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區引進花絨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

2021-01-08 甘州在線

甘州融媒訊 (甘州融媒記者 何長凱 通訊員 石靜) 6月1日上午,甘州區林木病蟲害防治站和張掖市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在張掖市蘆水灣生態景區聯合開展了「寄生性天敵防治光肩星天牛技術推廣示範」項目培訓,邀請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張翌楠教授現場進行示範培訓。市區兩級森防人員及技術人員參加培訓。

培訓會上,針對甘州區防治光肩星天牛難度大的問題,張翌楠教授系統地講解了常用的天敵花絨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原理、方法和措施等。同時講解了花絨寄甲的生活特性及防治天牛的技術,並現場操作了花絨寄甲成蟲及卵片的野外投放技術。此次共釋放天牛天敵花絨寄甲成蟲16800頭,花絨寄甲卵卡2800張,並設置了投放後防治效果調查研究樣地、樣株。

張翌楠教授說:「生物防治,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我們通過釋放天敵昆蟲,少打化學農藥,減少環境的汙染,同時也把這片林子保護好。」

花絨寄甲是星天牛類昆蟲的重要天敵,它是通過寄生天牛蛹期和幼蟲期蠶食天牛幼蟲,對光肩星天牛幼蟲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楊樹蛀幹天牛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為防治光肩星天牛探索了新的思路,達到以蟲治蟲的目的,是一項生物防治的新技術。

甘州區林木病蟲害防治站站長張心和說:「根據省林檢局和市森防站的安排,今天在甘州區蘆水灣景區實施花絨寄甲釋放以蟲治蟲防治天牛的生物防治措施,實驗示範100畝,推廣250畝,下一步,全區在6月下旬開始進行大規模化學防治天牛,計劃防治面積3.9萬畝次。」

相關焦點

  • 以蟲制蟲——花絨寄甲大戰黃斑星天牛
    花絨寄甲是黃斑星天牛的天敵。今年,敦煌市通過開展投放花絨寄甲卵卡試驗,採取『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措施控制黃斑星天牛,取得明顯試驗效果。 見到張翌楠博士時,他正拿著一截劈開的木頭,全神貫注地觀察著上面的羽化孔。看到記者,他指著上面已經死掉的天牛,介紹起了他們最新的試驗成果。
  • 精準防治古樹害蟲,天敵最靠譜
    但是以雙條杉天牛為代表的天牛類蛀幹害蟲對這些古樹的正常生長造成嚴重威脅,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古樹健康、科學防治這些蛀幹害蟲呢?近年來,為了徹底防治雙條杉天牛對松樹造成的危害,植物有害生物防治技術人員選擇釋放天敵昆蟲,採用「以蟲治蟲」的方式來達到防治作用。對此,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重點培育了兩種針對天牛類害蟲的天敵昆蟲:管氏腫腿蜂和花絨寄甲。
  • 【天牛軍團】光肩星天牛
    glabripennis【特徵:背部有白色星點 腹部足部泛藍 觸角黑白相間,與星天牛極其相似,但它的肩部沒有凸起的小刻點】為什麼這邊戲稱「天牛」為宇宙怪獸主要還是因為它外星人一樣的外表(酷似宇宙怪獸的「光肩星天牛」)
  • 南京櫻花樹遇「殺手」天牛 「治蟲大戰」勢在必行
    記者了解到,今年這些壞傢伙變得更「狡猾」,開始往土裡鑽,給防治出了大難題。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徐昇)  天牛和白蟻是櫻花「殺手」  別看雞鳴寺路的「櫻花大道」只有400多米長,但在南京人和外地遊客心目中絕對是一條「網紅」路。每年三月櫻花季,雞鳴寺路總是人頭攢動,從牌坊到解放門,綿延幾百米,無數人趕來欣賞爛漫的櫻花。
  • 濟南千佛山南路榆樹生蟲 「真兇」原為光肩星天牛
    濟南千佛山南路榆樹生蟲 「真兇」原為光肩星天牛近日,濟南有市民反映,千佛山南路老榆樹生蟲,嚴重影響了樹木的生長。濟南市園林綠化局找到了蛀食樹木的「真兇」光肩星天牛,並逐棵對被蛀的蟲孔注射具有燻蒸作用的農藥進行防治。
  • 紅楓類、薔薇科等觀賞苗木蛀幹害蟲,如何防治?分享創新防治技術
    蛀幹害蟲大家並不陌生,比如天牛,非常讓人頭疼,難防難治,很多人談「牛」色變。在此與大家分享關於「紅楓類、薔薇科等觀賞苗木蛀幹害蟲的創新防治技術」。天牛隻是蛀幹害蟲的一種,吉丁類、象甲類、小蠹類、木蠹蛾類、透翅蛾類、以及松梢螟等等都是蛀幹害蟲。李鵬為觀眾著重介紹了「三牛一蛾」——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桃紅頸天牛以及木蠹蛾。危害槭樹科的蛀幹害蟲有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木蠹蛾等,主要危害其根基部、主幹、分叉處、主梢等。
  • 敦煌市第三輪黃斑星天牛化學防治工作啟動
    進入8月中旬,結合蟲情防控計劃,敦煌市第三輪黃斑星天牛化學防治工作全面啟動。 8月14日上午,記者在敦煌市肅州鎮高臺堡村和河州堡村看到,林技人員正在對轄區農田林網林帶進行機械噴藥作業,肅州鎮第三輪黃斑星天牛化學防治工作正在進行。 肅州鎮河州堡村黨總支書記張宏說:「今天是我們第三次天牛化學防治,先從一組開始,利用6天時間,對全村所有林帶進行防治,我們要做到全覆蓋,無死角,科學防治。」
  • 天牛對樹木危害大,有什麼防治辦法呢?
    天牛是蛀幹害蟲,對一些樹木危害很大,嚴重者會引起樹木死亡。一,天牛危害的主要樹種在天水地區的調查,天牛主要黃斑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危害楊樹、柳樹、榆樹、槭樹、刺槐、桑樹等。成蟲在六月份出現,六七月是天牛成蟲盛期,在十月上旬仍有個別成蟲活動,啃食葉柄、葉片和嫩表皮進行危害,2-3天後交尾,三四天後開始產卵。卵經過10天左右孵化,小幼蟲取食刻槽邊緣腐爛部分,向從卵孔危向外排出蟲糞和木渣。2齡開始橫向取食樹幹邊材部分,3齡蛀入木質部,向上方蛀道。通常從蛀孔排出糞便、木渣和樹液,孔道不規則,末端常有通氣孔。
  • 杭州不少樹木掛上白色小袋,今年還要請出新蟲子對付天牛
    2】生物防治杭州城區正在逐步試驗推廣今年要請出一種新蟲子專門對付天牛以蟲治蟲,更加專業的說法,也叫作生物防治。「現在杭州城區正在逐步去嘗試、推廣生物防治,是一個方向。」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拿水杉來說,蟎類會吸食葉綠素,令葉子發黃枯萎。以前採用了化學防治,最後呈現的效果並不好。」孫曉萍說。
  • 天牛、蚧殼蟲、紅蜘蛛、夜蛾、蠐螬……蟲害防治需要這樣做
    根據其危害方式及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一)刺吸類,如蚧殼蟲、葉蟎、蚜蟲、木蝨、粉蝨、網蝽、葉蟬、薊馬;(二)食葉類,如刺蛾、蓑蛾、毒蛾、夜蛾、尺蛾、舟蛾、捲葉蛾、斑潛蠅、潛葉蛾、潛葉甲、椰心葉甲;(三)蛀幹害蟲:天牛、木蠹蛾、吉丁蟲、小蠹、白蟻、紅棕象甲;(四)地下害蟲:蠐螬、螻蛄、蚯蚓、小地老虎、紅火蟻。
  • 天牛這樣防治效果最好,治一次管40~90天
    天牛是蘋果、葡萄、梨樹、櫻桃、桃樹、柑橘、核桃等多種果樹上危害最嚴重的害蟲,由於幼蟲躲藏在樹幹內危害,不但很難發現,而且防治也非常困難。常常對果樹造成嚴重危害。發生特點天牛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星天牛、桑天牛、光肩星天牛、桃紅頸天牛、白筋天牛、紅緣天牛、雲斑白條天牛、竹緣虎天牛等,有的1年完成1代,有的2~3年甚至4~5年才能完成1代。
  • 盤點農村常見的小動物,力大如牛,會「嚶嚶嚶」的害蟲,天牛
    天牛,是我們熟知的一類昆蟲,在孩童時期很多人都喜歡捕捉天牛玩耍,那時候手裡要是攥一隻天牛,走路都帶風。(需要注意的是,別被天牛強有力的上顎咬著手,可以用剪刀將其上顎剪掉)。樹上的天牛天牛因其力大如牛,善於在天空中飛翔,因而得天牛之名;又因它發出「咔嚓、咔嚓」之聲,其聲很像是鋸樹之聲,故又被稱作「鋸樹郎」。
  • 垂柳上的光肩星天牛
    光肩星天牛成蟲體長17~39毫米,漆黑色,帶紫銅色光澤。前胸背板有皺紋和刻點,兩側各有一個棘狀突起。翅鞘上有十幾個白色斑紋,基部光滑,無瘤狀顆粒。卵長5.5毫米,長橢圓形,稍彎曲,乳白色;樹皮下見到的卵粒多為淡黃褐色,略扁,近黃瓜籽形。幼蟲體長50~60毫米,乳白色,無足,前胸背板有凸形紋。
  • 紅頸天牛在桃樹一蛀就是3年,防控不力,果樹遲早被掏空
    桃紅頸天牛是桃樹上主要的蛀幹害蟲,以幼蟲為害樹木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具有藏得深、危害重、難防治等特點,發生量大時,甚至能把樹給你掏空咯! 關於桃紅頸天牛
  • 敦煌市及時處理一處黃斑星天牛疫木
    敦煌市及時處理一處黃斑星天牛疫木 2020-03-15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怎樣防治紅緣天牛,看這裡↓↓
    怎樣防治紅緣天牛,看這裡↓↓ 2020-05-20 0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市集中防治黃斑星天牛
    為有效遏制黃斑星天牛傳播、擴散,鞏固造林綠化成果,近日,敦煌市園林局對市區內的楊樹、柳樹、榆樹等天牛蟲害易染林木進行了集中防治。5月11日,在敦煌公園、敦月公路、沙州路等綠化區域黃斑星天牛防治工作現場,敦煌市園林局打孔注藥防治工作服務隊的成員們正相互協助配合開展黃斑星天牛防治工作。服務隊主要使用打孔注藥、塗泥堵孔等辦法進行防治,以防止蟲害擴散蔓延。敦煌市園林局巡察隊隊長 胡志強:「我們先後組織了六個標段,對全市城市道路、公園廣場、一些接近農村農田林網的樹木都進行了廣泛性防治。」
  • 天牛危害嚴重,只用這兩招,輕鬆搞定,一年無蟲
    天牛為鞘翅目天牛科害蟲,主要危害蘋果、葡萄、梨樹、櫻桃、桃樹、柑橘、核桃等多種果樹,楊樹、柳樹、松樹、榆樹以及棉花、小麥、玉米等多種林木和作物上的主要害蟲,危害十分嚴重,廣泛分布在我國廣東、廣西、江西、
  • 河北桃紅頸天牛的危害與防治
    河北桃紅頸天牛的危害與防治武志樸桃紅頸天牛近年來在河北邢臺地區有逐年加重發生的趨勢。紅頸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昆蟲,又稱紅頸天牛、鐵炮蟲、哈蟲。主要為害桃,偶爾為害杏、榆、柳樹、櫟樹,屬蛀幹害蟲。1 形態特徵成蟲體長 28 ~ 37 mm,呈黑色,有光亮,前胸(俗稱頭頸)背板扁平方形,紅色,故稱為紅頸天牛。背面有 4 個光滑的突起,有側枝刺,呈角狀,鞘翅光滑,脊部比前胸寬,有一股難聞的氣味。雄蟲較雌蟲小,卵呈長圓形,形似芝麻,長 6 ~ 7 mm,乳白色。2 為害症狀和習性桃紅頸天牛 2 ~ 3 年發生 1 代,以各齡幼蟲形態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