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在全網一片「老師您辛苦了」的祝賀聲中,也有一部分人心裡忐忑,那就是家長。因為一到教師節,就要考慮是否要給老師送禮了。
尤其是家裡娃剛上幼兒園或剛升一年級的家長。不送禮吧,如果別人都送只少了自己,難免害怕老師會對自家孩子「另眼看待」,尤其是近段又有「沒送禮家長被老師移出家長群」的新聞。但是送禮吧,禮輕禮重該如何拿捏呢?
當然,很多網友都在抨擊「老師收禮」這種「不正之風」。也有不少老師身份的網友發言,說教師節我們不收禮,送禮物對我們來說是種負擔。
在這一片「反對收禮」的聲音中,有位退休多年的老校長觀點很新奇,他說,他並不反對老師收禮,對他本人而言,他就最喜歡兩類禮物。
老校長為何不反對收禮?
這位老校長不一般,他是北京著名小學史家小學的前任校長卓立,在任20年直到退休,如今已經七十多歲。這位德高望重的校長說出的話一定有他的道理。
卓立校長說,他並不反對老師收禮,是因為禮物本身代表了學生對老師的感情,所謂「千裡送鵝毛,禮輕情義重」。老師在特定的節日裡收到孩子們的禮物,會覺出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感受到孩子的情誼。這份情誼也能化成力量,支持老師在枯燥、繁瑣的工作崗位上一往無前。多少老師都說,自己在工作疲累又心生怠倦時,是孩子們的笑臉和信任的眼神才支撐他們繼續走下去。
從這一層面來說,孩子們的禮物對老師的工作是一種實物化的認可。所以卓校長才不反對老師收禮。
老校長最希望收到什麼禮物?
◆由孩子自己發願、自己製作的手工賀卡
卓校長說,自己一直保留著任教多年來孩子們送給他的手工賀卡,雖然有的已經發黃泛舊,但每次翻看,心裡都會湧起一股暖流。這些款式各異、年份不一的賀卡,在他看來就是自己教師生涯的「軍功章」。
尤其是賀卡上孩子們稚嫩的字跡和質樸的畫工,每次看到眼前都會湧現出自己曾經上課的畫面,腦海裡全是孩子們的笑臉。這種感覺,實在是太幸福了。
既然給老師禮物是為了表明心意,自然是由孩子們自己提起、又自己製作的禮物最能表達他們對老師的愛。這種由孩子自發自願的行為,才保留了送禮最本質的含義,不摻一絲雜念、也尤為可貴,難怪卓校長最喜歡。
◆孩子畢業多年後,回贈給老師的、標誌自己成長的「紀念物」
作為老師,最開心的時刻是聽到自己的學生學有所成。得知自己當年精心照顧的幼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感,是老師們的幸福之源,會久久在老師的胸膛裡迴蕩。
因此,如果孩子畢業多年後,能在學有所成之後回去看望老師,並給老師送上標誌自己成長的「紀念章」,對老師來說是種莫大的慰藉。
這個「紀念章」,可以是自己出的一本書,或者是自己的演出票,甚至是自己參與設計的圖片。包括和老師聊聊天,說說自己工作後的感悟,對老師來說都是很用心的禮物。
給老師送禮,最忌諱以下幾點
◆強行塞紅包或送購物卡等現金形式的「禮物」
大多數老師都有師德,不希望自己收到的禮物跟「錢」掛鈎。家長如果強行給老師塞紅包或者送購物卡,一來會讓老師覺得尷尬,收或不收兩難。二來這一行為會瞬間讓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係變質,成了「發出需求」和「被要求」的兩方。
◆以十分隱晦的方式塞紅包
有些家長覺得,既然明面上塞紅包尷尬,那我就暗地裡塞。給老師送個小絲巾,其實絲巾盒墊裡壓著百元大鈔,或者給老師送個小盆栽,將紅包偷偷粘在盆底。老師不明就裡,若是隨手丟棄了包裝盒,根本不知道家長送了錢。而家長則以為老師收了錢「不辦事」,對自家孩子並沒有特別關注,也難免會心生怨氣。這時候老師冤不冤?
送禮在一開始是很純潔的表達情意之舉,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今天就演變成了「有所求」「請人辦事」的代名詞。給老師送禮,本著一顆對老師的感激和祝願之心才是最純潔的。其它想要老師照顧自家孩子、多關注自家娃的小心思,還是免了吧。
和老師保持順暢溝通,鼓勵孩子多發言、多提問、多表現,才是得到老師關注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