參加「代表通道」,對人大代表就民生熱點提問。
●覓高度瞄定位 跳出框架看中山
嚴謹的時政新聞,寥寥數語背後是時政記者經年累月的素養浸潤。「看似枯燥、簡單,也沒有精彩和打動人的故事,但卻需要記者時刻關注國內外大事。如重要節點看國家中央媒體的報導和社論、各種新政出臺後的解讀消化,這些政治素養積累的功夫全在稿外。」羅麗娟說道。
跳出框架看發展,記錄有深度的改革,需要「南方高度」的維度與視野。這是羅麗娟對自己時政類報導的定位。
2016年初,省「十三五」規劃賦予中山「四大定位」發展方向。羅麗娟參與採寫「省專家解讀中山『四大定位』」系列報導開篇《「四大定位」回答了中山新時期動力源問題》,得到市領導的肯定與批示。還有《「中山+廣州」戰略加速落地》等報導,都是她從一些政府活動中挖掘亮點,使得中山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的定位與角色更鮮明,這些報導也都得到市領導的肯定,並促成「中山+」系列報導的推出。
▲2020年11月,羅麗娟到火炬開發區採訪企業科技創新情況。
如今「重振虎威」已成為中山市委市政府推動新一輪大發展的施政綱領,成為各部門、各鎮區推動改革再出發的發展目標。而最早呼籲「重振虎威」的文章,就出自於羅麗娟與同事們之手。
2019年8月,《南方日報·中山觀察》推出「重振虎威」系列報導,羅麗娟深度參與了採寫報導。從市級到鎮區,從政策到企業,該系列報導以中山為樣本,深入剖析了珠三角傳統工業城市在改革開放40年後遇到的新問題、新瓶頸,在此基礎上提出新思考、新路徑。報導推出後,引發了全市大討論,並成為了中山人再出發的目標。
▲2020年2月,羅麗娟到中山臨時防疫病區採訪施工方負責人。
記者就是一個穿梭在不同維度之間的職業,羅麗娟勾勒了一個形象的記者工作場景——上午她可能是穿著西裝,坐在會議室裡記錄政府多項制度改革的驚濤駭浪;下午轉身就戴上草帽、換上平底鞋,走訪鎮區企業或鄉村,與打工人、農民混成一片的調查者。而媒體本身就是記者所在的一個超級連結平臺,給予記者橫向、縱向的無限發展空間。在這裡可以垂直就某一個專業領域深度發掘,也可以橫向與眾多領域人員接觸,甚至還可以打開一個通往新平臺的接口。她說:「無論是什麼崗位和工作,最基本的都是職業責任感。認準了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