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6年前因病癱瘓,丈夫不離不棄悉心照顧、勤奮打拼,一家三口實現脫貧
黃從令對妻子不離不棄
泉州網12月14日訊(記者 陳靈 黃耿煌 通訊員 黃瑋虹 文/圖)陳秋玲家的灶臺高度與別人家不一樣,低了10多釐米,這樣坐在輪椅上的她每次端鍋、拎水壺就方便了許多。這是2017年一家三口搬進新房時,丈夫黃從令特意為妻子定製的「愛心灶」——16年前,30歲的陳秋玲因病癱瘓,女兒僅7歲,家中還有年邁的父母。
每日照料妻子、做家務、種菜之餘還要外出打工,16年來,黃從令咬緊牙關撐起這個家。陳秋玲心疼丈夫辛苦,主動要求特製灶臺由自己做飯,讓丈夫回家有熱飯吃。後來,在南安梅山鎮、燈光村幹部的幫助下,原是省定貧困戶的他們實現脫貧。脫貧不忘反哺社會,今年端午節,黃從令提著自家產的米和雞蛋來到困難家庭慰問。夫婦倆不離不棄的真情故事被鄉親們口口相傳,成為美談。
丈夫16年如一日 悉心照料癱瘓妻子
見到陳秋玲時,她正坐在電動輪椅上打掃屋子,桌面、地板乾乾淨淨。由於長年久坐,她的身體有些臃腫,笑容卻格外燦爛——哪怕回憶起16年前最困難的日子。
2004年,夫婦倆在石獅打工時,陳秋玲因病下半身癱瘓。為了給她治病,丈夫帶著她輾轉多個醫院,花光家裡積蓄還欠下一大筆債。
丈夫定製的「愛心灶」方便了陳秋玲從事家務
後來,他們回到老家那座逢雨就漏的石頭房裡,大部分時間陳秋玲都在臥床。她愛乾淨,黃從令便每天為她洗頭洗澡,到了飯點才將她抱到木椅上。為了養家餬口和還債,黃從令還要每天出去打雜工。「哪裡有活幹,哪裡就有他忙碌的身影。」燈光村黨總支書記黃江川說。
6年前,陳秋玲走了一趟鬼門關。當時,她因臀部褥瘡感染引起發燒,炎炎夏季裹在被子裡瑟瑟發抖。丈夫傍晚回家看到這一幕,趕緊叫來村醫。連打了3天點滴,陳秋玲仍不見好轉,丈夫硬要帶她去醫院。「那時家裡窮,我跟他說算了。他立刻跟我翻臉,說再苦再累也要把我的病治好。」到醫院後,醫生診斷後也說沒辦法,黃從令便三番五次懇求醫生。住院兩個多月,在丈夫的照顧和鼓勵下,陳秋玲的病情好轉,但無法根治,至今仍需每日換藥。
「每晚不管他多累,都會幫我換藥,從未間斷。是他給了我活下去的信心,讓我覺得很幸福!」陳秋玲哽咽道。
夫婦倆相互扶持 被村民選為「好夫妻」
2015年,在燈光村推行智慧鄉村建設中,村幹部為五保戶、困難戶安裝監控,陳秋玲家客廳也安裝了一個。這樣,父女倆和村幹部便可實時查看陳秋玲獨自在家的情況,以防她出現意外。2017年,在梅山鎮黨委政府、燈光村兩委以及親戚的幫助下,他們一家住上了安居房。黃從令特意買了一部電動輪椅,方便妻子活動。鎮、村幹部還幫黃從令申請了產業幫扶金,助他養了100多隻雞鴨和一頭牛。為了增加收入,黃從令用空餘時間種了2畝多的稻米、地瓜、蔬菜等,還把村民讓給他的荒田利用起來。女兒今年大學畢業開始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實現脫貧。
不過,想到妻子每月換藥吃藥還得花費上千元,黃從令沒有停下腳步。每天早晨4點多起床,他把妻子抱到輪椅上,做早餐、餵養雞鴨。陳秋玲也沒閒著,燒水給丈夫泡茶,為他準備外出需要帶的東西。6點多黃從令出門後,她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到了傍晚煮好飯,擇菜、洗菜,等丈夫回來再炒菜。飯後如果還早,黃從令則會推著妻子在村裡散心。
不少鄰居路過他們家時,常能看到黃從令在給妻子洗頭。傍晚的村道上,也常有夫婦倆相伴的身影。「夫妻倆樂觀面對生活中的不幸,相互扶持,為女兒樹立了好榜樣。」黃江川說,今年國慶節期間,燈光村舉行傳承好家風、弘揚好家訓評選活動,黃從令夫婦被全村推舉為「好夫妻」。
脫貧不忘感恩 關愛睏難戶
今年端午節前夕,得知村裡要組織慰問五保戶和困難家庭,黃從令帶著女兒送去自家產的大米和雞蛋。他說,「以前是政府幫助我們,現在脫貧了,雖然能力有限,也要盡力去幫助比我們困難的人。」黃江川讚嘆道,大米、土雞蛋不是什麼貴重的禮物,卻禮輕情義重。
「疾病和貧窮沒有成為這對夫妻感情破裂的導火索,反而成了他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脫貧致富、攜手並進的動力。他們不屈不撓的生活經歷和脫貧致富的勵志故事,向其他村民詮釋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的含義。」梅山鎮黨委副書記郭藝芬說,黃從令夫妻互相扶持、勤勞脫貧的故事,是梅山鎮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梅山鎮認真貫徹各級決策部署,以每戶一位掛鈎幹部、每季度至少一次與所掛鈎的貧困戶深入交流等「五個一」,持續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已脫貧人口的鞏固提升。
【來源:泉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