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8月29日訊(記者周萍英 劉中燦 見習記者張建林)廚師這個行當已經不新鮮。可是你聽說過私廚教練嗎?
近年來,位置隱秘、菜品講究特色不追求翻臺走量的私廚漸受一部分市民歡迎,專門培養私廚廚師的大師級「廚神」也走向市場。
和大鍋大灶的菜品不同,私廚菜品對原材料的挑選堪稱苛刻。楚天都市報記者近日就跟隨「湖北烹飪名師」「中國烹飪大師」李德東,從武漢到孝昌體驗高溫下的食材尋覓之艱辛。
學廚先種地 手掌起泡方知農人苦
清晨五點一刻,李德東的手機鬧鈴準時響起,
半個小時的跑步晨練,這是李德東和他的學生們一天生活的開始。
「我每次都會帶著他們,出門右拐,圍著環山公路跑一段,運動一下,把身體喚醒,才能接受下面的挑戰。」李德東笑著告訴記者。此時的他,穿著迷彩短袖,皮膚黝黑,身形健碩,不像廚師,倒像一個天天幹活的農民。
記者發現,學生並不多,只有五六人。做了28年廚師,李德東以前也開過廚師學校批量帶學徒,而現在,特別是疫情後,他敏銳地發現,餐飲業對健康衛生的要求變得尤為重要,像以前一樣的廚師培訓方式面臨挑戰,加上私廚在近年來經受了市場考驗,專門培養高端私廚成了他的新方向。因此,他在距離武漢不遠的孝昌縣金盆水庫附近盤下一片地當成食材基地,對學生在人數上不求多而在於精。
李德東帶學員採摘食材
鍛鍊完了,天已大亮。他們來到了「第二課堂」——菜地。地裡各種青菜葉子上還沾著晨露,男學員蔣冠南跟在劉德東身後,揮起鋤頭,掄成一個圓弧,「咔嚓」,一鋤頭下去,頭天拔了花生的一塊地裡又冒出幾顆花生。旁邊一名女學員掄不動鋤頭,見狀趕緊用手扒出殘餘的花生根,輕輕一抖,土塊掉了下來,一串飽滿的花生展現在眼前。
自己種的蔥
記者看到,這五六畝地裡,有辣椒、生菜、黃瓜、白茄子、紅薯、南瓜,還有些叫不上來的品種。蔣冠南告訴記者,「這個像芝麻一樣,往上長的是黃秋葵,那個吃起來味道和香菜差不多的是荊芥。以前不認識,現在不僅認識了,還自己親手種,每棵菜自己翻地澆水施肥,每一片葉子都來之不易。你看我手上都起泡了!」說完,他伸出手來,右手一個大水泡甚是顯眼。
李德東帶學員下地幹活
除了翻地澆水,清理雞、鵝和羊的糞便也是他們的學習課程之一。李德東一邊介紹,一邊從籠子裡把雞糞掃到一起,裝到編織袋,再用繩子把袋口系好。發酵一個月,就是一袋天然的好肥料,他說,「學廚先種地,首先讓他們珍惜食材」。
地翻完澆完水清理完圈舍,記者發現,這些準廚師們的後背已經溼成一片,粘在皮膚上。
新鮮雞蛋搶「良辰」 「桑拿棚」裡掏熱蛋
幹完農活,日頭已經悄然爬到頭頂上。
記者跟著劉德東一行從地裡回來,把一籃子裝滿五顏六色的蔬菜瓜果帶進了廚房。火辣辣的太陽頂在頭頂上,像是個隨身行走的275W燈頭。
剛到廚房,工作人員告訴李德東,武漢客戶預訂的土雞蛋不夠。「走,去旁邊的養雞場。」放下菜籃子,李德東就往外走。
沿著山路向著太陽開車十來分鐘,爬上一座棗樹林,就是當地陳井村村民黃德保的養雞場。劉德東介紹,自己飼養的能下蛋的雞不多,供應不足的時候就到老鄉散養的雞場來「救急」。
雞生蛋通常在中午12時-14時,為了拿到最新鮮的雞蛋,就得「搶」。
剛從雞窩裡撿出來的雞蛋
中午1時許,儘管樹木蔥鬱,仍覺熱浪滾滾。知了叫成一片,成群的雞慵懶地躲在樹蔭下,而生蛋的雞則自覺地踱進了用鋼筋雨篷搭成的大棚。
走進大棚,記者隨身帶的溫度計顯示,40.5℃。不僅溫度過高,熱浪裹挾著雞糞和家禽的臭味隔著口罩往鼻孔裡鑽,幾近窒息。
大棚的地上是些零散的谷和雞毛,地上覓食的雞不多,但兩排架子上,有不少輕微發出「咯咯」聲,是正在下蛋的雞。記者跟著黃德保,試圖用手去拿,剛伸手,兩隻雞就從窩裡飛了出來,拿在手裡的雞蛋,還存著餘溫,雞毛在空中飛舞落到臉上頭上。從棚子出來,大家滿臉汗珠滴落,就像剛剛洗了臉。
搶雞蛋要趕時辰,打板慄找蓮藕等則要跋山涉水。李德東告訴記者,現在正是新鮮板慄上市時節,平時要跑到十公裡外的山裡去,進山後還要走三四公裡路才有野生板慄。板慄打落,還要砸開口取慄子,常常滿身是傷地回來。
深山廚房柴火旺 滾燙灶臺汗水結成霜
為期一周、學費兩萬多元的私廚培訓,重在食材原料的選取和健康理念和節約意識的培養,對於很多傳統廚師著重的刀功手法幾乎忽略。
「現在先進機器太多了,切絲雕花的都有,方便又快捷。私廚重視食物本身,教他們買食材找食材,簡單烹飪原理相通,一周後可做一桌上檔次的菜足夠。」李德東說。
目前學員大部分是企業的老闆、老闆太太和高管,也有想開小私廚的創業者。
「現在培養個廚師是很難。很多餐飲店為了省成本,直接用半成品,廚師很多到了流水線工廠。」李德東無奈道。
也正因為此,李德東將精力放在食物的安全和健康上。「我們烹飪菜,少油,放一點鹽,其他調料都不加。只在做魚等腥味重的菜時放點花椒祛腥味。」
灶前示範
從雞場回來,李德東帶著學員來到廚房。有學員往柴火土灶裡添著乾柴,學員胡豔娜正在切菜,辣椒切成絲擺在碗裡整齊劃一。「長的沒有用,短的用不上。」李德東經常提醒學員們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食材。根據食材的類型、長短、大小,要「取材有道」。「直黃瓜就取24釐米,細長的辣椒就取12釐米,那些捲起來的菜型,就切圈和段。」 李德東說。
蔣冠南告訴記者,「李教練」平常還會教他們如何在超市裡挑選醬油、醋等調料。好的瓶裝醬油要用手搖,觀察瓶壁上醬油的粘稠度,好點的醋要看看配方裡的醋酸比例,3.6%到5.2%之間最適合做菜。
胡豔娜尤其認可這種理念。她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負責人,經過幾天學習,從不會下廚到現在可以拿出5道拿手菜上桌,她感慨萬分。
「說實話,以前不會下廚做飯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不說家裡人,來了朋友,總不能靠點外賣招待吧,我過來學的目的就是要學會幾道拿手菜,回去驚豔一把。」胡豔娜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
從種菜、摘菜,再到做菜,看到自己從地裡採很有成就感。胡豔娜收穫最多的,「通過學習,真切感受糧食來之不易,粒粒皆辛苦。」
映著燒得正旺的柴火,李德東已換了件乾爽衣服的後背又已凝成了一片白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