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老地名大盤點!皇城街是現在哪條路?

2021-02-07 新疆我的家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迪化城,設4座城門:東惠孚、西豐慶、南肇阜、北憬惠。


這是官方命名,老百姓覺得叫起來太拗口,漸漸就叫成了東門、西門、南門和北門。

1772年,清朝政府又在迪化城西北建了鞏寧城,城內移駐滿營官兵,所以人們稱其「老滿城」。


(烏魯木齊老滿城西門)

老滿城周邊大多數地名是以開發屯田聚民點來命名,比如,頭工、二工、中營工、三工、地窩堡等。

(現在地窩鋪已經是國際機場)

光緒十二年(1886年)迪化城開始擴建。清政府在如今的建國路一帶建了「新滿城」,與迪化城合為一城,並聯通了在同治三年(1864年)毀於戰火的老滿城。


(一段老滿城舊址城牆)

當時,整個迪化城設7個門,當時道路建設無序,城內以大十字為中心,分為東、南、西、北4條大街。

巡撫衙門所在地就在如今的人民廣場一帶,周圍街巷商業繁華。

(現在的烏魯木齊大小十字依然很繁華)

較有名的有銅鋪街、衣鋪街、荷花巷、留仕巷,銅鋪街、衣鋪街是賣銅器、衣服的地方,留仕巷則是旅館較多,主要為地方官員來辦事住宿等,這些街巷後來在民國時期都拆了。

(現在的烏魯木齊大小十字依然很繁華)

那時也有了車市巷、馬市巷、山西巷、南關、西關、北關、南梁、西河壩、二道橋子等街路和地片名稱。

(小西門西大橋交界)

如今的小西門當時被稱為徠遠門,就是如今的徠遠賓館附近,西河壩是指烏魯木齊河以東到西大橋那一片。

(東風路)

清代時,如今的東風路西段叫參將巷,因為住著很多軍隊官員,中段是銅鋪街,東段叫縣正街。


(文化路)

文化路當時叫漢城街,因為此處做生意的漢族人很多。現在的健康路當時有一部分叫西箭道子,因為它直、遠、細。

(二道橋已建成國際大巴扎)

清末迪化城繁華的市井氣息主要在北門以南,直到二道橋子。很多從南疆來的人從南關要進城,但那時普通百姓不能隨隨便便進城,有些進不了城的人就在城外安頓做買賣,逐漸在城門外形成繁華的街市。


(明德路大銀行)

民國時迪化街路建設特點是:雖進行了擴建仍基本在迪化城內進行。

(明德路毛澤民故居)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明德路,這個路名可以說是當時街路名中最有文化品位的一個。經過考證,這個路名是北洋政府時期楊增新主政新疆時由他命名的。明德路清朝時是布政司衙門所在地,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隨便去的。

(明德路)

楊增新曾是清朝進士,有文化喜歡引經據典,明德這個詞出自《大學》裡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名稱沿用至今,可見它的魅力。


民國時期,主要是上世紀40年代國民黨時期,迪化曾有較大規模的規劃和擴建,範圍主要是烏河以西(今沙區範圍)。

(黃河路)

規劃建設了一批街路並命名,揚子江路、長江路、黃河路、錢塘江路、黑龍江路、經一、二、三路都是那時命名的。


(奇臺路)

除了以江河命名為主,有些街路用縣名命名,奇臺路、吐魯番路、烏蘇路、乾德路(現五一路,那時米泉名稱為乾德縣)。


(左公祠)

有些街路也因人名而命名,比如,現在的和平南、北路命名為左公南北路(紀念左宗棠收復新疆,當時左公祠位於現天百附近)。



(光明路)

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50年代,烏魯木齊的街路建設有了大發展,特點是衝出了老城牆,朝四面八方發展,重點是向南、向北。


首先拓建的是光明路,這裡以前是一片亂墳崗,一般很少有人去那裡,兵團一來迪化就駐紮在那裡,路也是他們建的,因為這是通往西大橋必經的路,取名光明。


(新華南路)

後來又拓建了新華南北路、友好南北路、北京路、西山路、幸福路、五星路等。

(紅旗路)

1953年,又把原來的舊城牆拆掉,在舊城壕裡修建了紅旗路。文藝路在老北門位置,也是城壕改造而成。


當時,有些街路的舊名消失或更改:

大十字南大街更名為解放路,因為當年彭德懷同志從烏拉泊經這條路進入迪化,所以改名為解放路。


(解放路)

原來的洋行街更名為勝利路。團結路從清朝到解放經過3次更名,分別為皇城街(清同治年),中訓路(民國時期),團結路(解放後)。

(勝利路)

文 革時期興起了改名潮,城市街路也不能倖免:

上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時,友好路上還有中蘇有色金屬公司等,友好路也因此得名,但在文革期間,友好路被改成了反修路,意為反對修正主義。如今的友好商場那時叫反修商場,直到上世紀80年代,人們還在說「去哪!」「去反修商場。」

(友好商場)

中山路被改為紅衛路,路兩邊的商鋪很多都改成了紅衛命名,如紅衛照相館、紅衛食堂等,因對市民的生活影響較深,現在50歲以上的人很多都記得。

(中山路)

光明路改成了反帝路,不過由於路兩邊單位較多,所以老百姓叫得少。連明德路都改成了興無路(振興無產階級)。和平南、北路改為革命路。


(大寨溝)

另外,大寨溝這個名字是農業學大寨時命名的,後來那個地方雖然沒了,但因為公交站點的名稱而被人們叫到了現在。


1976年到1978年,政府開始重新清理城市街路名,很多都恢復到了文革前老百姓人人熟悉的名稱,但路名承載的那段歷史,卻留在了很多市民的心裡。

(七紡=七一棉紡織廠)

改革開放後,烏魯木齊市主要向西、向北發展。街路命名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形成了以街路為框架,小區為地名的格局。以前以單位命名街路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現在要說哪個單位在哪裡,可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但如果一說哪個大型小區,人人都知道。


(當年的紅十月拖拉機廠,現在是紅十月小區)

雖然街路命名要避免以企業命名,但由於老百姓長期的習慣,一些企業名已經不代表企業了,而是轉化成了地名,很難更改。

比如,機械廠、二毛、二鋼等等,現在這些老企業都不存在了,但名字作為地名被保留了下來。但也有正在逐漸改掉的,比如,BRT7號線西山塑料廠站改成了四道岔。


(現在的二毛)

大寨溝站雖然廣為人知,但因有很濃的政治色彩,在修建地鐵時就把該站名改成了中營工站,中營工是清代時一片清兵屯田的地方,這種命名體現和繼承了歷史特色。

如今,很多老的街路早就消失了,但老名稱卻作為公交車站站名保留下來。

如,八樓,大、小西門等,這些都是上世紀50年代初就以它們的名字命名的公交站,幾十年來早已深入人心,所以才沿用至今,為城市保留了珍貴的歷史記憶。

解玉忠,70歲,自治區地名學會理事長,烏魯木齊市地名學會副會長,從事新疆地名研究40多年。

來源:晨報,作者: 秦金俐

配圖:新疆我的家

相關焦點

  • 請問烏魯木齊的「皇城街」在哪?
    這次普查將會進行重新梳理,除補充完整最新街路信息外,還為一些街路「正名」。清代,迪化(現烏魯木齊)的街路不超過10條,而現在有3000多條,名稱也越來越豐富。(七紡=七一棉紡織廠)改革開放後,烏魯木齊市主要向西、向北發展。街路命名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形成了以街路為框架,小區為地名的格局。
  • 烏魯木齊市老地名大盤點!每個名字都有一段故事,知道5個算你厲害!
    當時,有些街路的舊名消失或更改:大十字南大街更名為解放路,因為當年彭德懷同志從烏拉泊經這條路進入迪化,所以改名為解放路。(解放路)原來的洋行街更名為勝利路。團結路從清朝到解放經過3次更名,分別為皇城街(清同治年),中訓路(民國時期),團結路(解放後)。
  • 【文化】烏魯木齊市老地名,你叫得上嗎?
    10條,而現在有3000多條,名稱也越來越豐富。  文革時期興起了改名潮,城市街路也不能倖免。  改革開放後,烏魯木齊市主要向西、向北發展。街路命名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形成了以街路為框架,小區為地名的格局。
  • 烏魯木齊的那些老地名
    10條,而現在有3000多條,名稱也越來越豐富。  當時,有些街路的舊名消失或更改。大十字南大街更名為解放路,因為當年彭德懷同志從烏拉泊經這條路進入迪化,所以改名為解放路。原來的洋行街更名為勝利路。團結路從清朝到解放經過3次更名,分別為皇城街(清同治年),中訓路(民國時期),團結路(解放後)。  文革時期興起了改名潮,城市街路也不能倖免。
  • 烏魯木齊市體育館路、幸福路「大修」即將完工
    再等幾天經過烏魯木齊市天山區 體育館路和幸福路的司機、行人就可以舒暢出行了這兩條路的施工目前已接近尾聲>將於6月15日前完工天山區其他25條道路的施工已過半將於8月30日全部完工6月9日上午,烏魯木齊市體育館路,道路施工已基本完成。
  • 烏魯木齊市評選出第三批特色美食街(城),逛吃逛吃太嗨啦~
    包括烏魯木齊大巴扎步行街美食街區、大十字萬宴城美食廣場、CCMALL時代廣場美食街區、絲路美食新天地、SOHO新天地五一星光夜市、烏魯木齊饢文化特色休閒美食街區、北京路匯嘉時代美食街、溫州街美食一條街。
  • 烏魯木齊市第三批特色美食街(城)出爐,看看你最想去哪個
    大十字萬宴城美食廣場CCMALL時代廣場美食街區絲路美食新天地SOHO新天地五一星光夜市烏魯木齊饢文化特色休閒美食街區北京路匯嘉時代美食街今年1月,烏魯木齊市特色餐飲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了烏魯木市商務局(糧食局)、財政局、市場監管局、烏魯木齊飲食服務行業協會等單位,對各區(縣)推薦申報的10條特色美食街(城)進行了評審驗收,2月下旬烏魯木齊市政府網站對這8條美食街
  • 那些由唐胥鐵路衍生的老地名!有些現在還在用
    後來,一些街道漸漸沿鐵路兩側形成,並衍生出了許多與鐵路有關的地名。這些老地名有的現今仍在流使用,如雙橋裡、交大道口等。而更多的卻消失了,成為唐山歷史上的一種記憶。老站1881年始建老唐山站舊址即老火車站,位於現「金匙立交橋」處,是唐山的首座火車站。
  • 「一二三四五六七」,用數字趣談無錫老地名
    很不幸的是一裡街菜市場已經關閉,只留下了一個古老的地名給後人。二:二泉、二泉路相比一裡街來說,二泉可謂是大名鼎鼎。所謂「天下第二泉」,就是這裡,後來瞎子阿炳創作出了世界聞名的《二泉映月》,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二泉」這個地名的存在。
  • 烏魯木齊十幾條美食街帶你吃喝帶你飛!
    經過20天評審,從26條特色美食街中,評選出16條特色美食街。很多朋友都會問:這麼多的美食街,去那能有啥吃的?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些烏魯木齊市美食街的特色。地址: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錢塘江路168號瑞泰商廈五層(即七一醬園對面友好時尚購物中心)。水磨溝區❤- 長青美食街 -長青二隊街道兩邊各式各樣的小館子緊密的挨著,有的時候只是經過,都可以感受到老闆的熱情。
  • 蘭州這些「老地名」,原來大有來頭
    1942年,日本飛機轟炸蘭州城,時任甘肅省政府主席谷正倫和蘭州市政府市長蔡孟堅提出了「一面抗戰,一面建設」的方針,在市中心廢墟上拓建6條主要街道,統一命名政治性地名。慶陽路——益民路、和平路慶陽路是蘭州舊城區一條老街巷,至遲在明朝築城時即已形成。該路自清末以來稱上、下東關。民國25年(1946年)前後,自南關十字至顏家巷稱東關正街,顏家巷以東稱福壽街。民國31年(1942年),改稱「益民路」。1949年10月21日,蘭州市人民政府137號通告更名為「和平路」1958年以甘肅省慶陽縣命名為慶陽路,沿用至今。
  • 181條地名擬進武漢首批
    根據民政部及省民政廳關於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求,為加強武漢市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利用,傳承優秀地名文化,全市收集整理了古鎮、古橋、村落、景區和路名等181條地名,擬納入我市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在官渡,沒有哪條街能逃過「好吃」二字.
    以任意一個原點往四周輻射,官渡古鎮、珥季路、……在官渡,沒有哪條路能逃過「好吃」二字。眼鏡粑粑雲南官渡的地方特產《官渡粑粑》,麵食,烘製而成,粑粑內含芝麻、花生,核桃等磨細果仁與白糖混合為餡,鬆軟香甜,十分可口快意。
  • 佛山奇葩地名大盤點,歡迎補充!
    路名反映了一座城市建設的輝煌變遷史,每個路名的背後,或多或少帶有官方意志。
  • 看看你小時候走過的路,這172個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
    根據上級部門關於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求,為加強武漢市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利用,傳承優秀地名文化,武漢收集整理了古鎮、古橋、村落、景區和路名等181條地名,經徵求意見和公示後,有172條地名已納入武漢市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些地名以特有的思考方式和審美情趣,展示了武漢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記錄著武漢社會發展變遷、經濟建設和人們的生產、生活軌跡。
  • 烏魯木齊市國辦初中基本學區劃定
    2、烏魯木齊市第七中學  片區一:解放南路以東,金銀路以西,中山路以南,團結路以北。  片區二:新華南路以東,解放南路以西,人民路以南,龍泉街以北。  片區三:金銀路以東至黑甲山前后街,躍進街以南,後泉路(寧夏灣)以北。  3、烏魯木齊市第八中學  健康路以東,建國路至東環路沿線以西,前進街以南,中山路以北。
  • 「新市保」現在活得怎麼樣
    居住在這條胡同裡的居民孫先生有時也到蔡先生的故居來轉轉。他說,我來這裡多了,常常看到頭髮斑白的老人佇立在蔡先生塑像前良久。現在,這裡不僅是鬧市中的一方淨土,也是人們精神上的一方淨土。D155 新老結合清代自來水廠現在變博物館探訪者:本報記者 於建香河園3號,這是原來清代自來水廠的地址。
  • 蚌埠歷史街巷大盤點!花鳥市場、國貨路、勝利路與東海大道!
    該地曾名公園路、蚌山路、人民路,是老天橋雜耍場南遷後形成的,以經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而聞名皖北;其中古玩玉器市場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文化產業發展基地」。 國貨路南起南山路,北至鳳陽西路。曾名中和街、立新街、國光街。
  • 南寧最值得去吃的10條美食街,價格親民種類多,你去吃過哪幾條街
    每一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而一個城市的美食街就是這個城市飲食文化的縮影。南寧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不僅外地人很多,就連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吃也很多,而這些小吃都分布在南寧這座城市大大小小的美食街裡,這些美食街又分散在南寧各個區的角落裡,滿足了不同片區人們的口腹之慾。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南寧美食街,看一看南寧有哪10條最值得去的美食街。
  • 百色市區多條新路路名確定,看看你家住哪條gai
    近日,右江區民政局關於對百色市右江區轄區內32條街路巷命名方案徵求意見的公告。根據《地名管理條例》、《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名命名更名方案編制和上報審批工作規程(暫行)》(桂民發〔2015〕65號)的規定,為方便社會交往、道路附近居民及單位的出行,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城市規劃建設,全面促進城市更新,逐步實現地名標準化、規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