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臺自行車,一臺山地車,一臺公路車,都是美利達的。
最初遇見美利達,是在2012年春,剛剛搬了新家,每天上班都要經過賣自行車及電動車的那條街。印象最深的是美利達專賣店,店門口總是熱熱鬧鬧的有一群人,穿的衣服都花花綠綠顏色亮麗,還戴著頭盔墨鏡,臉也捂的嚴嚴實實,瞅著都蠻酷蠻精神的,但看著挺扎眼,感覺這幫人挺獨特。
看多了便有些好奇,便開始關注,了解到這是一群「騎行的人」,穿著的花花綠綠是專門的騎行服,騎的車子也不是普通的自行車,他們總是結幫拉隊的出去「騎行」,近的去郊外,遠的要去騎「長途」,有的去過青海,有的去過漠河,這讓我心生羨慕,這羨慕誘惑著我走進了車店,到裡面去一探究竟。
在店裡幾進幾出後,權衡再三,最後選了臺車胎最寬的山地車,車胎不只是粗,還有深深的胎花,我認為它抓地牢,我感覺它穩當。
我和我的第一臺自行車,這臺藍白色的「維多利亞」,就這麼遇見了。它粗胎粗架的壯實樣讓我覺得安心又踏實。
那一年,我五十歲,在單位已經被喊做老太太了,這臺車子是我得到的生日禮物,這禮物很貴重,更貴重的是這個禮物所包含的寓意和期望:希望這臺車子能帶給我健康和快樂。
第一臺車到手,自然是欣喜的,適逢周末,便騎車出城,打算體驗一下郊外騎遊的感覺。這一騎,便一騎「驚」人了。
第一次騎車出來,而且是獨自騎車出來,根本就不知道深淺。沒吃早飯,沒帶水和食物,沒帶修車工具,沒帶打氣筒,不知道這條路通向哪裡,不知道這條路要騎多久,甚至沒好意思穿花花綠綠的騎行服。用現在的說法,那就是純粹的「裸騎」。
愜意陶醉和第一次出城騎行的興奮,驅使著我不停的向前,這條路也似乎沒有盡頭,讓我找不到可以掉轉車頭的理由。沿途打聽了路旁的農民,問這條路往前能通到哪兒,還有多遠。從他們口中我知道了前方會有一個鎮,還有幾十裡地。我沒有幾十裡地有多遠,幾十裡地要騎多長時間的概念,只想著要到前面的鎮上,才算騎到頭吧。
好不容易路過了一個村子,在路邊的小商店裡買了瓶水,算是有補給了。
記得是早上不到六點從家出來,到那個鎮子上已經九點多了。早餐店還在營業,喝了碗粥吃了張餅,便騎車往回趕。
出鎮時看到了路標,寫著到市區的距離是70公裡。
原來我已經騎出來了70多公裡,而且我還得原路再騎回去。
於是,順著原路,我又騎回去了。那時沒有音響可以聽歌解悶,沒有智慧型手機可以拍美景拍自已,只能獨自的騎、看、想,充分享受一個人在長路上騎車的清靜,可能還有孤獨,但那時並沒有跟大家一起熱熱鬧鬧騎行過,沒有熱鬧的對比,孤獨的感受並不強烈。
回去時遇到了頂風,還挺大,刮的車子搖搖晃晃。不會變速,躬了腰用足力氣使勁的蹬車。有兩次被風颳下車來,只能推著走。
到家時已經差不多下午一點,來回騎了差不多七個小時。換洗完畢,躺在沙發上伸腰,才發現雙腳和小腿都胖了一大圈,亮亮的圓滾滾的,腫了。
這一路,除了問路,除了買水,除了到鎮上吃飯,除了被風颳下車,基本沒下過車,因為不知道騎行十幾、二十公裡就要下車休息這回事。
那天,買車後的第一次騎行,獨自一個人騎了一百五十多公裡,什麼都沒帶,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會,連變速都不會。
後來,有騎友大姐提起便說,連修車工具都不帶,就敢一個人騎那麼遠。其實,即使帶了,我也不會用啊。
自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在騎友間相互介紹時,總是會被介紹說:這就是那個,剛買完車啥都沒帶自已一個人騎了一百多公裡的那個。
後來,遇有新騎友,自已會主動介紹說,我就是那個剛買完車啥都沒帶自己一個人騎了一百多公裡那個,聽說過吧?
不知我這段經歷在騎友圈裡算是佳話還是笑話,反正好長一段時間,「剛買完車啥都沒帶自已一個人騎了一百多公裡那個」成了我專屬的介紹語,但後面,總還是要獲得一句「你真厲害」的讚許。
我想這「厲害」可能既包含了「一百多公裡」,也包含了獨自一人和啥也沒帶的膽量。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初入騎圈不覺「菜」。
這是我的第一次騎行,一騎「驚」人,原來我這麼有耐力,能這麼厲害!這讓我繼續騎行的信心大增,興趣也愈濃了。
不知道「騎行菜鳥」、「騎行小白」有沒有最「菜」和最「白」的分級,如果有,我想,那時的我一定會當之無愧的包攬這兩項的最高級。
那時我並不知道山地車和公路車有多大的區別,第一次跟著隊伍騎車去五十公裡外的水庫遊玩時,我頭也不抬的緊緊跟著前邊的人猛騎,直騎的氣喘噓噓汗流浹背。中途休息時,有人打趣說:你看看你的車胎,一個頂我們三個粗,快趕上坦克車了,你一個勁兒的攆我們幹啥?!
我並不知道我為什麼不能攆他們,不是得一個跟一個的騎麼?咋就不能攆呢?
帶我出來的是店裡的老闆娘,落在後面。她趕上來後說,你可真行,騎山地車攆公路,還攆的挺快的!別攆了,人家公路車多快呀!
這是我第一次深刻認識到,公路車比山地車輕巧,公路車比山地車快!
這以後,再跟隊騎行時,我發現,六十公裡的路,我不敢像別人一樣停車休息,別人休息時我得不停的往前騎,因為一停下,就被落下老遠,就沒法攆上了。即使我不停下,身邊也總是有人嗖嗖的一陣風就過去了,然後看他們在路邊喝水談笑。而我,不能停,得一直騎、一直騎,好在我有極強的耐力。
後來,在隊友的建議下,換了車外胎,把寬胎深花紋的換成了半光頭的,車子一下子輕快了不少,再跟隊出去就不那麼緊張了,路上可以歇歇氣兒,喝口水了,也有心情和大家一起說說笑笑了。
一年後,看到店裡掛了臺綠色的女式公路車,據說是限量版的,試了下,車架正適合我。它長的小巧精緻,嫩綠嫩綠的充滿生機,只一眼就喜歡了,騎一下就衷情了,於是,就擁有了我的第二輛自行車,綠色的小公路,很拉風的嫩綠小公路。我的專屬稱謂也不再是「就是那個什麼都沒帶……」了,換成了「那個騎綠色小公路的」。
這臺公路車是我的最愛,平時並不捨得讓它上路,看它單薄又略顯柔弱的小身子骨顛簸在路上心疼,不是百公裡以上的騎行基本不勞它的大駕。
最勞它大駕也是讓它最辛苦的一次,是我和兒子的畢業騎行。2013年兒子大學畢業時,我騎著這臺小公路,和兒子從他的學校騎車回家,畢業騎行是兒子給自己舉行的畢業典禮,也是我送給兒子的畢業禮物。騎行一周,一千多公裡,兒子和我,我和我的嫩綠小公路,經歷了在酷熱的中午頂著烈日爬坡,經歷了在風雨中扎胎修車,經歷了遇到修路時的泥濘坎坷……
這是2013年在和兒子大學畢業騎行的路上,遇上修路,又下雨,在泥濘中跋涉十幾公裡,我可愛的小公路辛苦又狼狽,現在再看這張照片還是超心疼。
這次長途騎行,我和兒子都是第一次,通過這次騎行,我見到了最棒的兒子,堅韌、自信、有勇氣、有擔當。
這次長途騎行,我的小公路很辛苦,但也著實跟著我風光了一把。
後來,它還陪著我實現了獨自一人一天騎行二百多公裡的心願。
同嬌嫩的小公路相比,那臺壯實的山地車則勞苦功高得多,八年裡風風雨雨的騎行路,它總是毫無怨言的陪伴著我。
騎過江西三清山的盤山道,騎過浙江杭州的千島湖;到過河南嵩山,見過安徽黃山;環過海南島、暢行過內蒙大通道;和我一起穿行過北京胡同,還和我一起逛了北京周邊。
多少次上千公裡的騎行,它從未在路上發過脾氣耍過賴,平坦的國道,坑窪的鄉道,盤山的公路,起伏的坡路,它都能應付自如,讓我穩當踏實的安全騎完每一個旅程。
八年了,同伴們都說它已經老了,舊了,過時了,該換換了。可我捨不得換,因為我和我的自行車有了深厚的感情,那是在風雨坎坷中相依相伴不離不棄的感情,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親情。
自從懵懵懂懂中闖入了騎行圈,我便喜歡上了騎行。它帶給我堅強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帶給我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它讓我健康並快樂著!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感悟到,騎行不只是玩樂,不只是鍛鍊身體,騎行是一種生活上的修練,是一種精神上的升華。騎行如人生,騎品如人品,騎行中總是能遇見最棒的自已,遇見最棒的朋友,遇見最感動的事。
【來源:汽車嘚吧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