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13日,2021年的第44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321天。
食肉牛龍屬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龍,屬於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是一類中型的肉食性恐龍。食肉牛龍生活於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由對近代南美洲恐龍研究有極大貢獻的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所描述及命名。食肉牛龍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C. sastrei)。屬名在拉丁語的意思是「食肉的牛」(carn 意思是「肉食」,taurus 意思是「牛」),因為它們眼睛上方有一對類似牛的角。
食肉牛龍的化石目前僅發現一具,但其相當完整,並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內成骨,是少數發現皮膚痕跡的獸腳亞目恐龍,也是迄今被了解最透徹的南半球恐龍。食肉牛龍與阿貝力龍都屬於阿貝力龍科,它們是白堊紀末期,南方各大陸的優勢、中等體型的掠食動物。
食肉牛龍是種中型的獸腳亞目恐龍,約有8米長,頭頂高2.9米,體重約2500公斤。與其他體型相似的獸腳類恐龍相比,食肉牛龍的頭較小,長59公分,牙齒長度接近4公分。
食肉牛龍最特別的地方,是在眼睛上方的兩隻短而粗厚的角,以及非常短小的前肢,上有四指。它的頭顱骨小而厚實,具有許多洞孔,可減輕重量。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相比,頸部較長。胸部厚壯,而尾巴則很細。食肉牛龍的眼睛向著前方,它可能有著雙眼視覺及深度知覺。口鼻部大,可能具有大的嗅覺器官。
食肉牛龍的頭顱骨高而粗壯,但下頜扁而修長,牙齒短小,可能無法應付大型獵物的掙扎動作。這顯示食肉牛龍可能有未知的特殊獵食方式。
目前僅發現一個幾乎完整的骨骼,包括有身體的整個右部,以及皮膚痕跡,亦顯示了食肉牛龍沒有羽毛,並不像其他的虛骨龍類。背部與體側的皮膚上,有多列的圓錐形皮內成骨,部分直徑達5公分,在脊椎骨附近漸大。這使食肉牛龍的外表凹凸不平,類似現生的鬣蜥和毒蜥。
頸椎的結構類似現代鳥類,可以做出更快、更準確的動作。後腿長而強壯,脛部結實,踝關節高,與腳趾間的部分延長、纖細,顯示食肉牛龍是種善奔動物。
食肉牛龍的薦椎數量相當多,共有8節,可以協助承受碰撞和衝擊。科學家們認為食肉牛龍的角太短而無法用於獵殺上,可能為求偶的展示物,或是物種內的打鬥行為,而薦椎的結構可承受碰撞的力道。
食肉牛龍最初被認為來自於白堊紀中期,大約與丘布特龍相同時期,現在已知來自於白堊紀晚期。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的白堊紀晚期恐龍,除了食肉牛龍以外,另有泰坦巨龍類的南極龍,禽龍類的小頭龍、加斯帕裡尼龍,鴨嘴龍類的南方小貴族龍,可能屬於角龍類的南角龍,大盜龍類的齒河盜龍,阿貝力龍科的酋爾龍與奧卡龍。
近年來,在該地區發現多種的水生植物,包含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該地還發現蓮科的果實化石,是南美洲已知最早的蓮科植物。
www.wanweibaike.com/wiki-%E9%A3%9F%E8%82%89%E7%89%9B%E9%BE%99%E5%B1%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