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0—24時,
浙江無新增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湖北輸入)。
浙江最新疫情通報
4月26日0—24時,無新增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新增出院病例1例。截至4月26日24時,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50例,累計出院41例。
4月26日0—24時,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湖北輸入)。無當日轉為確診病例,當日解除隔離1例。截至4月26日24時,尚在醫學觀察無症狀感染者56例(其中境外輸入43例)。
4月26日0—24時,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截至4月26日24時,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1218例,累計出院1217例,累計死亡1例,治癒出院率99.9%。
截至4月26日24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268例,累計出院1258例,累計死亡1例。無疑似病例。全省共追蹤到密切接觸者47958人,尚有400人正在接受醫學觀察。
全國最新疫情通報
4月26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3例,其中2例為境外輸入病例,1例為本土病例(黑龍江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5例,其中4例為境外輸入病例,1例為本土病例(北京1例)。
當日新增治癒出院病例80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508人,重症病例增加1例。
境外輸入現有確診病例627例(含重症病例22例),現有疑似病例7例。累計確診病例1636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1009例,無死亡病例。
截至4月26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723例(其中重症病例52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77474例,累計死亡病例4633例(北京核增1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2830例,現有疑似病例10例。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730529人,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8443人。
湖北無新增確診病例,新增治癒出院病例12例(武漢12例),無新增死亡病例,無現有確診病例,無重症病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63616例(武漢46464例),累計死亡病例4512例(武漢3869例),累計確診病例68128例(武漢50333例)。無新增疑似病例,無現有疑似病例。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無症狀感染者25例,其中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1例;當日無轉為確診病例;當日解除醫學觀察51例(境外輸入21例);尚在醫學觀察無症狀感染者974例(境外輸入131例)。
累計收到港澳臺地區通報確診病例1511例。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1037例(出院772例,死亡4例),澳門特別行政區45例(出院31例),臺灣地區429例(出院281例,死亡6例)。
境外最新疫情通報
世界衛生組織25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以外新冠確診病例達到2635572例。
世衛組織每日疫情報告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25日10時(北京時間16時),中國以外新冠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93702例,達到2635572例;中國以外死亡病例較前一日增加5767例,達到183063例。
全球範圍內,新冠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93716例,達到2719897例;死亡病例較前一日增加5767例,達到187705例。
這些消息你也會關心
氣溫升高了,病毒會被遏制嗎?
全球專家最新觀點來了
常見呼吸道病毒一般是秋冬季節活躍,夏季相對沉寂。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疫情也是天氣轉暖後退去。隨著居住佔地球上約90%人口的北半球進入夏季,最早於2019年冬季報告的新冠病毒傳播是否會因氣溫升高而得到遏制? 專家表示,依賴升溫控制疫情的觀點缺乏科研證據支持,但新冠病毒某些特性,以及人們的免疫系統和行為方式等可能隨季節和氣溫變化,從而對疫情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新冠疫情在全球多點暴發並持續擴散,已證明新冠病毒具備在各種氣候條件下傳播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也表示,從迄今獲得的證據來看,新冠病毒可以在所有地區傳播,包括氣候炎熱潮溼地區。無論氣候條件如何,如果人們居住在或前往已報告新冠疫情的地區,都必須採取保護措施。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副教授湯姆·科特辛博斯近期對媒體表示,新冠疫情很快蔓延至世界各地,包括北半球和南半球。這表明要麼新冠病毒傳播不依賴於溫度,要麼這種依賴性並不重要。
那麼新冠病毒傳播究竟是否受溫度影響?目前全球範圍還缺乏這方面的確鑿數據,少量已公布的試圖找出其中關聯的研究甚至得出相互矛盾的結論。
中國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團隊2日在英國《柳葉刀·微生物》雜誌上發表文章說,他們測試了新冠病毒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穩定性,發現溫度越低,新冠病毒越穩定。4攝氏度下,培養基中的新冠病毒在14天後仍保持穩定;22攝氏度下,病毒能夠保持穩定一整天,7天後病毒傳染性降低至0.1%;37攝氏度下,病毒僅能保持穩定3至4個小時,傳染性在1天後就降至0.1%。
但中國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8日在《歐洲呼吸學雜誌》網絡版上發表的研究說,從在中國城市傳播情況來看,溫度和紫外線輻射等氣候因素對新冠病毒的傳播沒有產生顯著影響。這種疫情模式與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相似,當氣溫超過45攝氏度時,MERS病例數仍在增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朱怡芳教授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項研究受實驗數據制約,對於溫度及疫情分析的範圍比較窄,該結論能否擴展到全球還存在疑問。
科特辛博斯認為,關於氣溫對疫情發展的影響,雖然學界對此還缺乏深刻理解,但這種影響一定是存在的,這與病毒的生物學特性、人們的免疫情況、環境和行為條件等方面有關。
他說,澳大利亞即將進入秋冬季節,如果新冠疫情發生時期與流感季「疊加」,不但會給醫療系統造成極大壓力,也會給個人免疫系統帶來不一樣的挑戰。但也有研究表明,近期從病毒感染中恢復過來可能會加強免疫系統,有助於免疫系統攻擊其他病毒。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病毒學領域學者麥可·斯金納對新華社記者表示,可以設想在多數已採取管控措施的國家中,新冠病毒主要在住戶內以及住戶之間傳播。相比之下,住戶間傳播在更長距離下發生,比如通過氣溶膠傳播,這類傳播很可能會受到氣候因素影響,但很難計算這種影響有多大。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病毒學榮譽教授克裡斯·伯勒爾認為,病毒在冬季更容易傳播的一大原因是「人們常聚集在一起」。比如學齡前孩子夏天都在陽光下活動,彼此之間沒有太多身體接觸。在冬天,他們待在室內並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但溫度對新冠病毒產生的任何影響,都不會像通過隔離措施限制其傳播那樣重要。
朱怡芳表示,並不排除北半球溫度上升後疫情能夠緩解的可能性,下半年北半球進入秋冬季疫情是否會捲土重來、是否會隨氣溫周期性反覆等,這一切還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