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7月17日中午,武漢市級防汛搶險應急救援隊拉動集結現場。 通訊員陳浩 供圖)
長江日報-長江網7月21日訊 「現在要求你們馬上集結,全速趕到黃陂童家湖險段!」
「收到!立即執行!」
不打招呼、不搞預演,7月17日中午,武漢市級防汛應急搶險隊伍開展了一次拉動集結,2支尖刀分隊從接到指令,到趕到指定地點,用時40分鐘。
目前,長江、漢江340公裡堤防全線超警戒水位。武漢市正嚴陣以待,市防汛應急搶險大隊1.2萬餘人整裝待命,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應急搶險準備。
召之即來,組建18支市防汛應急搶險分隊
(圖為車輛裝備整裝待發。 通訊員陳浩 供圖)
2019年7月19日,武漢市應急管理局以城投集團、地產集團、地鐵集團、碧水集團、航發集團、建工集團等6家企業為依託,組建了市級防汛應急搶險隊伍。今年再次進行優化整合,組建了8支尖刀分隊和10支標準化分隊,分別在漢口、武昌、漢陽3個區域指定地點駐點集結,每支隊伍配有1名市應急管理局幹部和1名中國安能集團第三工程局武漢分公司的防汛搶險專家,隊伍24小時集結待命。
他們中有參加過1998年防汛的老兵,也有00後新兵,有防汛專家、也有普通城市建設者。
7月初,地鐵集團發布召集令,需要6名防汛應急搶險人員。一接到消息,在軌道交通16號線「老關村」工地隨父親做普工勤工儉學、現年19歲的趙旭潤就報名了。讓趙旭潤意外的是,沒過一天,他下午就在集結點看到了父親的身影,而且他還帶著幾名河南籍工友。原來,父親不放心他,也悄悄報了名。在抗洪一線,同吃同住的父子倆成了戰友。
在漢陽戰區,位於開發區兩軍西路的防汛應急搶險分隊集結點,有一支由36歲的陝西延安人曹延雄率領的小分隊。兩周前,這群來自陝西渭南、關中的中鐵一局建設者,還在集結點附近的武漢軌道交通16號線硃山路段施工。46歲的渭南人郭文輝,接到突擊隊的招募通知,第一時間報名。郭文輝話不多,但對防汛很有信心,他對記者說:「幹就完了!」
7月21日,在武漢地鐵集團三分隊集結點,來自安能集團的羅三鋒正在給搶險隊員們做技術培訓,私底下,大家都親切喊他「羅班長」。小羅今年27歲,年紀不大,但卻是抗洪搶險的一把好手,他多次參與抗洪搶險,多種大型機械應用得得心應手。
上百次演練確保來之能戰
(圖為集結訓練不落一人,每個人都必須熟練掌握防汛技能。 通訊員陳浩 供圖)
18支分隊來自不同的企業和行業,如何在最短時間裡,把這些搶險力量「捏成團」,成為一支關鍵時刻能拉得出、打得贏的防汛應急搶險尖刀隊?
「緊急集合!緊急集合!」7月17日中午12時35分,武漢市應急管理局駐武漢地產集團三分隊幹部張興龍剛吃完午飯,就接到上級要求集結的指令。他立即抄起對講機,一邊向在駐地四樓的分隊總指揮李國新傳達指令,一邊在六樓樓道大聲呼喊。
111名隊員跑步下樓,9分鐘後,39臺車輛啟動,張興龍乘坐的指揮車率先出發,並於13時15分趕到指定地點。快速集結出動到位,源於平時的日常演練、線路勘察優化、車輛物料等準備工作充分。
除了滲水、漏洞、管湧、脫坡、崩岸、跌窩、裂縫、風浪、穿堤建築物衝刷、漫溢和30米以內小潰口等11個搶險演練科目以外,搶險分隊的日常演練都圍繞「快」字展開:
平時就做到「裝袋子、上車子、人、加滿油」。全部車頭方向對著出口,緊急出動時無需調頭;每輛車都有編號,哪一輛先走,哪一輛斷後,都制定了詳細預案並反覆演練。指令下達後,所有車輛10分鐘內要全部出發。實際演練中,有的分隊出動時間最快能達到4分30秒。
從7月11日至7月20日,各分隊已採取多種方式,累計開展培訓演練255次、參訓人員14529人次,近期還特別加強了夜間緊急集結和拉動訓練。
600餘臺(艘)裝備到位,隨時待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想打贏防汛這場硬仗,設備物資必須到位。 據了解,目前,在武漢市應急管理局的統籌協調下,包括兩棲挖掘機、水上救援機器人、水陸兩用多功能挖泥船等在內的防汛應急搶險救援設備600餘臺(艘)已經24小時待命。
「您那裡有沒有兩棲挖掘機?」「知不知道哪裡有?」7月11日,市應急管理局駐防汛搶險隊碧水集團二分隊幹部李建和綜合組組長甄斌連續打了30餘個電話,終於調來一臺兩棲挖掘機。
按照上級要求,市防汛搶險碧水集團二分隊需配置一輛兩棲挖掘機,這樣的設備武漢市不超過10輛。怎麼辦?駐隊幹部李建和甄斌立下軍令狀,24小時內必須協調到位。
軍中無戲言,兩人分頭行動,找來30多家同行的電話,挨個挨個地打,終於在江夏區法泗街找到一輛。
兩棲挖掘機高3米多、長近10米、寬近4米,比兩輛小轎車並列還寬,如何運到中心城區是個大問題。經過同沿途各區、交通等部門多方協調,12日凌晨終於把這個大傢伙拉到駐地。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運回來,不過也有收穫,運輸過程中,我們把周邊的路線都摸了一遍,能走不能走心裡有了數,完善了應急搶險路線的預案。」李建說。
除了兩棲挖掘機,碧水公司二分隊還調配來一艘水環境監測無人船,這種船全市只有4艘,每艘造價350萬元,作為新興的智能化平臺,它可搭載多種任務載荷,對水質、水文、氣象信息進行綜合監測。「在防汛搶險時,它可以在急流險灘等危險地方進行探測。」甄斌說。(記者李慧紫 通訊員陳浩 黃園)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