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0月革命還未爆發,年僅19歲的周恩來為了尋求救國的真理,毅然走出了富足的家庭,他懷著為尋求"中華之崛起"的抱負,加入了去日本留學的行列。在於同學告別時,他留下了"原相會在中華騰飛時"的臨別贈言。並信手寫下了氣勢磅礴的詩句: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19歲的周恩來就是懷著這樣遠大的志向和革命的豪情,走上了探尋中國光明的徵程。英國作家迪克·威爾遜寫道:"周恩來未成一名他的家庭希望他日後成為的達官貴人,他少懷大志,從槍林彈雨中走來,甚至沒有一隻屬於他的皮箱,他就這樣走進了北京,開始肩負起從根本上改造世界上最大國家的任務。在他生命的剩餘時間裡,他仍為這一非凡的目標而執著地工作著,他開創了一種無人能夠匹敵的步調……"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是一代偉人毛澤東青少年時的積極主張。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就認定:一個青年人要擔當改造國家和社會的重任,就必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的知識和強健的體魄。1913年春天,毛澤東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湖南第四師範學校。每天清晨,同學們還沒有起床,他便借著熹微的晨光,在室外晨讀。為了鍛鍊自己的記憶力,他總是拿著自己的書本,跑到熱鬧的城門口去看,任憑人群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他只是看自己的書,時而默念,時而朗讀,時而背誦,若無旁人,從中鍛鍊自己在任何混亂環境中專心學習的好習慣。在這個學校展覽室裡,至今還存放著一盞自製的供毛澤東子夜長讀的竹筒子油燈。當東方微露晨曦,毛澤東便獨自在學校的小水井旁開始冷水浴了。吊桶打上清涼的井水,一桶桶往身上澆,再用毛巾擦洗全身,直到全身發紅為止。從盛夏到嚴冬,縱然是雪花飛舞,池水結冰,也從不間斷……毛澤東正是憑藉著深邃的知識和強健的體魄,開創了中國人民翻身解放的偉大業績。
革命的偉人不僅具有遠大的志向和學識,還十分注意從青少年時期培養自己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因為他們深知:革命的道路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這便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高尚品格的寫照。孫中山從小就表現了很強的反封建、反迷信的革命精神。孫中山生長在廣東一個不開化的小山村,人們非常迷信鬼神。一個冬日下午,孫中山約集幾個志同道合的好友跨入了"北極廟"。當他看到幾個飽經滄桑的老人面色虔誠地向神像跪拜時,他一步衝上前去說:"這個神能保佑你們什麼?他們自己都不能幫助自己,還要我們供奉,還能幫助我們什麼。"說著,孫中山跳上神桌,對著"北極帝君"的神像猛力一擊,只聽"譁啦"一聲,神像的手臂和身體分了家,露出了木頭和稻草。老人連連念叨:"罪過,罪過"。但孫中山和幾個勇敢的夥伴卻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朋友們,當我們在歌贊偉人們的功業時,是否記起了他們從少兒時對自我人格的塑造與培養呢?"志當存高遠"這句古訓在告訴我們:偉人也並非是超人的"天才",只是他們早立志、立大志,並為這志向矢志不改的終生奮鬥,於是他們從普通走向了非凡,由平凡升華為偉大。我們正年輕。讓我們沿著偉人的青少年足跡走去吧!也許我們終生與偉大無緣,但我們有理由追求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