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下,藝考生們依舊在緊張地備考中,在上期專家寄語中,我們傾聽了葛曉音和張帆老師的指點→備戰藝考|聽聽葛曉音、張帆等文化名家如何說……
今天,傳傳請到了《中國現代文學通識讀本》的主編溫儒敏老師以及《中國哲學史通識讀本》的主編李中華老師,來聽聽他們的暖心寄語吧!
溫儒敏
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榮譽所長,教育部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國家級高校教學名師。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和語文教育的研究與教學。主要著作有《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與錢理群、吳福輝合著)、《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溫儒敏論語文教育》等。
《中國現代文學通識讀本》
主編|溫儒敏
寄語
中國現代文學,指的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興起,至今仍在發展之中的文學。現代文學的「現代」,是時間概念,也是文學形式與內容的定位。現代文學,就是用現代的文學語言和形式表達現代人思想情感的文學。伴隨100多年來中國社會巨大而激烈的變革,現代作家感時憂國,記錄和表達了這一歷史進程中人們的思想感情。一百多年的歷練,現代文學已經積澱了自己的傳統,它的語言、形式,以及所表達的內容,明顯區別於古代文學,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為人們所廣泛享用。我們講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主要是指古代文化,同時也應當包括現代文化、革命文化,包括現代文學。
編撰《中國現代文學通識讀本》一書,正是出於這一考慮,希望藝考生們以及廣大的讀者能在較短時間內,接觸一些現代文學經典作品,多少了解現代文學的歷史與傳統。
坊間已經有各種各樣的現代文學史,一般都注重文學發展歷史過程的敘述,偏於對文學史現象和作家地位的論評。而本書的編法不同,它不是文學史的簡縮本,不希望系統展現文學史的線索,也不打算全面評價作家作品,重點放在作品的「導讀」上。書中選收了十八部代表性作品,幫助讀者去閱讀和鑑賞,以點帶面,獲取「現代文學傳統」的初步印象,增強文學閱讀、欣賞和分析的水平,鍛鍊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助力於立德樹人。
《中國現代文學通識讀本》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的,採用作品選文加「導讀」的體例,選擇十八家現代作家的作品。選擇標準是文學史上有定評的名家,而且大都是中學語文課上曾經收進過的作品,或者教學中曾經涉及的作家。這十八家是: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艾青、張愛玲、穆旦、趙樹理、汪曾祺、王蒙、路遙、陳忠實、海子、賈平凹、莫言。配合作品選文,有作家簡介,重點介紹其創作特色與文學史地位。而「導讀」主要是提示性的,包括閱讀的重點、難點、方法,以及閱讀中可能碰到的問題等。另外,每一章設計兩道思考題。這些題的功能主要是引導閱讀思考,梳理閱讀的印象與感受,探究文學性閱讀應當掌握的某些方法等。讀本的第二部分,是有關現代文學的基本知識介紹。採取類似條目的寫法,言簡意賅,側重知識性了解,不求文學史的系統呈現。
學習這個讀本,最重要的還是閱讀作品,理解作品的內容,獲取審美感受,探究閱讀方法。限於篇幅,讀本所選作品很多都是節選。讀者最好能把原作找來,整本書閱讀,以便全面領悟經典的魅力。
李中華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曾任馮友蘭學術助手、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育學院中文系客座教授。曾獲國家級精品課程一等獎(中國哲學史課)、北京市優秀圖書特等獎(九卷本《中國儒學史》,與湯一介先生共同主編)、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高教精品教材獎(《中國哲學史》第二版)、北京大學桐山獎教金優秀獎及北京大學精品課程榮譽證書等獎項及表彰。主要著作有《緯書與漢代文化》《馮友蘭評傳》《中國文化通義》《魏晉玄學史》(合著)、《中國儒學史*魏晉南北朝卷》《中國人學大辭典》(合作與主編)、《中國人學思想史》(合作與主編)。
《中國哲學史通識讀本》
主編|李中華
寄語
有哲學,才有哲學史。而「哲學」是一個譯名,其西文原字出於古希臘,本是「愛智」的意思。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一詞,但漢語「哲」字,卻早在周代的鐘鼎銘文中即已出現。據《說文》《爾雅》及古文獻對其解釋,「哲」字亦為「智慧」的意思。但後來哲學家們對「哲學」的解說甚多。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看法,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人類對自然、社會、人生和思維一般規律的認識,或簡要地概括為「哲學就是認識論」。既然哲學的本質是認識,那麼哲學史就是人類的認識史。哲學史研究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人們對自然界發生發展的認識,構成宇宙論或自然觀;對社會歷史發生發展的認識,構成社會歷史觀;對人生發展的認識,構成人生論,其中包括倫理學、心性論、人性論、修養論等;對思維規律的認識,構成知識論,其中包括認識論、辯證法、邏輯學等。這就是說,哲學研究的內容,也是哲學史研究的內容,其區別僅在於哲學史研究的「哲學內容」是縱向的、歷史的和連續的。因此,中國哲學史是中華民族的認識史,它以邏輯的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認識世界的經歷,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哲學智慧。
在現代學術分科中,中國哲學史還是一門較為年輕的學科。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基本上仍採取舊的「經學」形式,用近代史學觀重新審視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過程才剛過百年。因此,中國哲學史研究本身尚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而今要編寫一部通俗、簡明、公允的通識教材,要比想像中困難得多。對編著《中國哲學史通識讀本》來說,之所以困難,首先在於中國哲學本身的特點:其與文學、史學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思辨性。尤其是其與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也不同。邏輯分析更多地接近科學思維,而中國哲學不注重邏輯思維。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易·繫辭》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等。照這些說法,常道不可道,常名不可名,只靠語言不能表達宇宙本體和對真理的認識,而只能靠語言的暗示或體悟言外之意。因此,中國哲學的語言文字表達具有較強的模糊性和整體性。如張載論「一物兩體」時說,「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又如程頤在回答「心有善惡否?」的問題時說,「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其實一也」。這些說法,都是通過強調哲學範疇之間的聯繫和統一的一面,而忽視其差異的一面,從而造成一種模糊的整體觀。儒家如此,道家也如此,佛家(禪宗)更是如此。它們懸設了一個唯有直覺才能更好地把握的「大全」或「圓滿」(道、涅槃)等。以上這些都造成語言文字表達的困難。這種思維方式的抽象性、思辨性和模糊性,用日常語言表達往往難及其義,因此也就造成理解上的困難。也正是這些困難,可以促使我們用更大的心力去理解它,以鍛鍊我們的思維能力和認識世界的能力,從而提升和增強我們的人生智慧。
請相信
所有的汗水都不會被辜負
所有的努力都不會被輕視
傳傳祝願每一位藝考生
都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期待在中傳與你們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