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2020-12-12 騰訊網

1,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沈音課題組利用三維表觀基因組圖譜」精讀」大腦發育的基因調控機制

來源:小柯生命

10月14日晚23時,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沈音課題組和神經生物學家Arnold Kriegstein,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統計學家胡明在Nature發表了題為「Cell-type-specific 3D epigenomes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cortex」的文章。該研究分離獲取了皮層發育過程中關鍵細胞種群,首次繪製了腦細胞類型特異的3D表觀遺傳學信息圖譜。基於該圖譜研究人員發現了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順式作用元件調控基因表達的新規律,並為研究大腦發育和神經精神疾病的遺傳學本質提供了新的參考數據。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團隊中的楊曉宇博士還開發了一種名為「 CRISPRview」的新方法。該方法結合CRISPR基因編輯、免疫染色和單分子螢光原位雜交技術,可以直接在早期大腦發育的原代細胞中驗證順式作用元件的基因調控功能。CRISPRview在人腦原代細胞混合培養體系上使用CRISPR工具,首次達到以單細胞、單分子解析度精確地測讀DNA序列如何調控基因表達。這個工具對以後精準研究體內細胞中DNA序列的功能有重大意義。

2,Nature | 張哲/楊競組共同揭示NAD+介導的神經細胞「殺手」Sarm1蛋白的活性調節機制

來源:細胞

NAD+介導的Sarm1蛋白的活性調節機制

10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哲和楊競課題組合作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NAD+-mediated self-inhibition mechanism of pro-neurodegenerative Sarm1」的文章,揭示了NAD+介導的Sarm1蛋白的活性調節機制。

該文章首先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解析了Sarm1全長蛋白解析度為2.6 的結構。結構顯示,Sarm1蛋白自身以環狀的八聚體形式存在,ARM結構域(Sarm1ARM)通過與TIR結構域(Sarm1TIR)的相互作用抑制了Sarm1TIR水解NAD+的活性。利用這種方式,Sarm1蛋白維持了自身在健康神經元中的活性抑制狀態。更重要的是,作者通過對全長Sarm1蛋白降解NAD+活性的動力學分析發現,高濃度的NAD+對Sarm1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由此顯示該蛋白中除了Sarm1TIR的NAD+底物結合位點外,還應該存在一個NAD+的別構調節位點,NAD+通過這種方式對Sarm1蛋白的水解酶活性發揮負調節作用。作者進一步解析了Sarm1蛋白與NAD+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在Sarm1ARM中成功發現了這個全新的NAD+結合位點。接下來,通過生物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等實驗,作者對這個重要的NAD+別構調節位點進行了驗證,同時揭示了其對於Sarm1蛋白NAD+水解活性以及軸突退行的關鍵抑制作用。

3,Nature | 不同渴感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來源:BioArt

光遺傳學手段激活特定類型神經元可以引發特定類型液體攝入行為

10月14日,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Yuki Oka課題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文章「The cellular basis of distinct thirst modalities」。在這項研究中,作者主要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學和光遺傳學手段,證明不同致渴刺激(dipsogenic stimulus)由終板(lamina terminalis, LT)和室周器官(Circumventricular organs, CVOs)神經元的獨特組合參與調節,對這些特異性細胞類型的光遺傳操縱概括了由兩種不同致渴刺激引起的水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流體偏好。總之,作者闡明口渴是一種多模式生理狀態,由哺乳動物大腦中特定類型神經元所介導。

4,【Science子刊】還在熬夜嗎?科學家發現晝夜節律紊亂,將重塑腫瘤免疫微環境,加快癌細胞增殖!

來源:轉化醫學網

研究晝夜節律,在醫學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並對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起著促進作用。最近有一項新研究表明,慢性時差(chronic jet lag)會改變腫瘤細胞周圍的微環境,使其對腫瘤的生長更有利,也阻礙了人體的自然免疫防禦。

該研究由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弗蘭林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教授Carla Finkielstein和阿根廷國立基爾梅斯大學的教授Diego Golombek領導,並於10月14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題為「Circadian disruption promotes tumor-immune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favoring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5,難與酒蟲說「byebye」,除了自己意志力不堅定,還可能怪它

來源:科技工作者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低水平鉛暴露對小鼠的影響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依賴酒精的人戒酒後會出現復飲。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有鉛接觸史的成人在戒酒後更容易復飲。相關結果於當地時間10月13日發表在《神經藥理學》上。

這項研究表明,即使在童年時期、青春期僅有低水平的鉛接觸史(比如:在老工業城市長大的孩子可能僅因正常玩耍時踢翻塵土就暴露在含鉛環境中),也足以增加成人戒酒後的酗酒復發率。結果還表明,負責攝取神經遞質穀氨酸鹽的蛋白質在大腦背外側紋狀體(與藥物成癮相關的腦區)的表達減少可能與上述效應有關。穀氨酸在背外側紋狀體功能的執行控制中起關鍵作用。因此,穀氨酸信號傳導障礙很可能與這種酒精依賴性(戒酒的人復發飲酒)有關。

6,疫情期間恐懼情緒和集體主義如何影響公眾的防疫傾向

來源:朱廷劭研究組

數據採集及心理指標計算流程

研究發現,儘管新冠疫情讓人們普遍感到恐懼,但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之間的防疫行為差異依舊存在。基於對疫情期間社會現象的觀察,並結合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引入文化價值觀變量有助於理解上述現象背後的機制。病原體流行假說認為,與個體主義相比,集體主義的文化價值觀由於更加強調內群性(inner-group)和群體保護行為,因此有利於在疫病盛行時期保護個體免受外來病原體的感染,進而遏制疾病的傳播。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廷劭研究組以社交媒體為研究工具,考察了疫情期間民眾恐懼心理和集體主義價值觀對其防疫傾向的聯合影響。研究首次證實了文化因素與情緒因素在流行病防護中的聯合作用,對於當下乃至此後的疫情防控類工作具有一定啟示。研究成果發表於BMC Public Health。

7,警惕!英國報告首例與COVID-19相關的突發性聽力損失病例

來源:生物探索

10月13日,全球最大的單體病例報告庫《BMJ Case Report》報告了一項與COVID-19相關的突發性永久聽力損失病例:一名45歲的哮喘患者在醫院接受COVID-19治療時出現了突然發作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SSNHL),而這種聽力損失是永久性的。

8,研究發現:「善意的謊言」,正在傷害女性

來源:國際科學

「善意的謊言」(White Lies)這個詞本身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顯然它是一個有用的溝通策略。甚至有人建議在工作中也應多說善意的謊言,比如,看到一個人工作做得「糟糕透頂」,不要直接說出來,而是給出更有建設性的反饋。

新的研究表明,善意的謊言實際上可能是女性在晉升的管道中受困,很難躋身領導層的一個原因。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兩名學者Lily Jampol和Vivian Zayas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知識,即負面評價對提升未來的工作績效也很重要。不過,給予負面評價會是很困難的。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2,腦科學日報:阻斷天然免疫或可治療「漸凍症」;夫妻相的原因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如何判斷「有或無」;憋尿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該研究提出的神經計算模型 10月15日晚23時,《當代生物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密西根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葉冰課題組和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於國強課題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突觸囊泡(SV)胞吐作用為神經元間的交流提供了化學基礎,使得大腦有了驚人的多樣性。可溶性 NSF附著蛋白受體(SNARE)由 syntaxin、 synaptobrevin/VAMP和 SNAP-25組成,在神經遞質分泌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
  • 腦科學日報:長期處於消極思維模式更易患老年痴呆
    該發現闡明了GABAB受體的激活機制,發現了正向變構調節劑的結合口袋,為今後靶向GABAB受體的藥物研發奠定了基礎。4,經顱直流電刺激可有效治療難治性癲癇來源: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牽頭,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和北京潞河醫院共同參與的多中心前瞻性對照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研究首次在國際上報導了多中心
  • 腦科學日報:大腦用多久記住一個新單詞?意識解離是什麼?
    研究人員認為,生化反應速度的細胞自主差異是物種之間發育時間差異的基礎。眾所周知,寨卡在懷孕期間感染後會對嬰兒造成腦損傷,但最新研究表明,寨卡還會導致成人神經系統疾病。這項針對巴西2015年寨卡和2016年基孔肯雅流行病期間治療的201名新發神經疾病成人進行的研究,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旨在描述同時流行的幾種蟲媒病毒感染的神經學特徵。新的研究表明,每種病毒都會引起一系列神經問題。
  • 腦科學日報|腸道微生物群紊亂會導致大腦的損傷;運動帶來的變化
    1,Advanced Science | 成昱教授團隊開拓磁力熱協同腫瘤治療新模式來源:同濟腦科學中心磁力熱療(MTIT)調控腫瘤細胞內ROS示意圖同濟大學腦與脊髓臨床研究中心冠名教授成昱教授團隊研究發現
  • 腦科學日報|Nature 子刊: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來源:芽孢體圖為皮膚接觸護理改善心功能、神經調節的機理最新一項發表在《兒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示,父母應該定期進行皮膚接觸護理,使得嬰兒的心臟和大腦發育更好。該研究的帶領人Arvind Sehgal教授,是莫納什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和新生兒心血管研究負責人。
  • 「神經調質系統介觀腦功能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通過高科技的成像技術,可以更細微地觀察到大腦神經元的變化,這也是全球首次實現了在動物自由行為條件下觀測大腦神經元和突觸的活動。目前研究院已經通過這一技術對睡眠、記憶、痴呆等問題的展開研究,為研究人類精神疾病等打下更好的基礎。
  • 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預想得更複雜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稱,購物選擇背後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過去預想得更加複雜。買這個還是買那個,大腦前額葉皮質發揮關鍵作用買買買,看似一個簡單的行為,殊不知,在決定買這個而不是那個的過程中,大腦神經活動可能比預想得更加複雜。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3,Nat Comm | 環形RNAs在腦衰老中的生物學作用來源:BioArt7月17日,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李家立課題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ircGRIA1 shows an
  • 腦科學日報:將大腦連接到電腦的神經電極;壓力和抑鬱之間的聯繫
    我們使用鉑-矽氧烷複合電極陣列,刺激並記錄了大腦,脊髓,周圍神經以及橫紋肌和平滑肌的生物電勢。植入物的整體式基礎結構確保了在長期植入情況下對機械變形的抵抗力以及與神經結構的有效電荷交換。 此外,試驗表明,p11缺乏的小鼠與p11水平正常的小鼠相比,對壓力的反應更強烈,心率更高,焦慮的症狀更多。簡言之,p11對調節情緒的物質血清素(5 -羥色胺)的功能和應激激素(壓力荷爾蒙)的釋放都很重要。研究於10月1日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該發現表揭示了兒童比成人容易恢復神經損傷的潛在原因。研究於2020年9月7日發表於《PNAS》雜誌上。兩個半球的協同工作提供了一種在神經損傷後進行補償的機制。例如,如果圍產期中風導致左半球受損,則兒童將使用右半球學習語言。僅損傷一個半球的腦癱可以在另一半球發展所需的認知能力。該研究證明了這是可能的。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曬太陽能減肥?沒那麼簡單
    在組織病理學上,阿爾茨海默病(AD)的特徵是腦中存在細胞外斑塊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斑塊的主要成分為β-澱粉樣蛋白(Aβ)。Aβ來源於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通過兩種蛋白酶β-分泌酶(BACE1)和γ-分泌酶產生N和C末端Aβ。
  • 教師節特刊| 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陳霖院士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學,視覺認知和腦成像等方面的研究。1982年陳霖在Science上提出視知覺拓撲結構和功能層次的理論,二十年來進行了知覺組織的大量實驗研究,系統地發展了拓撲知覺理論。2003年又在Science發表了支持這個理論的生物學證據。
  • 腦科學日報:長期記憶如何形成;自由基竟可促進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該團隊能夠在小鼠身上證實,與成年神經細胞相比,神經幹細胞含有大量的自由基。研究表明,自由基濃度的增加會使得神經幹細胞做好分裂的準備。該結果提示,扣帶回的結構異常現象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症狀的重要神經生物學標記,對於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疾病的獨立診斷識別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5,為何不建議用抗精神病藥治療失眠?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光遺傳學之父新作編碼神經元
    3,AHM:皮層神經元在3D列印增強基質中形成功能神經元網絡來源:奇物論神經迴路的損傷是多發性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基礎。3D細胞培養模型增加了體外系統的複雜性,並提供了比2D培養更接近自然情況的微環境。
  • Cell|決策判斷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因此,置信度判斷(Confidence judgments)被認為是元認知的一個核心方面同時該行為的實現可能也需要高級靈長類特有的神經結構的配合【1】。儘管許多生物利用概率計算來指導行為,但是目前關於參與其中的神經生物學結構還不太清楚。
  • 腦科學日報:中國學齡期腦發育圖首次發布;為什麼會「靈魂出竅」
    精細的腦網絡形態發育曲線建模揭示了中美這些腦發育差異的腦區分布規律:基礎功能(如視覺和體感運動)區域,在中美學齡兒童中具有簡單而平行的發育軌跡,聯合功能(如認知控制和語言以及自我參照)區域,在中美學齡兒童中則表現出複雜而不同的發育軌跡;中美學齡腦發育差異化的區域,在左半球主要分布於默認模式網絡,在右半球主要分布於額頂控制網絡;研究團隊之前發現,不同人之間正是在這兩個腦網絡上表現出了最大的差別。
  • 腦科學日報|糖尿病和認知障礙的聯繫,關注合併疾病有效管理
    此外,基礎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中 CRH 水平升高與壓力相關的生理和行為障礙有關。來自日本國家神經和精神中心的 Hirosh Kunugi 及同事檢測了精神分裂患者的腦脊液中 CRH 濃度及其與臨床變量(例如精神分裂症症狀和抗精神病藥物)的相關性。研究結果發表於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期刊。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實驗室與腦科學研究院「兩位一體」建設,通過整合校內神經科學研究力量、引進海外傑出人才,形成了多學科交叉、基礎與臨床結合、中青年為主特點的研究隊伍。01邵志勇課題組發現CDC42和IQGAP響應膠質細胞促突觸發育信號的通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膠質細胞調控突觸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坐公交車時易犯困?帳單支付錯誤能提示痴呆?
    2,Neuron | 張楚楚等構建小鼠噁心嘔吐相關腦區Area Postrema的細胞圖譜並揭示該腦區中噁心感相關的神經通路來源:BioArt圖註:AP腦區上神經元類型與小鼠噁心感。4-GFRAL和3-SLC6A2神經種類,作為GLP1R神經種類的兩種亞型,刺激這兩種神經類型,小鼠的逃避行為均有明顯的變化。而1-CALCR神經元類型沒有引起逃避行為。腦區Area postrema (AP)被認為與噁心嘔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