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有兩次轟動市場的的轉會:2010年做出「決定一」的勒布朗-詹姆斯,2016年「選擇最艱難之路」的凱文-杜蘭特。
這兩位小球隊大球星都在當時被各自原本支持他們的球迷噴的狗血淋頭。2014年詹姆斯用「遊子歸家」的「決定二」挽回了聲望,「決定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得無傷大雅;相反,杜蘭特「背叛」雷霆的行為仍然常常被球迷掛在嘴邊,這也是公眾認為杜蘭特的生涯「汙點」,也是球員本人常常在推特上和網友撕逼的主題。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杜蘭特背叛雷霆——的話題。
不過,我不想再復讀那些已經被說爛的無趣觀點,而是以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討論這個話題。
首先,杜蘭特離開雷霆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三點:灣區有更好的贏球機會、更大的市場、以及更好的建立人脈的機會。
引用杜蘭特曾經在接受福布斯記者採訪時做出的回答:
「2014年,耐克和安德瑪互相爭奪和我籤約的機會讓我領悟到一些商業上的事情。但俄城只有石油和房地產行業,而且那裡老派的文化讓我不容易融入。」
「但是在灣區,世界上最好的投資人都在這裡,會來看勇士打球,這讓你有機會和他們交流學習。」
換言之,杜蘭特加盟勇士可以獲得他憧憬的好處:冠軍、FMVP、曝光率、投資機會、一流人脈……他贏得了一切,除了球迷口中的忠誠。
所以——「杜蘭特為什麼離開雷霆?」——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難給出:在當今社會,佔有「戰利品」的多少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獲得聲望的基礎,從「冠軍」到「人脈」……這種種提升個人社會聲望的戰利品都是俄城雷霆很難、甚至無法給予杜蘭特的「獎賞」。
離開籃球和投資領域都天花板有限的俄城雷霆,加盟灣區勇士,對於已經「開悟」的杜蘭特更像是必然。2017年春季,剛成為灣區人的杜蘭特立即和合伙人裡奇-克萊曼創辦了35號投資公司。
那麼,杜蘭特的例子是否說明:「忠誠」在金錢面前不值一提?
前往灣區工作生活毫無疑問能讓杜蘭特的事業上一個臺階,並且為他帶來更可觀的收入。但僅憑「金錢」單個因素來解釋杜蘭特的行為動機似乎欠缺說服力。
我認為不可忽視的一點:財富帶來的社會地位提升也是重要的動機——這不能簡單地解釋為財富的積累,而是在尋求財富進一步增長的過程中又帶來新的滿足標準,人和人之間的比較形成了新的分級,由此帶來了更高的社會地位,推動人進行努力。
尤其是對於 NBA 球星這樣的打工皇帝而言,高層級的「體面」生活方式他們看得見摸得著,並非遙不可及。日常和球隊老闆、社會名流、以及本階層裡實現了階級躍升的精英們(喬丹就是最好的例子)接觸,更加劇了人對更高社會地位的渴望。
結果就是——高層級的生活方式會作為每個人的指導,讓每個人為之而努力,特別是與上層階級差距更小的該階級精英成員會付出更大的努力,以完成躍升。所以杜蘭特才會離開俄城,前往灣區拓寬自己的事業。
關於此話題有一點可以明確:杜蘭特留在俄城無法實現他「競賽式」的個人理想。
對於杜蘭特而言,他的競賽可以簡單分為兩條賽道:一條是籃球場內,一條在籃球場外。
這裡的財富並不單指「金錢」,而是泛指「戰利品」。所以,投資是財富競賽,贏球也是財富競賽的另一層體現,畢竟偌大聯盟根據球員的實力和成績分為三六九等,以此為基礎決定每個球員的收入和等級。
杜蘭特2016去勇士、2019去籃網的決定都非常明顯體現了杜蘭特的個人需求:贏得冠軍和證明自己——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在兩個不同階段為回應公眾眼光而做的決定。
在杜蘭特沒有冠軍的時候,拿冠軍是為回應公眾輿論的最終成果。
在杜蘭特拿到冠軍之後,公眾就將標準再次提升——並且參照詹姆斯、喬丹的標準要求杜蘭特,而杜蘭特也為終結新的公眾輿論做出了新的努力。
「戰利品」是獲得公眾輿論敬意的基礎,也是個人獲得自尊心的必備品。
在同階級選手中會有一個既定的標準,當你達到這個標準,那麼你就不會感到焦慮。比如對於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個標準——「到了XX歲要有XX存款」——就是一個公眾輿論給出的標準。
放在杜蘭特的運動員語境裡,冠軍數量和個人榮譽就是標準。
但當你達到了原有的既定標準時,大多數人並不會就此滿足;超出標準越多,帶來更多的滿足感,滿足感的提升又創建了新的標準。
這種標準其實帶有「偏見」,因為新標準「永無止境」,你總會希望達到一個更高的地位——在杜蘭特之後有勒布朗,在勒布朗之後還有喬丹……
從而,前赴後繼的並且帶有偏見的財富競賽就此形成。
換言之,如果你的財富沒有達到標準,那麼在公眾視線的聚焦下必然會產生焦慮情緒(除了不為物喜的個別人物),對於被公眾視線環繞的名人來說更是如此——而從杜蘭特的小號事件以及他在推特上的巨魔錶現很容易看出,他是個極其在意他人眼光的「玻璃心」。
不論「玻璃心」是杜蘭特的本性還是他營造的人設,這都是他需要服從的意志。
縱使每個球員都不承認自己是下一個XXX,但潛意識裡,他們都會把這個XXX當作標準,追趕XXX,然後成為XXX。創造一場帶「偏見」的競賽。
不管是去勇士還是去籃網,這都是競賽的必然。所以,杜蘭特才會說自己想要成為像麥可-喬丹那樣的投資人,甚至未來買下一支 NBA 球隊。因為這些都是成功的勒布朗和喬丹做到的事情。
換句話說,背叛、忠誠......這些更像是浮於表面的說辭。
財富競賽才是促使杜蘭特跳出原有領域,做出改變的本質原因,不論是籃球賽道還是投資賽道。
雖然競賽帶有「偏見」,但競賽帶來的刺激並非全是負面。反而激勵人去往更高的層次靠攏,讓「杜蘭特」把自己看作「詹姆斯」和「喬丹」——所以杜蘭特才會離開俄城前往灣區收割戰利品,才會學習詹姆斯和喬丹進行場外的投資布局。
而杜蘭特的確做出了成果。
場外,他的35號投資公司投資了30多家初創公司,據悉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旗下的內容媒體 The Boardroom 從2018年創辦至今,IG 和推特總共有超過25萬粉絲,雖然粉絲不多,但日後杜蘭特的影響力或許會幫助其有效成長。
場內,兩座總冠軍和兩座 FMVP 已經讓他與無冠的名人堂球星「劃清界限」,如果日後他能夠帶領籃網奪冠甚至做到更多,不是沒有機會衝擊更高的階級,成為勒布朗或喬丹式的聯盟傳奇。
那麼,思考一下,如果杜蘭特當初留在俄城,他還會獲得這些戰利品麼?至少應該會比較困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