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7歲成為高級技師,打破了當時公司年齡最小高級技師的紀錄;他,參與加工製造國產首臺30MW燃氣增壓機組,摘取裝備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他,先後有120餘項技術攻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創造了數以千萬計的經濟效益……他的事跡與水稻專家袁隆平一同被編入中國青少年教育叢書《共和國的建設者》,成為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董禮濤,48歲,中共黨員,他是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哈汽公司」)的一名銑工,高級技師,是「董禮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領辦人。在國產首臺30MW燃壓機組、國產首臺65萬千瓦核電汽輪機、國產首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汽輪機以及國家重點工程主動力系統項目等一批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高端設備中都凝結有他的功績。從攻克技術瓶頸到步入國內前沿,從擔當企業責任到肩負國家使命,一路書寫著無悔的人生,在創新、創造的道路上,他傳承發揚工匠精神,功績顯赫。
立足普通崗位實現大有作為
「當年每天腦子裡就像環球影院一樣,滿眼都是設備、工件的事兒」,董禮濤回憶道。1989年8月技校畢業後他走進了具有「共和國長子」之稱的哈汽公司,成為一名銑工學徒,每天幹的就是用銑刀對各種零部件進行平面、溝槽、孔洞的加工。當時一般加工是將孔洞形位誤差控制在0.2毫米範圍內,然而他卻想,能不能將它控制在0.02毫米?
為了實現這個在別人看來是「野心」的「小目標」,他利用各種休息時間,捧著書本仔細鑽研,趴在銑床上反覆琢磨。他開始提出了一些令師傅都認為大膽的、非常規的加工方法,正是這些「奇思妙想」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
隨著不斷實踐和用心鑽研,他的技術逐年穩步提升,一些獨具匠心的加工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他從一名技校畢業生快速在公司車間裡成了創新的「新秀」,並打破了哈汽公司當年高級技師年齡最小的紀錄——27歲。
1992年,他開始參加公司工會開展的職工技術比武活動,自此,銑工工種榜單上,董禮濤的名字開始連續多屆蟬聯冠軍寶座,先後獲得了公司「銑工狀元」、「技術大王」等榮譽稱號。他又代表公司先後參加了中央企業、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等不同級別的職工技術大賽,均獲得了耀眼的成績。「正是一次次比武訓練幫我積累了大量理論知識綜合的銑工技能,為實踐幹好手裡的活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董禮濤說。
2007年,哈汽公司在職工技師協會成立大會上,首次以董禮濤個人名字命名了「董禮濤——超超臨界百萬機組主汽閥閥杆鍵槽加工法」,並向全公司推廣。
秉承著「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這個所有中國產業工人共同的夢想,董禮濤立足本崗,把機械加工作為不懈奮鬥的終身事業,彰顯了新時代勞動者的擔當有為。
創新逐夢助力高質量發展
「要靠我們自己的『中國芯』,挺起中國裝備製造業的脊梁。」。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8年,哈汽公司二分廠設備升級改造,董禮濤被調到了XK778B數控臥式銑床工作;2009年,公司委派他遠赴德國,去學習五軸聯動車銑複合加工中心的操作。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鑽」勁兒,董禮濤不負眾望,在公司引進這臺新設備後短短一個月內,他就熟練掌握了這臺數控工具機加工的全部操作要領,承擔起公司首臺燃壓機組、重點工程機組等重點項目核心部件的加工任務。
國產首臺用於國家西氣東輸項目煙墩站的燃氣增壓設備,是引進烏克蘭的技術,在他國也是經歷了二十年的不斷改進、完善才成型的產品。哈汽公司引進、吸收這項技術,並且實現國產化,是對關係國家安全和保障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機組的核心部件,大多是高溫合金等難加工材料,結構極其複雜,需要加工的部位非常多,更難的是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的要求還特別高。董禮濤根據工具機本身的工作特性,儘可能減少工件的裝夾次數,保證統一的基準,他自行設計了一套被同事稱為「變形金剛」的柔性工裝,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在烏克蘭燃壓機組及重點工程主動力系統的生產過程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但節約了大量工裝設計、製造所需的費用,更關鍵的是減少了試製階段的生產周期。董禮濤還在加工158機組轉子裝配件斜齒汽封弧段時,自行設計成套的系列化夾具,制定獨特的加工方案,一臺機組就為公司節約80多萬元,使高新設備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利用。
多年來,董禮濤通過不斷創新、鑽研解難題,在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發展先進位造業中,為哈電集團和哈汽公司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傳承工匠精神堅守最初夢想
「我們幹出的活兒要像工藝品一樣,精緻、完美。」董禮濤對於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年輕工人。如今的董禮濤,已經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大工匠,但他始終不忘自己最初的夢想,他也明白這個夢想光靠他一人是遠遠不夠的。
2007年,哈汽公司成立職工技師協會,董禮濤受聘為技師協會理事。並在協會的技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出了高級技師的引領作用。工作之餘,他將多年來積累的銑床加工技法匯總梳理,於2009年,在公司工會的幫助下,彙編成冊,在公司內推廣使用,成為了哈汽公司生產一線銑工的實用加工指導書。
「以前靠自己動腦筋,現在要學會團隊一起搞創新。」為了更好地發揮作用,2008年他組建了「董禮濤銑工工作研討小組」,歷經「哈汽董禮濤創新工作室」,「黑龍江省董禮濤技能大師工作室」。2013年,又獲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命名「董禮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還承擔了公司出產的常規火電、核電產品、燃壓機組和重點工程產品的中小部件製造攻關任務。其中兩項創新成果分別在2011年獲得全國機械工業職工崗位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在2013年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董禮濤先後申報二十餘項專利,已經獲得十七項專利授權。
幾年來,工作室共培養出了二十六名優秀人才,在他的眾多徒弟中,劉尚獲得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何志國通過技術比武晉級為高級技師,獲得黑龍江省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溫東升培養成高級技師,先進生產者;王洪宇、李昊、李滿昌培養成技師;齊孫巖表現突出,被公司聘為重點工程的專項計劃員,進入了管理崗位。在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的工作上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付出總有回報。他先後榮獲了第十三屆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機械冶金行業技術能手、黑龍江省勞動模範、黑龍江省首屆龍江技能大獎、首屆龍江工匠、黑龍江省國資委系統勞動模範、哈爾濱市感動人物、龍江品牌人物、入選中央企業百名工匠人才培養計劃等榮譽稱號。
「我沒有覺得自己做得多優秀,我認為工作就應該這樣做。」收穫諸多榮譽的董禮濤始終保持樸素的平常心。作為產業報國的大工匠,他正懷揣自己的夢想,在在助推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徵程上穩步前行。(崔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