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世界上哪個國家的核彈頭規模最大,那一定是美國和俄羅斯。自冷戰兩國開啟軍備競賽之後,除瘋狂研製常規武器外,美俄還製造了足以毀滅地球的核武器。
據悉兩國核彈頭保有量皆在6000枚之上,而這些核彈頭的戰略威懾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有戰爭專家分析稱,若不是這些足以毀滅地球的核彈頭,這些年的戰爭數量及戰爭規模都會成倍速增長的。
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美俄的核彈頭一定意義上也是起到了戰略平衡的作用。不過除美俄這樣的核大戶,世界上還有一些核彈頭數量較小的國家,譬如中國。
中國核彈頭數量目前並無官方數據,不過從很多側面渠道我們也了解到,中國核彈頭數量明顯要比美俄小太多。
所以在核彈頭數量明顯不對等的情況下,若真的發生核戰爭,是否核彈頭數量小的國家就只有被「吊打」的份呢?其實不然。
核彈頭數量多自然是優勢,但如果不具備這一優勢的情況下,想要在核戰爭中取勝,只要肯動腦筋,方法總是比困難多的。
適當提升核彈頭數量及性能是提升核武力量的手段之一,但並非唯一。
美俄兩國的規模龐大的核彈頭數量,是在冷戰期間,兩國都高度緊張的情況下的產物,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美俄都太不冷靜了。畢竟那輪核武競賽,美俄耗資巨大,更有很多相關技術人員因此而喪生。
畢竟如果真發生核戰,最終並不是以核武數量來定勝負的,哪家核力量能更好地保存下來,哪家核彈頭髮射方式更靈活,更精準也是極為重要的。
所以現在在核彈頭數量明顯不具備優勢的情況下,其實完全可以在核武載具上下點功夫,以提升己國核武戰力最優化。
說到核武力量打擊,很多人都能夠想到「三位一體」四個字。沒錯,核彈頭必須要通過載具才能發動攻擊的,像陸軍的飛彈車、發射井,海軍的核潛艇,空軍的戰略轟炸機等都是可以搭載核武器對敵攻擊的。
因而想辦法提升這些載具的發射能力,讓其在關鍵時刻執行核報復時不掉鏈子,能夠做到一招制敵,一擊斃命就可以了。
從我軍發展東風-41、096核潛艇及轟-20戰略轟炸機這些動作來看,擴充核武,我們已經不再局限於核彈頭數量這一思維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