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挨過打的孩子,和從小被打大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顯而易見

2020-12-12 育兒房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育兒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以前老一輩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經不再流行。

儘管傳統的教育方式也有合理之處,但新一代父母們還是更傾向於放棄使用棍棒,而是言傳身教來教好孩子。

沒挨過打的孩子,和從小被打大的孩子,長大會有多大區別?

小賀和小希是髮小,從小便一起玩耍,一起讀幼兒園,一起上小學,不是親兄弟卻勝似親兄弟。

然而,小賀和小希到底不是同一個爹媽養的,小賀的父母是企業高管,從小就對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學習的知識、做人的道理,都會耐心教導,「不動手」是夫妻倆共同的底線。

而小希的父母則截然相反,一言不合就是拳腳相加,自打小希記事起,不管一件事的起因為何,只要父母覺得自己做錯了,那就會動手打自己。上學後情況尤其惡劣,一次單元考成績不理想也會招來一頓打罵。

兩個孩子考上了大學,父母教育方式帶來的差距,自此暴露無遺。

小賀堅持每周末給家裡打兩次視頻電話,平時也經常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有什麼打算都會和父母交流;

小希不願意向父母袒露內心,離開父母的管教後放飛自我,整天無所事事,曠課、打遊戲、掛科,順利畢業都成問題。

經常體罰孩子,會帶來很多問題:

1、導致孩子叛逆

受到傷害,第一反應肯定是反抗,無論是人還是其他生物都是如此。

未成年的孩子沒有經濟能力,無法反抗家長,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心無芥蒂了,他們內心深處根植著逆反的種子,到青春期後會尤為叛逆。

2、導致孩子孤僻

孩子面對家長總是缺乏反抗能力的,一犯錯就被家長打,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對家長產生恐懼感,這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

常年生活在對家長的恐懼之中,連原本應該是避風港灣的家庭都黑暗一片,孩子會變得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流。

3、導致孩子犯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

如果父母經常打孩子,孩子就也容易形成暴力、衝動的性格,處理事情方法極端,甚至會走上犯罪道路。

當然,一味的說教也未必能把孩子教育好,懲罰可以,但要適度,這其中的尺度需要家長自己去一點點摸索、掌握。

大家小時候有經常挨打嗎?

相關焦點

  • 經常被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之後,會有哪些區別
    那就有很多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挨過父母的打罵,在知乎網站上曾看見這樣的一件事情,在一個孩子很認真的做作業的時候,他的母親突然闖進房間,立馬拽住孩子的頭髮,還將孩子按在地上。本以為孩子能夠好好地寫完他的作業,但事不由己的事終究還是發生了,孩子的父親也不由自主的拿著掃帚向孩子的方向抽打過去,直到等父母不打孩子的時候,就安分地回去寫作業。父母對這個孩子的所有舉動都被他的弟弟所看在眼裡,弟弟也紛紛地跑過來學著父母打哥哥的樣子,來不停的伸手打哥哥的臉。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區別?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
    很多老人也說,孩子小時候就應該挨打,不打沒出息。但是也有人說,從小總被挨揍,孩子長大心裡容易出現問題。那麼,孩子該不該打?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不一樣?一起來看看吧。首先,要從孩子的性格方面來說。有的孩子生來就聽話,很乖,甚至是雙胞胎,也會有性格不一樣的,所以教育方式就不同了。被挨打會有心理陰影?
  • 挨過打的孩子,害怕父母打這幾個部位,除了很疼之外內心也會受挫
    相信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挨過打,只不過有的父母說是打,其實對於孩子下手很輕,既起到了懲戒的作用,也讓孩子記住了錯誤,但有的父母脾氣暴躁,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不管不顧,脾氣上來了,經常會下手很重,有時候甚至會因為下手太重而傷了自己的孩子。關於管教孩子應不應該動手,這件事情有很多爭執,有的認為打孩子會傷害孩子的內心,有的人則認為孩子如果不適當管教,不打不罵會更加叛逆。
  • 孩子犯錯家長應該怎麼辦?打一頓就好?正確引導才才重要
    在育兒圈,有關孩子教育,一直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一種是平和的講道理,那麼這兩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多年後有什麼差距呢?楊先生和妻子因為工作忙,所以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奶奶帶,而奶奶隔代親,對孫子十分寵溺,慣出孩子很多毛病,有好幾次楊先生忍不住發火要揍孩子,都被奶奶給懟了回去,還被指責這麼大人和孩子較真。
  • 「挨過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
    "挨過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到底孩子該不該打,為此很多家長都很頭疼,有時候被氣得厲害了,真想打孩子,可是又捨不得,都以言語教育為主。有個知名學者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挨過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孩子"挨打"和"不挨打"一、被說教的孩子越來越叛逆小明六歲了,是一個很淘氣的男孩。
  • 陳情令:都是打小沒爹娘的孩子,為何金凌和思追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而魏無羨第一次見到金凌時,卻罵了一句:「真是有娘生沒娘養的傢伙。」在不知這兩個孩子和他的關係之前,這可是他純路人的評價。思追就是我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金凌和思追,同樣是打小沒了爹娘的孩子。為什麼這倆孩子長大後,給人這麼大的印象差?那就要從自小對金凌言傳身教的舅舅——江澄說起了。
  •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顯而易見,不只是性格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顯而易見,不只是性格公司小姜和小麗家的孩子年齡相仿,作為媽媽,倆人時不時就會相互做些比較。小姜家的孩子東東是典型的「出去浪」的孩子,他從小就喜歡出去交朋友,和小區裡的小朋友「打得火熱」,小區裡的孩子都願意和東東在一起玩。東東每逢周末也都嚷嚷著讓父母帶著去博物館、水族館、動物園,甚至還獨立地去參加夏令營。
  • 經常挨揍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有啥差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教育孩子是一件需要綜合考慮的事情,但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教育孩子正確的方式。有的父母為了維護自己家長的權威,只要孩子有一點「忤逆」的地方,他們就直接下手揍自己的孩子。老張的兒子今年已經5歲了,因為是家裡的獨子,老梁的夫妻一直都把孩子捧在手心裡。平時孩子犯錯了,老梁要揍孩子,媳婦總是攔著。老梁覺得有點納悶,自己從小就是被揍著長大的,怎麼現在的孩子都打不得了呢?
  • 被欺負會還手的孩子和默默承受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別有點大
    ,還有些孩子只能默默承受,被同學打了也不會還手,那麼孩子面對這樣的事情如何正確的處理也是家長們應該重視的。案例亮亮從小是家裡的乖乖男,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由於父母管教得比較嚴,孩子也十分的內向,自從上小學後在班裡就是最默默無聞的一個,班裡有些淘氣的男生經常拿亮亮開玩笑,亮亮總是一副委屈的樣子,這樣下去也就造成了亮亮膽小怕事的性格,父母對此也比較擔心,擔心孩子將來的發展問題。
  • 不停上「培訓班」和「出去玩」的孩子,長大後的人生會有啥差別?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在育兒路上,到底讓孩子「玩」還是讓孩子「學」,是每一個寶爸寶媽都會思考的問題。讓孩子上補習班,父母心疼,但是總讓孩子玩,父母焦慮,對於家長們而言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抉擇。不停上「培訓班」和「出去玩」的孩子,長大後的人生會有啥差別?小薇是家裡的獨生女,為了培養女兒良好的氣質,小薇的父母從小就讓女兒學舞蹈和書法。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
  • 孩子長大後是不是「白眼狼」,從小就有徵兆,願你家娃沒這些特徵
    文|西紅柿媽媽按理說,爸媽抱養回來的娃,只要得到善待,孩子都應該挺孝順。可惜,有些事完全沒法預料,就像有些孩子,在小時候就有「大不孝」的徵兆。可爸媽卻沒發現,疏忽了糾正娃。上海26歲的男子嚴先生,在室內縱火,眼睜睜把妻子給燒死了。
  • 「從小愛哭」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家長別不信
    「愛哭」與「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2個差距:1、情緒調整能力強福原愛六歲就開始練桌球,每次練習都會被打的哭鼻子,可以說是一邊哭一邊練球,表現的意志力很堅強。等她長大以後,即便是在世界級賽事上,面對著比賽的壓力和賽場上的失利,她自然地哭了出來,並沒有因此而覺得丟臉。
  • 孩子真的不能打?奶奶說:孩子做了這4件事,該出手時就出手
    姥爺看不下去了:「他還是孩子,哪懂這些啊。等長大了,再教育也不晚。」爸爸:「爸,媽,你們就慣著孩子吧。等長大了,管不了,怎麼辦。」鵬鵬看到有靠山了,哭的聲音更大了。孩子越是這樣,老人越心疼,姥姥也開始幫著孩子說:「孩子願意玩,我們盯著點,就沒事了。還至於打孩子啊。」
  • 從小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們別不信
    孩子哭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手段。家長們普遍認為,「哭鼻子」是一種很丟臉的行為,如果是男孩子就更難以容忍。每當孩子開始哭的時候,家長們都會被搞得心煩意亂,但孩子哭真的是一件壞事嗎?那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有著怎樣的差距呢?
  • 中國的孩子普遍被父母打過,為什麼成年後沒出現大規模的心理創傷
    沒有挨過打的童年不是完整的童年,在中國孩子小時候被父母揍是一種普遍現象,多數人信奉著:棍棒下面出孝子。經歷了挨揍的童年時期,為什麼成年後卻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心理受到嚴重創傷的情況呢?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有過被家長暴揍的經歷,甚至有不少人有過被父母追著打幾條街的情況,但是成年後卻依然身心健康,反觀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心靈受傷,受到了打擊,為什麼經歷了被打的童年,卻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心理的創傷呢?1.有因才有果。
  •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多半從小就有以下特徵,家長有福了
    每個家長都將「養孩子」作為自己目標中的很大一部分,只要能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自己辛苦一點也沒什麼。 家長越是辛苦,就越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大出息,靠自己也能過上好日子。 那麼,如何從小時候的表現,看出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呢?
  • 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趁早改正孩子少走彎路
    「等你長大了,有出息了,爸爸媽媽就省心了「,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都跟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是的,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成就是每個父母的心願,但願望總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因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是性格和品行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且一旦形成了長大以後就很難再改正了,基本上這個時期形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孩子的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如果在這個階段發現孩子有了什麼不好的行為習慣,一定要及時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糾正。
  • 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和沒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差別一目了然
    在老一輩看來,孩子上幼兒園就是去玩而已,沒必要去浪費錢,在家待著、有家人陪著就是不錯的選擇了。其實,學前班不是去玩,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過渡和適應階段,雖然的確不會學習到知識,但更多的掌握到必要的能力。等到了小學,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和沒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差別一目了然。
  • 從小看慣父母換衣服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性別意識不容忽視
    「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很多父母因為孩子年齡尚小,一些舉動絲毫不避諱孩子,但當孩子長大,家長就應該意識到「男大避母,女大避父」的問題。很多家長在小事上,採取「無所謂,不避諱」的想法,使得孩子養成了與他人相處,也不避諱的壞習慣,往往是父母無意識的舉動,才造成了孩子對性別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