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季脫口秀大會,我剛好是從王勉唱《飯圈女孩》那一期開始看的。然後一直看完總決賽。首先我覺得《飯圈女孩》和《社恐之歌》很好聽。就是聽完我平時也會哼兩句的那種好聽,我覺得旋律不錯,聽起來很舒服。然後他的表演我都可以get到點,所以我覺得很好笑,也很喜歡他。但是有人覺得get不到,不好笑,也挺正常。
進入總決賽的三個人,呼蘭、王建國、王勉,前兩位是賽場老手,只有王勉是新人。呼蘭和王建國都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表演風格,熟悉舞臺,熟悉觀眾,觀眾也熟悉他們。他們和觀眾、評委之間形成一個閉環,這個閉環叫做默契,這種默契背後是安全區。
呼蘭和王建國身處安全區,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他們付出的是時間成本、壓力成本和奪冠成本。縱觀著名藝術家們的創作,都站在前人肩膀上進行,比如,莎士比亞,習慣借鑑古希臘神話故事,摹仿致敬,寫出新故事。這一季我覺得王勉的表現真的還是挺驚豔的,你能看到他一直都在成長。他講的那個社恐的段子,我覺得就是對生活的觀察非常細緻,而且笑點的設置很巧妙啊,容易引起社畜的共鳴。
聯想到過去的這幾年,王勉在這個舞臺上一直都屬於一個比較陪襯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個人感覺有一點自傳的性質。所以這個有關社恐的段子是我認為他在本季表現最好的一次。再一個,王勉的彈唱的這種個人風格比較明顯,輸出有水準而且很穩定,非常優秀。另一方面就是能夠感覺到笑果有意地在培養和推新人。所以王勉最終奪冠,有個人的努力和個人的蛻變,也離不開笑果的這個政策紅利。
對於王勉獲得冠軍這個事,一方面王勉確實有很強的實力,也有很多喜歡他的粉絲,另一方面,對於笑果文化,在經歷了一連串的負面新聞之後,需要一個能夠傳遞正能量且有一定辨識度的藝人給自家重新樹立形象,僅有一個李誕是不夠的。當然,建國和呼蘭也足夠優秀,不過他們在決賽的表現顯然沒有準備充分。這也不是要說王勉的冠軍是有什麼黑幕,畢竟對於他們公司來說,也許手心手背都是肉。說的直白一點,脫口秀大會的目的就是捧紅自家藝人,以提高其線下演出的關注度,順便帶動整個行業的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