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白
2015-04-10 18:24 來源:澎湃新聞
熱愛Beatles的人們一定對《Norwegian Wood》裡漂亮的錫塔琴伴奏迷戀不已。主音吉它喬治·哈裡森最早接觸到了印度音樂,並在倫敦牛津街的一家印度工藝品店買下了自己的第一把錫塔琴。1965年10月,他用錫塔琴代替吉它演奏錄製了這首至今膾炙人口的短歌。接下來,哈裡森創作了帶有濃重印度音樂影響的《Love You To》、《Within You Without You》等歌曲。
1966年7月,Beatles樂隊在引起麻煩的菲律賓巡演結束後,中途在新德裡經停。這是他們第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印度的人口眾多令他們驚奇——不僅有多達600名歌迷到機場迎接、更多歌迷圍堵在他們下榻的奧伯羅伊酒店門口,他們半夜瞎逛時在街上也碰到了眾多無所事事的老百姓——這跟歐洲完全是兩個世界。儘管只有兩天時間,樂隊成員還是成功地避開狂熱粉絲的圍堵,在德裡和周邊玩了一圈。
1967年,Beatles樂隊在英國結識了印度超覺靜坐派(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的創始人瑪赫西(Maharishi Mahesh Yogi),並聆聽了後者的幾次冥想講座,這給深受藥物困擾的樂隊成員帶來了希望,而此時他們對神秘的印度哲學和音樂的熱情再度被激起。1968年2月底,四位樂隊成員和他們的妻子都前往印度,在瑪赫西設在喜馬拉雅山麓瑞詩凱詩的靜修道場接受了東方式的精神修煉。出發前,他們完成了《Across the Universe》的旋律創作。
印度之旅給樂隊帶來了一個高產期——後來的《白色專輯》裡收錄的歌都創作於這段不長的時間。有些歌曲的靈感直接來源於瑪赫西的布道,比如列儂的《自然的孩子》(後改為《嫉妒的傢伙》)和麥卡特尼的《自然母親之子》。另外一些則是寫給道場中的同學,比如《Dear Prudence》、和《The Continuing Story Of Bungalow Bill》。你可能想不到,大名鼎鼎的《Back in The USSR》也是在印度完成的。
列儂自己很喜歡的《I’m so Tired》是他在瑞詩凱詩生活的真實寫照。他終於擺脫了藥癮,可是又碰上了新問題——整天靜坐帶來的後果是他到晚上睡不著了!也許最失望的是他的妻子辛西婭,她所期待的「第二個蜜月」根本沒有到來。列儂對她更為冷淡。每天早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衝到山下的郵局看有沒有小野洋子寄來的信。
斯塔爾最先離開瑞詩凱詩,麥卡特尼尾隨,最後離開的是列儂和哈裡森。儘管這次旅行的結局不是那麼歡樂,但因為他們是The Beatles,西方世界對印度文化、特別是精神哲學的印象有了根本性的轉變。歐美年輕人對印度和東方神秘冥想文化的熱情再度高漲,前往印度的嬉皮之路從歐洲、從美國經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直延伸向印度。
只有哈裡森對印度的熱情始終未變,2001年他去世後,一部分骨灰撒進了恆河。記得他的第一張專輯的名字嗎——All Things Must Pass.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印度,冥想,音樂,瑜伽,旅行
相關推薦
評論(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