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獨臂刀」王羽背叛邵氏跟著鄒文懷去開創嘉禾,因為合約還沒到期,就趁夜晚跑去檔案室一把火燒了100多份藝人合同。
邵老爺子不動聲色,以漲薪的名義與旗下藝人重新籤合同,同時為了人才補充,開設了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
無線藝人訓練班不少較早期的學員,至今仍在TVB活躍,比如第一期學員中的許紹雄,《使徒行者》裡的歡喜哥是他近兩年比較出彩的角色。
到了1974年的第三期,訓練班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造型工廠,周潤發、吳孟達、任達華都是第三期的學員。
第4期比較出色的學員是導演杜琪峯,特別是後來他和韋家輝、遊氏兄弟組建銀河映像時的幾部電影,至今仍是無法超越的港片經典。
那時候,人們對男演員的審美不像現在這樣缺少陽剛氣,多半是濃眉大眼的寬臉男人可以出名,1977年第6期的學員呂良偉就是這樣的例子。
1979年,湯鎮業先哥哥一步考入無線藝員訓練班第8期,那時哥哥湯鎮宗為了養家還在一家船務公司打工。
第二年,黃日華、苗僑偉也從無線藝員訓練班第9期畢業,不過合作《射鵰英雄傳》已經是1983年的事情了。
1981年又是無線藝員訓練班大豐收的一年,劉德華、梁家輝、徐錦江,都是無線藝員訓練班第10期的學員。
李小龍《猛龍過江》熱映之時,有兩個10歲少年騎車疾馳去電影院,在拐角處撞在了一起,後來他們相約去考無線藝員訓練班,這兩人就是梁朝偉和周星馳。
時光越接近現在,那一張張面孔也就越熟悉,1983年,吳啟華、劉青雲、吳君如、劉嘉玲、藍潔瑛都是無線藝員訓練班第12期的學員。
鄭伊健是無線藝員訓練班第13期的學員,同時1984年訓練班進行了改制,分為藝員招募、舞蹈藝員招募和司儀招募,訓練期也由一年縮為半年,郭富城就是藝員招募班第2期的。
甄子丹的母親是太極拳師,有個徒弟叫袁素娥,是袁和平的姐姐,因為這層關係,甄子丹的處女作《笑太極》就是袁和平導演,可惜不溫不火,後來甄子丹作為旁聽生進入訓練班第14期學習。
之後幾年的藝員進修班更是人才濟濟,85年周海媚、90年古巨基、92年古天樂、93年鍾漢良、94年劉愷威。
1999年林峰畢業,馬國明、吳卓羲也在第二年緊隨其後,大致組成了如今TVB的常見陣容。按照無線電視臺的規矩,一般演員要跑兩三年龍套才有望演配角,而要得到演主角的機會,往往得有五六年時間。
或許當初邵逸夫自己也想不到,這個原本自產自用的明星培養基地日後竟然撐起了香港,或者說是整個華人演藝圈的半壁江山。
無論是臺前還是幕後,從無線走向大銀幕的藝人同步經歷著香港電影的發展歷程。蓬勃發展時期他們嶄露頭角,盛極一時他們是中流砥柱,市場萎靡時他們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