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興起?商業繁榮、農民進城是推動力

2020-12-23 清竹雅韻history

在現代社會,城市化已經成為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在普遍追求的目標,它也成為了一個直接反映國家發達與否的重要參考。雖然城市化同時也會帶來包括環境等方面的問題,但不可否認,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主流趨勢。

雖然現代城市當中到處都充滿了科技的運用,但城市卻絕非科技所造就。相反,人永遠才是城市產生與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正如《不列顛百科全書》當中所說:一個相對永久性的、高度組織起來的人口集中的地方。在中世紀的歐洲,一個個城市興起,既創造了一段輝煌的文明,也留下了諸多值得討論的事物。

人口的增長是促進城市興起的重要動力

1、農業的興起是人口增長的基本要素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一個地區或者國家的人口想要開始增長,農業的進步是首要的一點。要是連人都養不活,也就不用談城市了。歐洲在歷史上飽受外族侵略,不斷有的新的族群通過戰爭的方式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

但當戰亂停止後,這些族群卻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性的問題——種地。他們開始號召全體民眾放棄仇恨與憎惡,而是將自己的滿腔熱血全部揮灑到土地上面。當地政府還在政策上對農業多有扶持,如免除租稅、允許轉讓財產等等,極大調動了當時農民們的生產積極性。

同時,歐洲獨特的政治環境也使農民們的權益得到了較為全面的保障。中世紀的歐洲並非如中國一般是由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統治,一切行動都需要聽從中央調度,府自然就對農民具有極大的生殺予奪權力,租稅也會相對應的提高。

此時的歐洲則完全相反,農民們只需要向自己直屬的封建主繳納必要的稅賦,如果他們遭受到嚴重的剝削壓迫,還可以向更高層次的國王上告。

而國王為了更好地控制這些封建主,也樂於為農民出頭敲打他們,農民就在這種政治關係中獲益。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們只要積極生產,基本就能保證自己的日常所需,這無疑極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進而為人口增長奠定了最基礎的條件。

2、進入城市是保護自己的需要

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多,固定的土地已經不再能夠提供足夠多的生產要素,人口與土地之間矛盾也就此產生。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廣大農民們或出於自願、或出於被迫地逃亡到城市當中。

另外,當時的城市當中規定,只要在城市當中待夠一年零一天,便可以獲得自由人的身份,這同樣吸引了無數嚮往自由的農民前往城市。正如侯健新所說:「西歐城市興起與農奴的逃亡運動幾乎同步發生、不是偶然的;從一定意義上講。新興城市乃是農奴大潮的一個創造物。

戰亂也是農民們大批進入城市的重要推動力。前文已經說到,當時的歐洲並不是處於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集中管理之下,這在導致其內部各種政治勢力交錯縱橫的同時,也對整個地區的治安提出了考驗。

尚且不論不同封建主之間可能會隨時爆發的戰爭,僅僅是匪寇盜賊就已經足以讓生活在郊區的農民們難以抵抗。在這樣不穩定的生活環境中,堅實安穩的城牆、高大可靠的士兵、數量眾多的市民,都讓農民感受到了非同一般的安全感,使他們對城市趨之若鶩。

3、人口的聚集帶來了城市的興起

當定居在城市當中的人口逐漸增多,一個廣闊的商業市場也就此形成。新來的農民們為了在城市當中立足,不得不主動成為各行各業的主要勞動者。歐洲的許多城市本就處於一個交通便利的位置,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商人都可以來這裡進行商業活動,東西方貿易的序幕也就在這裡拉開。

同時,隨著整座城市的愈發繁榮,手工業者和商人所繳納賦稅也就越多,封建主逐漸看到了城市繁榮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於是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放棄自己對城市的管轄權。

歐洲中世紀的城市體現出了高度的自由,所有城市當中的合法居民都可以獲得公民權,並參與到城市的日常管理當中。商人們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在城市當中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行業的行會或者兄弟會,想要入會的人則必須宣誓遵守行會章程,共同維護行會利益。

即便是市政議事會,也是由來自行會與兄弟會的代表組成,這就形成了一種裁判兼任參賽選手的詭異局面,自然不可能會損害到商人們的利益。當然,民眾也對這個組織持有較大的監督權。

在司法方面,諸多訴訟案件則由市民組成的法庭和陪審團來根據城市法律來進行定奪,最大限度地保障整個司法過程的公平公正。總的來說,人口的聚集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要素,商業的持續發展又推動了人口的增長,並最終形成了相當繁榮的城市。

直到十三世紀中葉,巴黎的人口已經達到十萬以上,有將近十座人口達到五萬的城市,擁有幾千人口的小城鎮則已經多達幾百座。可以說,整個歐洲的繁榮都是與商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

環境限制了歐洲中世紀的城市發展

1、人文因素對城市的選址有較強推動力

作為一個大量人口聚集的地方,城市的建設絕非就是建造一堵圍牆外加幾座房子。無論是道路的規劃布局還是整個城市的衛生清潔系統,都需要經過精心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部分經過長時間流逝仍然屹立不倒的城市,就成了人們居住的首選

同時,這些城市之所以會坐落在這些地方,就已經足以證明該地區具有一定的交通意義,能夠最大限度地便利更多人。雖然城市可能會破舊一點,但基本規劃和設施只要都在,想要修復便不會太難,甚至還可能有種古色古香的感覺。

特別是當初羅馬帝國的統治疆域涵蓋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許多地區都修建了城市,供中世紀的人們來選擇。因此,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城市當中有一部分就是原先羅馬城市的所在地。

它們有的是羅馬主教所在地,如倫敦、布魯日等;有的是因為軍事要塞而形成,如巴黎、約克城等;還有其他單純因為商業貿易才形成的城市。總而言之,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任君選擇。相比之下,專門修建一座新城則要麻煩的多。

同時,早期的城堡也為之後城市的形成打下了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城堡並非城市,它最初一般來說是出於特定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堡壘,或是為領主提供住所,或是宗教修道。又或是出於軍事用途,而非為了給普通民眾提供定居的場所。

由於城堡比起其他地方,往往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使得商人們在貿易路上時往往會將它們作為自己的落腳點。之後隨著商業貿易的越發繁榮,城堡的主要作用也漸漸改變,「城堡和城鎮在城市的歷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 城市就在它們的城牆周圍形成。」

2、地理因素同樣限制了城市的選址

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當中聚集地的選擇一般來說都有一個非常相同的要素——河流。在四大古國當中,無論是黃河流域的中國文明,是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還是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抑或是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都是建立在河流旁邊。

畢竟在生產力水平並不發達的古代,古人們顯然不具有調動大量水資源的能力,遊牧民族也是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甚至於城市的大致形狀也是根據河流的流動方向而形成。

另外,河流還天生具有排汙的功能,這就極大節省了城市內部的清潔成本。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的限制,道路無法得到及時修繕,橋梁沒有全面普及,交通工具也比較落後,只能依靠人力和馬車慢慢前行。

一路上還需要繳納一系列苛捐雜稅和面對隨時來進攻的盜賊,商業成本非常之高。相比之下,水路則顯得充滿了優勢「水提 供了一條永久的道路,沒有建築和維護費,只有很低的託運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河流同樣是商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在整個商業復興時期,歐洲的主要貿易路線有兩條,一條起自於地中海旁邊的馬賽,途徑萊茵河、羅納河等河流深入歐洲大陸內部;一條則起自於義大利的北部城市,同樣經過萊茵河到達歐洲的各大城市

河流帶來的繁榮商業為所有沿線地區的發展都帶來了希望和生機,無數城市因此崛起,並形成如今發達的歐洲。

總結

城市的興起並非一朝一夕,它的背後往往是無數人的生活變遷和好幾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在宗教統治下的中世紀歐洲,在思想與強權的控制之下仍然能夠形成如此巨大的貿易規模,並最終造就無數城市,其實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在經過如此長久的發展後,歐洲在城市建設上的經驗已經頗為豐厚。直至如今,歐洲城市基本已經完全定型,剩下更多的則是如何發展的問題,觀摩他人無疑也能為我們提供借鑑。

參考資料:

1.《河流與歐洲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城市選址為中國的考察》

2.《歐洲中世紀城市的興起與市民社會的形成》

相關焦點

  • 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黑暗的中世紀裡,似乎城市成為了自由的燈塔和百姓的天堂,然而,為什麼中世紀的歐洲城市會勃勃興起呢?這其中有著眾多考量。略論城市興起的社會背景和外部條件1、領主與農奴歐洲的封建制度,向來被標榜為最典型的封建制度。
  • 歐洲中世紀城市學校的興起
    中世紀後期,約公元12世紀~13世紀期間,歐洲的城市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得一些以商品生產和交換活動為主的區域得到發展壯大,從而形成了新興城市。從事生產和交易活動的手工業者、商人成為了第一批新興市民。
  • 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城市能興起?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共同支撐
    城市,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強弱的一個判定標誌。中國在唐宋年間就有了城市,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是可以傲視全球的,引得四海臣服,萬邦來朝。在同時期的歐洲,各個封建國家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城市。那麼中世紀的歐洲城市實際發展水平是怎樣的呢?又是如何興起的呢?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一、城市化的興起和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加速,為中世紀大學興起提供了基礎中世紀的歐洲,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解體,封建制度逐漸深入人心,生產力迅速發展,商品經濟趨向於發達,尤其是在連接各國和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重要港口,隨著商業的繁榮和物資的充裕,一大批城市迅速出現,並發展繁華。在這其中,就有現代世界著名的牛津,巴黎等世界之都。
  • 帳簿的歷史:複式記帳法的興起與歐洲中世紀的商業
    476年西羅馬滅亡,歐洲古代史結束。古代簿記也伴隨著商業、金融業一起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雖然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但是只要有商業,就需要記帳。從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到1300年左右,在義大利出現複式記帳法。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連金碧輝煌的宮廷都如此,當時的歐洲社會髒亂差可見一斑。比較中國和歐洲的中古歷史,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中國自秦末以來,每隔百十年就會暴發一次驚天動地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赤眉軍、黃巾軍、瓦崗寨、黃巢、紅巾軍、李自成、白蓮教、洪秀全等等,每一次都是狂飆突進,能量驚人。
  • 中世紀歐洲大陸歷經滄桑,西方文明如何被重新復甦的商業改變?
    中世紀西歐商業經濟的崛起絕不是「一夜暴富」,農業和手工業的穩定發展是重要基礎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之後商業能復興的重要基礎。低迷的幾百年的中世紀歐洲大陸,在十世紀開始大規模的開墾或造田。海拔較低的國家,用了不計其數的資金代價,造出了數萬平方公裡可以耕作的農田。
  • 宋朝富有而繁榮,為何總是發生農民起義?
    為何兩宋社會動蕩不安,農民起義頻繁?宋朝富有而繁榮,為何總是發生農民起義?這是一個關於社會經濟結構的問題。兩宋,共享國運319年,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相比其他朝代,兩宋有太多的與眾不同,農業革命、古文運動、城市崛起、民族主義興起、市民階層形成等等。生在社會主義國家,長在五星紅旗之下,長期接受的是馬克思哲學的薰陶。
  • 誰說中世紀時期歐洲城市骯髒?同時期中國城市卻是雍容優雅的?
    隨著歷史學知識的普及,在網上讚頌我國唐宋時代的繁榮,認為「宋朝GDP佔世界80%」這類網絡段子逐漸流行,而吹捧「唐之雍容,宋之風雅」也成了時髦。 相比之下,似乎歐洲中世紀城市表現得比較骯髒和落後?
  • 中世紀末期的歐洲為何能夠建立發達的融資市場?
    商業上造船業最早出現股份制籌資,後來被其他商業模仿,發展成為股份公司。 一、中世紀末期歐洲社會所有階層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境,為解決這一問題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新型籌資手段 中世紀歐洲社會金融包括儲蓄、借貸、支付、匯兌等形式,已經有了近代金融所具備的特點。那個時候為解決經濟上的困境發展出籌資手段,滿足了生產與生活方面的經濟需求。
  • 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二、十二世紀修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教會財產權逐漸消失,文藝復興運動使得精神思想的空前解放,促進封建專制國家政權的形成十二世紀開始,農民開始解放天性,農業的興起帶動了工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很多小城市的興起奠定了資產階級發展的基礎,這個時候誕生的西歐中世紀城市有其特定的含義,即:
  • 中世紀只有「黑暗」嗎?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
    人們普遍認為,歐洲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提到中世紀,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往往是被燒死在火刑柱上的布魯諾,荒唐的贖罪劵,罪惡的「初夜權」,有導致一個城市1/3人口死亡的可怕的黑死病。換句話說,要是沒有經歷中世紀,就沒有今天獨特的西方文化。歷史並不是沿著「進步」這一條單一的線前進的: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帶來了無數的混亂、死亡和毀滅,出現了巨大的倒退,城市被付之一炬,歐洲淪為農村。中世紀早期的歐洲,確實在各方面都落後於同一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和中國隋唐王朝。
  • 「象牙塔」裡的權力遊戲:中世紀歐洲大學,服務於貴族的學位制度
    引言歐洲的中世紀時代長久以來被冠以野蠻,黑暗等等形容詞,但是在中世紀時期卻也興起了一系列沿用至今的制度和產物。他把古代的所有文明,哲學一掃而空,從頭開始,唯一得到傳承的就是基督教和那些殘破的城市。但是這種衝突,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學學位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改革與創新也在碰撞中悄然發生。城市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入侵——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的社會基礎公元10世紀時期,歐洲的封建制度已經初步建立,政治與社會也逐步的穩定下來。
  • 中世紀毫不起眼的熱那亞,為何能夠「起立」,與威尼斯勢均力敵?
    整個中世紀時期都被當時人稱為商業時代,而威尼斯因為有著重要的港口和商業貿易市場的資源獨領時代風騷。但是在這個商業文明極度繁榮的時代,不僅只有威尼斯一家獨大。熱那亞作為沿海岸的重要港口城市在不斷的探索與發展中,最終成為能夠與威尼斯抗衡的一股強勁力量。
  • 小小的中世紀城市,孕育了人類的「現代文明」,這個說法你同意嗎
    城市為何有這樣的魔力,歐洲的城市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呢? 一、原始聚落與古典城市的形成 人類要適應自然界的環境,就必須要結成一定規模的聚落,這種天然而原始的聚落就是城市的前身。在人類文明史中,聚落的形成主要出於一種自覺。因為人類的力量相對於大型動物、有毒生物和山川險阻而言太過渺小,「眾志成城」,才能夠增強人類的力量。
  • 荷蘭農村手工業丨 位於不利地理環境的荷蘭因何發展興起手工業?
    中世紀的歐洲,尤其以西歐地區的經濟最為繁榮,而中歐以及北歐地區人煙稀少,經濟更為落後。10世紀時,在荷蘭除了河流地帶,大部分地方無人居住,根本不能與西歐相比。但是到了15世紀末,荷蘭的經濟得到突破,城市得到快速發展,城市工業進步,農村的手工業也到了相當高的提升,手工製品大規模出口讓荷蘭手工業興起。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三——自治城市,自由的保障
    「加洛林時代的商業縮減到非常小的程度」(《中世紀的城市》23頁)從11世紀開始,商業開始復興。這次復興有南北兩個策源地,一個是歐洲南部的威尼斯和南義大利(西西里島被諾曼人從穆斯林手中奪回);一個是歐洲北部的佛蘭德爾海岸(即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沿海地區)。商業復興是外部刺激即對外貿易發展的結果。工商業城市又開始出現。
  • 中世紀英國村市經濟的興衰:被黑死病抹去的近代商業文明的前奏
    文丨隸史書(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1347年9月黑死病抵達歐洲的第一站,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的港口城市墨西拿,11月經水路來到北部的熱那亞和法國地中海港口城市馬賽。不久整個歐洲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而隔著海峽的英倫三島也未能倖免。從1347至1353年,這場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二,歐洲中世紀是「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 (中世紀歐洲女貴族。) 三,在中世紀歐洲平民家庭裡,所有家庭成員都是睡在一張床上的:不但孩子會和父母睡在一起,甚至還包括了客人、家畜等。
  • 學人風採丨彭小瑜:被忽略的那個中世紀歐洲
    在他看來,告別羅馬帝國以及與之傳承關係密切的早期中世紀,絕非西方文明的衰落:穆斯林力量興起改變了地中海交通和貿易狀況,進而導致了歐洲商業和城市在一個時期內衰落,使得高度依賴商業和城市所提供資源的國王及其中央政府實力下降,因此在歐洲,統治階級將社會控制的重心刻意下移,以封君封臣制度為依託建立了能夠更加有效率調配資源的封建政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