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三年前,我想買一個小巧(方便出差)、支持多設備之間切換的藍牙滑鼠,最後鎖定了羅技 MX 系列滑鼠。
此前已經體驗過這個系列的旗艦,MX Master,辦公滑鼠的集大成者,不過它個頭大,且價格貴。最後我還是選擇了它的「小老弟」,左右手皆可用的 MX Anywhere 2S。
在我用著 MX Anywhere 2S 的三年裡,它經歷了從 600+ 到 300+ 的價格大跳水,也從全新用到「伊拉克成色」,然而在辦公滑鼠品類裡逛一圈,它還是可以很硬氣地說出一句「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直至 MX Anywhere 3 的發布。
嗨 MX Anywhere 3,老熟人了
習慣了 MX Anywhere 2S 的我的右手如是說。在整體外觀上,兩代產品差別不大,並排放一起,才能看出細節變化。
上:MX Anywhere 2S 下:MX Anywhere 3
最明顯的變化是兩側的橡膠防滑條,紋路從鑽石菱形紋變成流線條紋,視覺上更加「順眼」,一直覺得圓滾滾的 MX Anywhere 2S 配上鑽石紋路,感覺突兀,一點都不搭。
而新一代的 MX 採用的流線型線條,若影若現,與滑鼠的整體設計更融洽,防滑紋路的末端上翹,匯聚到滑鼠的尾部,同樣做了個上翹的設計,正好貼合了掌心,給了手掌足夠的承託力度。
對比了一下,3 代的尾部高度比前代高了大概 0.5mm,若不是並排對比,在視覺上很難發現這一點差異,但在手感上,我是能感覺出前者因此有了更好的承託感,大概會對「滑鼠手」有更好的緩解效果。
俯瞰兩代 MX,可以觀察到 3 代更加飽滿、圓潤,尾部的收窄的幅度比較小,進而得到更大的手部支撐面積,此外更重要的是充電接口的變化,終於用上了 USB-C 接口,而且採用了隱藏式設計,低調克制。
只有在正面才能看到充電口的存在,官方稱充 1 分鐘能用 3 小時,滿電續航時間在 70 天左右。
我在這麼短的體驗時間裡,很難對這個說法進行驗證。不過充電對辦公滑鼠來說,並不是一個高頻行為,所以只要不是一周一充,我都可以接受。
更順滑了,也更安靜了
3 代另一個明顯的變化,要數進化了的滾輪,雙軌金屬滾輪,褪去了橡膠層,不易藏汙納垢。
這一代叫做 MagSpeed 電磁滾輪,通過電磁的特性實現分段模式與疾速(無極)模式的自然切換。
從上一代機械形成的物理手感,進化至電磁力營造出的反饋。
滾輪滾動的初段,速度不快,會有明顯的段落反饋,每個段落都會有類似於 Force Touch 的手感反饋,當滾輪速度突破臨界值(可以通過軟體更改臨界值),段落反饋消失,自動進入疾速滾動模式,聲音也安靜了下來。
這種在兩個模式下無縫切換的功能,被羅技稱作「SmartShift」,這是 MX 3 代系列獨有的功能,得益於引入了電磁特性,所以這個「SmartShift」功能可以在軟體中進行開關,或自動切換或手動切換,全憑你意。
不過 3 代的滾輪聲音比前代安靜不少,同在段落模式下,3 代沒有了明顯的噠噠聲,滾動時的反饋只有手指能夠感知到,幾乎沒有聲音,不影響周圍同事。
另外滾輪切換模式的方法也有所改變。
在 MX Anywhere 2S 上,滾輪下按即可切換模式,而下方的功能鍵用作中鍵,此時中鍵的位置略顯尷尬,在一些遊戲中,這樣的鍵位設置並不方便。
或許是應了這部分用戶要求,羅技把滾輪和中鍵的功能對調,3 代按下滾輪便實現中鍵功能,而功能鍵變成了模式切換鍵。
由於這方面的變動,滾輪下按時所需要的力度變小了,而且也更加緊實,不過還是不免出現按壓時觸發滾動的情況。
除在部分 FPS 遊戲中偶爾會出現按下中鍵後錯誤觸發滾動更換武器的情況,其餘時間並不會對用戶造成多大困擾。
並且 3 代的滾輪不能左右搖擺用作水平滾動功能了,這大概是因為電磁結構不允許這種操作,所以需要水平滾動頁面時,按住任意一個側鍵,同時滾動滾輪也能完成同樣的操作,就是這操作略微反人類了,不過習慣就好。
左:MX Anywhere 2S 右:MX Anywhere 3
對了,這一代的 DPI 值沒有變化,最高 DPI 仍是 4000,所以性能上與上代持平。
MX 系列的老三樣,還在
這一代的 MX Anywhere 依舊有優聯 2.4GHz 接收器和藍牙兩種連接方式,也依舊支持配對最多 3 臺設備。
我想許多人(包括我)選擇羅技 MX 系列滑鼠,都是看上它的「Easy-Switch」功能,所謂的 Easy-Switch,指的是它可以在已配對的多臺設備之間,一鍵快速切換,從 iPad 到 Windows 再到 MacBook,按一下底部的圓鈕即可。
左:MX Anywhere 3 右:MX Anywhere 2S
這可比從一臺設備上斷開藍牙,再連至另一臺設備上方便許多。
在這基礎上,羅技更進一步,延伸出了羅技「Flow」功能,顧名思義,Flow 功能就是讓羅技 MX 滑鼠在 Windows 和 macOS 的設備之間「流動遊走」,效果拔群,當然了,得配合 Windows/macOS 上的羅技 Options 軟體使用。
左:Windows 右:macOS
羅技 Options 是一款鍵鼠管理 App,目前支持 Windows 和 macOS 雙平臺,支持的 Options 的產品不限於 MX 系列。
打開 Options,可以看到所有註冊過的設備,譬如在我的列表裡,會把兩代設備都顯示出來,另外可以設置滑鼠的指針速度、滾動速度、左右手設置對調、「SmartShift」的靈敏度(也就是觸發該功能的力度),還有對於按鍵的自定義功能設置,都可以在軟體裡設置。
對應不同應用有不同的快捷鍵方案
在 Options 軟體裡還藏著補齊 Flow 功能的另一塊拼圖。
Flow 功能不僅是讓滑鼠在雙系統中自由穿梭,還能利用滑鼠作為媒介,在兩臺不同系統的設備互相傳輸文件,從 macOS 上複製一個文件,滑鼠移動到 Windows 的窗口裡,粘貼即可完成傳輸。
整個過程幾乎無感,只是跟 AirDrop 的通用粘貼板功能一樣,偶爾會有 1、2 秒的卡頓,看在這般操作如此便捷的份上,這卡頓我忍了。
這樣一來,Flow 的體驗就完整了,若你跟我一樣,是個時常在 Windows 和 macOS 雙系統間切換著辦公的人兒,你我便是羅技 Flow 的核心用戶群。
用著一套支持羅技 Flow 的鍵鼠設備,在 Windows 和 macOS 自由切換(也希望之後羅技之後能夠跟進 iPad 平臺),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沒想到,羅技用鍵鼠搭起了一座連通微軟和蘋果生態的橋梁。
羅技的 Easy-Switch、Options、Flow 功能,組成了 MX 的三板斧。
擁有多部設備的你,或許不一定會對 Windows/macOS 跨平臺傳輸文字、文件這功能感冒,但一定會被 Easy-Switch 所吸引。
總有一個功能可以吸引到你。
羅技 MX 系列之所以能成為辦公滑鼠中的標杆,就因為它軟硬體雙修,全面、好用。
一些小吐槽&總結
剛才那些,是我作為 MX Anywhere 老用戶對 3 代產品的正面評價,然而它並不是完美的。
在 macOS 上,滑鼠的體驗還是比不上觸控板,頁面上下滾動時不那麼絲滑。但這不是 MX 獨有的問題,除秒控滑鼠外,其他滑鼠一到 macOS 系統就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
或許羅技專為 macOS 推出的 MX Anywhere 3 for Mac 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另外我在這隻 MX Anywhere 3 上偶然發現,右鍵按壓力度過小的情況,實際使用時表現為手指稍重地搭在右鍵上面,在重力的影響下,可能不小心就觸發功能了。
右鍵手感與左鍵相比偏軟一點,我懷疑只是個例,詢問了同樣在用 3 代的朋友,他表示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坐實了我的懷疑。
所以我這隻 MX Anywhere 3 上出現的,只是工程機的個體問題,不具普適性故僅供參考。不過買了的小夥伴可以注意一下是否有這情況。
刨去以上小毛病,MX Anywhere 3 依舊捍衛住了 MX 系列在辦公滑鼠中的標杆地位。
不過,我內心裡更希望其他廠商能儘快跟進與羅技 Flow 類似的功能,把 MX 系列高企的價格打下來,就像隔壁的顯卡大戰一樣,造福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