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是上野公園裡,我最喜歡的一個館。
*此圖來自百度,實景要和諧好看點
http://www.nmwa.go.jp/jp/index.html
去之前最好查詢一下這個網站(中英日韓四語),裡面會有詳細的介紹,交通指引、門票、開館時間、日曆、展覽布局、常設展、特展等信息一應俱全。
http://www.nmwa.go.jp/jp/information/pdf/briefguides_ch.pdf
如果是臨時起意,那館外就有價格和特展(企畫展)海報,可以參考。
大的特展(企畫展)和講堂都在地下。
看這個銅版畫展的時候,遊客少得可憐,工作人員卻非常多,一抬頭左右望能分別有三個工作人員衝我親切的微笑,壓力好大~~~~~
一樓二樓是20世紀、19世紀的繪畫和近代雕像。三樓是18世紀及以前的繪畫。如果對西洋畫很了解的話,可以通過谷歌地圖的博物館做大概的瀏覽,這樣就能直接找到特別感興趣的,去現場多花時間細看了。如果不是很了解,那就隨便走隨便看,總有驚喜等著你。
切張示意圖給大家看,有樓層和方向可以選擇。
上圖左手邊第一張畫,放大了看看。
實際的廳感覺沒有這麼大,但是人一直不多,工作人員也很少,可以說參觀體驗很好,完全可以不慌不忙安安靜靜地看很久。
展覽廳旁有休憩廳。
就這樣坐著發呆也挺好。
松方幸次郎是川崎造船所的初代社長(川崎造船所是現在的川崎重工的前身,川崎重工現在的產品覆蓋了海陸空三個領域,大家請自行搜索)。我覺得應該給大家講一講這個在耶魯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官二代(爸爸是內閣總理大臣松方正義)藝術收藏家命運奇詭的藝術收藏。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帶來的艦艇需求,川崎造船所獲得了蓬勃發展,這使得松方幸次郎有財力和機會在歐洲購買了巨量藝術品(自1916開始,超過一萬件,包含繪畫、雕刻、浮世繪等)。他本計劃將這些藝術品全部運回日本,建立美術館,讓日本的年輕人可以擴展「全球藝術的視野」。然而1927年的金融恐慌導致川崎造船所破產,松方幸次郎被迫變賣全部家產償還公司。於是他先期帶回日本的這部分藏品於1928至1934年間被逐漸出售(部分流入普利司通美術館)。留在歐洲的藏品,其中400件交由法國羅丹博物館負責人 Léonce Bénédite 保管,其餘藏品保存於倫敦的一間倉庫中——這間倉庫在1939年失火,所有藝術品被燒毀一空。 2016年2月在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的檔案中發現了一張清單,經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分析後,確認是松方幸次郎收藏的一部分,推測可能是當時為了申請火災賠付保險金而製作。這份清單原本由一名倫敦藝術品交易商保存,在2010年被捐贈給美術館。這份清單寫在15張A4大小的紙上,詳細記錄了953件作品的名稱、藝術家姓名以及每件作品的估價,一共有255幅油畫、82幅素描、554幅版畫、17件雕塑和數件家具。其中包括多幅莫奈和梵谷的油畫,以及羅丹的雕塑作品。(1916年,法國建立羅丹博物館,松方在經濟上給法國政府提供了許多資助,將羅丹的石膏原作全部翻製成青銅像,每件鑄兩個,條件是其中之一贈予松方。)
二戰前,日英法三國就這些留在歐洲的松方藏品不停地扯皮,日方要求將這批藏品返回日本,但英法認為這部分是幸次郎的私產不該被返還日本,松方本人也盡力阻擾日本政府對其資產進行進行清查。二戰期間,羅丹博物館中的400件松方藏品被作為「敵產」(Enemy property)查封。1951年日本根據《舊金山和平和約》向法國討要這批藏品,松方幸次郎也改變了立場,親自到法國和法國政府打官司,並決定將這批藏品捐贈給日本政府。1959年,法國政府終於同意以「創建一座由法國建築師設計的美術館」為條件向日本歸還部分松方藏品(370件)。國立西洋美術館,由此建立。後來在松方藏品的基礎上,國立西洋美術館繼續購買收藏,也有企業家收藏家將自己的收藏放在這裡做寄存展覽。 因此純就展品質量來說,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已經非常值得探訪,更何況它還擁有以「無限成長美術館」為基礎理念的的展館本身。
1953年,日方討論了將國立博物館中的表慶館作為臨時場所使用,以及在國立近代美術館臨近進行增建的可能性。1954年, 時任羅浮宮美術館館長的Georges Sarre來日視察「羅浮宮美術展」在日的準備工作,並表達出「希望建立新館,場所選在東京的上野」的意願。日方最終於時年5月決定,在上野公園內原凌雲院舊址處興建一座新的美術館,並最終選定由勒・柯布西耶來完成美術館的設計。(柯布西耶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有關他的話題可以另更一篇,此篇不再贅述。)
所謂「無限成長」,即當有需要時,能以同樣的空間模型螺旋向外擴展,可以參考柯布西耶的一張設計草圖。
1955年柯布實際來到建築地後,只留下三張圖紙以及一份設計說明便離開了,結構設計以及施工等,則交由他在日本的三個弟子完成。參與過柯布早期「白色時代」的前川國男負責建設的全部內容,包括構造和設備等(事實上構造部分是由前川事務所的橫山不學來完成的)。而坂倉準三與吉阪隆正則深化了柯布草圖中的方案,以柯布的「模數」為依據確定了所有的尺寸。可以說,日本建築師將自己的理解深深植入了這個建築。
從進入國立西洋美術館那一刻開始,它就給我一種現代西化但又非常日本的感覺,認真看了建造介紹以後,我腦子裡跳出的是這麼一句話:「建築是活物,這棟建築的呼吸確實是日本獨有的」。* 2016年7月,國立西洋美術館與另外16個柯布西耶的作品(法國、瑞典、比利時、德國、阿根廷、日本、印度,7個國家17個設施)集體申遺成功。
對設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閱讀這一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802955b0102w8i0.html
美術館一樓有一家小西餐廳——睡蓮咖啡店(因為那張著名的睡蓮吧),有面向美麗庭院的大落地窗,顧客幾乎都是穿著好看的銀髮老人,大家說話都超級輕聲細語,輕到那麼多人還能聽見外面的雨聲。
至於食物,大概因為沒報期望,意外的不錯,一種中規中矩的好吃。
庭院很美,過了餐點就沒什麼人,是可以坐很久的地方。
藝術品商店就在睡蓮咖啡店的斜對過,東西不多,還是有些手信可以買來送給喜歡西洋畫的朋友的。
總結,只要不是遇到熱門的特展,這裡景色不錯又沒有什麼人,在這裡安排靜謐一日,是個好選擇。
*本文除了個人體會,數據資料大部分來自網絡和在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拍下的記錄,錯漏難免,盡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