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航空公司正在經歷規模驚人的增長。2010年至2017年間,中國三大航空公司的旅客量增加了70%,達到3.39億。2022年中國預計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航空市場,並保持迅猛的增長勢頭。增長大部分來自國際航線,中國航司不僅要滿足巨大的國內市場,也希望努力爭取海外遊客。歐美和亞洲的競爭者都將就此展開反擊。
對中國航空公司的雄心壯志有所懷疑的人,只消看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規劃。該機場將於2019年下半年投用,屆時無疑將是世界最大的機場:八條跑道,年旅客吞吐量可達一億人次。建造這座新機場是為了滿足航空旅行快速增長的需求。穿梭於它那巨穴般的機場大廳內的客流將主要由中國三大航空公司消化。這些公司目前都發展迅猛。這導致各地的競爭對手紛紛抱怨自民航服務開啟以來推動了航空公司發展的各類補貼。
前些年,阿聯航空、阿提哈德航空及卡達航空憑藉低廉的票價和卓越的服務,成功為它們地處歐亞結合部的便捷的海灣樞紐機場吸引到大批旅客。目前中國航空公司旅客激增的速度是自那時以來未見的。2010年至2017年間,中國三大航空公司的旅客量增加了70%,達到3.39億(見圖表)。財務業績隨之一路攀升。3月底,南方航空(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和中國東方航空雙雙錄得破紀錄的年度盈利。中國國航在宣布只取得了自2011年以來的最佳盈利後股價下跌。
中國航空公司擴張之際,它們那些在過去十年間旅客年增長超過10%的海灣對手勢頭開始減退。擴張的放緩嚴重衝擊了盈利,卡達航空更是出現了收縮。諮詢機構亞太航空中心(CAPA)的威爾·霍頓(Will Horton)表示,人們很自然地會認為中國航空公司將趕超其海灣同行。海灣航空公司依賴在樞紐機場中轉的長途旅客,而中國航空公司立足於快速增長的本地需求之上,基礎更為穩固。去年民航運輸量達到5.49億人次,而2007年為1.84億人次。行業組織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計,到2022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航空市場,而且會繼續擴張,到2036年總旅客量將達到15億人次。
這一增長大部分來自國際航線。過去十年間,中國大陸的航空公司新開闢了100多條長途航線。這些航班主要是為滿足國人增長迅猛的出國遊需求。這十年中,出國遊客(主要搭乘飛機)數量激增,從每年4100萬人次上升至超過1.3億人次。結果就是中國航企正在吞噬市場份額,貝恩諮詢公司的戴夫·艾默生(Dave Emerson)說。據航空數據公司OAG的估算,2011年至2017年期間,中美航線上中國班機的運力佔比從37%上升到了61%。
然而,爭奪飛往全球各地的中國旅客並非世界其他大型國際航空公司最關心的問題。海灣航空公司吸引全球旅客經由其樞紐機場轉機,藉此搶奪了歐美航空公司的生意。中國的航空公司現在也在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和政府補助,為本國市場以外的目的地提供轉機服務。
中國的監管機構限制國內航線競爭,讓航空公司獲得穩健的利潤,以交叉補貼為回饋古巴等盟國而虧損的國際航線。中國一些小城市也會向航空公司提供補貼(2016年約為13億美元),讓它們推出從這些城市的機場始發的長途航線。這些舉措令飛機座位數量增加,超過了本地旅客的需求。所以航空公司會把座位低價出售給尋求廉價長途機票的外國旅客,霍頓解釋道。中國有關部門也鼓勵這種做法,例如,它們開始放鬆對轉機旅客的出入境審查,並對部分旅客實施六天過境免籤政策。
這對亞洲的競爭對手衝擊最大。在中國航空公司進逼前,亞洲的許多航空公司已苦苦掙扎多時。管理不善及政治幹預導致馬航等航空公司成本失控。而自籤證政策更改後,連國泰航空等相對經營有方的航空公司也不得不面對滿目虧損。據IATA統計,全球範圍來看,航空公司也許正經歷創紀錄的盈利時代,但亞洲航空公司的每位旅客平均收益自2015年以來已下滑了六分之一。
儘管許多歐美航空公司在中國的經營已漸現虧損,但它們受到的威脅相對較少。然而,在已經承受來自廉價航空和海灣航空公司競爭的情況下,中國航空公司的崛起成為了又一個激發保護主義的因素。美國三大航空公司希望撤銷美國的「開放天空」協議,限制海灣航空公司對美航線。在歐洲,法航-荷航集團及漢莎航空一直在遊說修改「868條例」,使歐盟可以對獲得國家補貼的外國航空公司實施制裁。
這些措施對中國沒什麼用,諮詢公司航空倡議(Aviation Advocacy)的安德魯·查爾頓(Andrew Charlton)提醒道。有別於海灣國家,中國是新興超級大國,有能力在反擊競爭對手時直擊要害。去年6月,中國監管機構以莫須有的安全事件為由,向阿聯航空罰款29,000元(4270美元),且六個月內禁止在中國擴展業務。就航權展開貿易戰的話,西方所受的打擊將甚於中國,畢竟中國正迅速成為遊客出口大國。
但外國航空公司也許仍有喘息的機會。中國航空公司的國際旅客增長速度已經放緩,從2015年的「猛增」33%降至今年預期只能算「快速」的12%。許多政客開始質疑給予航空公司的某些補貼是否值得。而中國的監管機構也終於放開國內市場,放棄票價管制,這可能導致航空公司用於補貼海外航線的閒置資金減少。一些規模較小的航空公司已出現財務困難。中國第四大航空公司海南航空目前顯得有點步履不穩,其母公司海航集團正面臨償債難關。
而且外國同行也有反擊之道。例如,澳洲航空和新加坡航空都熱衷利用超長途直達航班來吸引不喜歡中轉停留的商務旅客。中國航空公司的「起飛」看來勢不可擋,但不足以使其立於不敗之地。
鄭重聲明:本文轉自「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其內容與觀點不代表ApinCHN立場。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有價值的信息,如採編人員採編有誤或者版權原因,歡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核實後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