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雅茲迪少女納迪亞·穆拉德,在被ISIS劫持的三個月裡,被當做性奴,遭到了非人的折磨和虐待。在逃到德國後,大多數倖存的受害女性不願暴露身份,而納迪亞選擇勇敢地站了出來。此後,她還在聯合國安理會、美國眾議院等國際場合公開講述自己和族人的恐怖遭遇。
2018年10月5日,納迪亞·穆拉德與治癒性暴力倖存者的剛果金醫生丹尼斯·穆克維格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2018年7月,以色列歷史學家、暢銷書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完成了《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兩本風靡世界的傑作之後,推出了新作《今日簡史》,把眼光從過去和未來拉回到人類正面臨的「今日」,從九大領域講述了當今世界面對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今日簡史》中有一章有他對「恐怖主義」的分析:暴力發起者自知能力有限,便儘可能利用世人對「恐懼」本身的想像力,來實現對人心的控制 ——通過製造一個或多個典型事件(只需要造成極少數人的犧牲),就可以輕易地煽起人們內心深處無盡的恐懼(而每天因為疾病和意外死去的人數,在這個雕刻想像力的統計場景裡,則被刻意地忽略了)。
在極端的暴力面前,即使我們有幸沒有成為犧牲者,我們的精神往往也會被目睹的暴行所綁架 —— 尤其是在目睹了「同胞」族人悲慘遭遇的情況下。
比起對已發生事件的害怕,對未發生事件的恐懼則能更有力地操控人的行為,這恰恰就是暴力發起者的目的:以極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影響力。
本故事的主人公,本是極端暴力最直接的受害者,但她不僅能保持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還能在重獲新生之後勇敢面對自己曾受到非人待遇的不堪過去,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奮力於拯救那些經歷著同樣殘酷命運的人 —— 不管是否為自己的同胞 ——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23歲伊拉克少女納迪亞的故事。
當我們正呼吸著和平的空氣,享受著國慶假期的秋日風光之時,10月5日,諾貝爾委員會在挪威的奧斯陸公布了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獎人,23歲的伊拉克雅茲迪族女孩納迪亞·穆拉德(Nadia Murad)與剛果金醫生丹尼斯·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共同獲此殊榮,以表彰他們為終止將性暴力用作戰爭武器方面付出的巨大犧牲與努力。納迪亞也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伊拉克人。
//絕境求生 —— 19歲被伊斯蘭國掠做性奴//
1993年,納迪亞出生在伊拉克北部辛加爾區(Sinjar)一個名叫Kocho的村子裡。她的家族屬於雅茲迪族的宗教少數派,全家都是農民。
2014年8月,伊斯蘭國(ISIS)對這個地區發動了殘酷的進攻,試圖徹底清洗擁有40~50 萬人口的雅茲迪族群,因為這個族群的宗教可以追溯到古美索不達米亞,並且保留了前伊斯蘭的習俗,而這則被伊斯蘭國視作異端。
當時的納迪亞還只是一名19歲的學生,ISIS的武裝恐怖分子圍捕了村莊,殺害了600人,幾乎都是男性成年族人,其中包括納迪亞的6個兄弟。活著的男童被迫加入了伊斯蘭國接受洗腦教育,年輕的婦女和女童則淪為奴隸。那一年,納迪亞成為6700多名被俘雅茲迪女性中的一員。
她們被集體關押在摩蘇爾市一幢廢舊的建築物內,被武裝分子視作禮物般隨意交換。納迪亞被一名武裝分子帶走後,當晚即被強姦。
他強迫我換衣服和化妝,那真是一個可怕的晚上,他強姦我之後,又強迫我改變宗教信仰,但是我拒絕了。
於是我遭到了毒打,他們將我推進一個全是守衛的房間,這些人輪流對我施暴,直至我昏死過去。
從此,她被當作性奴關押,也曾在試圖逃跑時遭到毆打、菸頭焚燒和更為殘酷的強姦。終於有一天,看管她的人忘記鎖門,納迪亞得以成功逃脫。
逃跑後的納迪亞被附近的居民收養,他們把她從伊斯蘭國控制的地方偷偷運送了出去,讓她得以進入伊拉克北部Duhok的難民營。2015年2月,她在Rwanga難民營的一個貨櫃裡,接受了比利時記者的採訪,並首次控訴了自己遭受的暴行。2015年,受益於巴登符騰堡(Baden-Württemberg)政府的難民項目,她和其他1000名婦女兒童一起來到了他們的新家 —— 德國。
//救贖
—— 挽救暴力衝突下最弱勢的婦女和兒童//
2015年12月16日,納迪亞向聯合國安理會介紹了自己家鄉的人口販賣和武裝衝突問題。2015年12月18日,納迪亞正式呼籲把伊斯蘭國的暴行實施者移送到國際刑事法庭,懇請國際社會徹底剷除伊斯蘭國。
之後,她擔任了首任聯合國人口販賣倖存者尊嚴親善大使,發起了「納迪亞倡議組織」,該組織致力於「幫助遭受種族滅絕、大規模暴行和人口販賣的婦女和兒童獲得救助並重建他們的生活和社區」。她的行動和親身講述的故事極大提高了人們對人口販賣和難民尊嚴的關注。納迪亞還聯繫了許多難民和倖存者社區,聽取了人口販賣和種族滅絕受害者的證詞。
她呼籲國際社會不應只對雅茲迪受害者給予同情,更要採取實際行動來對抗伊斯蘭國激進分子,並在伊拉克幫助雅茲迪人重建家園。在她的呼籲下,去年9 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將對伊斯蘭國針對雅茲迪人的種族清洗罪行展開調查。
2016 年10 月,納迪亞被授予瓦茨拉夫·哈維爾人權獎,她在獲獎演說中這麼說道:「只有當被俘虜的婦女回歸到各自的生活,當我的社區有了立足之地、當我看到加害者被繩之以法,我才會回歸到自己的生活。」
2017年5月3日,納迪亞在梵蒂岡會見了教皇和大主教。會談期間她呼籲對那些仍受伊斯蘭國控制的雅茲迪人給予幫助,她還讚揚了梵蒂岡對少數族群的支持,並強調了伊拉克和敘利亞地區受害者們的悲慘現狀。
2017年11 月她出版了自傳《最後一個女孩》(The Last Girl),一部關於她的紀錄片《在她肩上》(On Her Shoulders)於今年1月在聖丹斯電影節亮相後,正在世界各地密集上映。
2018年2月,納迪亞在《紐約時報》上寫道,當她看到被極端組織 「博科聖地」(Boko Haram)肆虐的非洲國家的慘狀,看到那些被綁架和強姦的非洲女性,立即感受到了彼此之間強烈的共鳴。
從盧安達到波士尼亞,從敘利亞到緬甸,女性常常成為戰爭的犧牲品。雅茲迪女性現在屬於一個龐大的強姦與奴役倖存者網絡。
她在文章中還呼籲國際社會不要僅僅把她們視作受害者,而要看到她們已經是抗反暴行的活動家,需要的不再僅僅是同情。
2016年9月,納迪亞·穆拉德被任命為首位聯合國人口販賣倖存者尊嚴親善大使。
2016年10月,納迪亞·穆拉德先後獲得了歐洲委員會瓦茨拉夫·哈維爾人權獎與歐洲議會薩哈羅夫獎。
2018年9月25日,納迪亞·穆拉德獲得蓋茨基金會2018「目標守衛者」全球目標創變獎。
十天後 —— 2018年10月5日,納迪亞·穆拉德與在剛果金治癒性暴力倖存者的醫生丹尼斯·穆克維格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編輯:熙榕| 審閱:江洋| 實習生: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