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 09:3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大咖」論劍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峰會
紀念館如何講好紅色故事
話劇《雨花臺》現場。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供圖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紅色文化沉浸式講解,令觀眾深受感染。 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供圖
周恩來銅像。梅園新村紀念館供圖
紅色文化,凝結了中國革命歷史的珍貴記憶,是塑造民族靈魂的「精神殿堂」。
在南京65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雨花臺、梅園新村、渡江勝利紀念館、紅色李巷等160多處紅色文化資源點。這些紅色資源和它們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已經融入城市血脈,成為城市基因,是南京寶貴的紅色家底和精神財富。
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如何將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根植市民心中。10月31日—11月1日,「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峰會·2020」在南京舉行。全國各地研究紅色文化的「大咖」們齊聚一堂,暢談如何加強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講好紅色故事,培根鑄魂,使之成為激勵人民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A
挖掘好故事,讓史料變得鮮活
南京的紅色家底十分豐厚。她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是全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組織並開展革命活動的地區之一。從最早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張聞天、楊賢江等革命先賢,到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王荷波;從不畏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雨花英烈,到堅持敵後抗戰的革命群眾和新四軍戰士;從在形勢多變、環境險惡的條件下與國民黨政府談判鬥爭的以周恩來、董必武為代表的中共代表團,到橫渡長江、佔領總統府的人民解放軍,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在南京留下了豐富的紅色印記。
如何用好鐫刻著紅色文化的「記憶之所」「教育之地」,使歷史深處的情懷成為當代人的集體記憶?光明日報社編委常戍說,我們需要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研究,聚焦歷史事件、著眼具體人物、解讀關鍵細節,讓抽象的精神、理念變得有血有肉、鮮活可感。
在湖南,「半條被子」的故事讓無數人眼眶溼潤。1934年,3名女紅軍借宿在沙洲瑤族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時,3名女紅軍把自己僅有的一條軍用被子剪下一半,送給了徐解秀。徐解秀老人感慨地對人們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有一床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如今的沙洲村,建成了「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全國各地的參觀者紛紛走進這個小村落,重溫這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民情懷、為民本質的故事。
在成都的建川博物館,珍藏著一顆子彈,看似普通的彈頭卻記錄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這是抗戰老戰士張振華捐贈給建川博物館的一件藏品。這枚子彈頭已經在老先生的血肉裡『長』了60多年。這也是我們館目前唯一通過手術而來的文物。」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說,張振華出生於1925年,1940年參加新四軍。1943年,他和日偽軍作戰時被漢奸打傷左腳。2009年,張振華通過手術將子彈頭取出,捐給了建川博物館。2015年,講述張振華捐贈子彈頭的微電影《一顆子彈》上線。「我唯一的條件,就是你要承諾,要拿出來展覽,讓子孫後代都記住這個痛。」扮演張振華的演員在片尾說的這句話,讓無數人為之警醒和震撼。
「就是燒成灰,我鄧中夏也是共產黨人!」鐵窗內,「鄧中夏」大義凜然,讓勸降的「叛徒」灰溜溜地退散。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於今年6月30日創新首演紅色文化沉浸式講解,也讓觀眾深受感染。整場講解共分為10個故事場景,講解員化身歷史引領者串聯全程,觀眾可以零距離觀看表演,甚至參與到互動中——如被「反動派」驅趕、與「英烈」對話等,在「沉浸式體驗感」中感悟信仰的力量。「特別生動感人,就像是烈士從書本裡走出來,在你面前對話一樣。」帶著女兒來紀念館的外地參觀者王貽說。
B
用好「網際網路+」,打造「爆款」吸粉
在「網際網路+」的今天,如何讓紅色故事「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說,在信息化社會,公眾能夠通過新媒體平臺以更為方便快捷的方式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必須積極佔領網絡宣傳陣地,使紅色文化、英烈精神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宣傳與弘揚。
在這方面,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已經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2019年,龍華烈士陵園開通官方抖音號,發布龍陵景致、英烈故事、各類活動現場等視頻。2020年7月開始,龍華烈士陵園同步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開播11集紀錄片《龍華的去年今日》,通過文物追憶英烈故事,透過英烈故事弘揚精神,講「活」紅色文物遺產,進一步打響了龍華烈士陵園的知名度。截至目前,龍華烈士陵園發起的各類主題話題擁有累計超過13.1億+閱讀量,多次進入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排行榜前十名。龍華英烈官方微博、微信粉絲每年呈幾何級增長。
無獨有偶,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也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頻頻在網絡上打造出「爆款」。去年7月9日,107歲的老紅軍秦華禮到雨花臺祭拜戰友晉夫的一段20秒的短視頻,在抖音上出現僅一天,閱讀量就達到了2800萬次,並獲得超過123萬次的點讚。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的抖音號發出這段視頻後的一天之內,粉絲量也呈幾何級爆炸式增長,從原來的1000多人漲到了3萬多。近年來,該局通過官網以及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探索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好雨花英烈故事,成效顯著。
足不出戶就能逛紀念館。近年來,不少紅色場館都紛紛實施智慧博物館建設,推出了「雲講解」「雲展覽」。鄧小平故居陳列館館長彭興建說,今年上半年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共推送了18個雲講解、2個雲展覽,並利用抖音、B站、「兩微一端」,持續推送館藏教育資源,還向觀眾提供智慧講解、虛擬展館漫遊、大型觸控屏展示等服務,拓寬了傳播渠道,吸引了一批「粉絲」。
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副館長熊紅利也介紹了他們的「智慧化」運作。今年10月開始啟動數字庫的初步搭建,對毛澤東故居等館轄舊址、場館內部展陳空間,以及周邊外部空間環境建築建模,66件可移動文物進行全自動高精度數據採集及三維建模,並對355件文獻書畫等進行平面掃描,打造智慧化網上展館。未來幾年還將實現對數字資源進行VR展館智能導覽系統搭建,配合專業語音解說進行虛擬參觀引導,打造VR虛擬沉浸式網上博物館等。
C
打造紅色「課堂」,引導青少年成長
如何吸引少年兒童走進博物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瀋陽「九· 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範麗紅說,博物館教育不再是單純的「教」,而在於幫助青少年「學」。博物館需要改變固化的灌輸式教育,通過動態的教育活動讓靜態的展品活起來,採用體驗式、觸摸式、參與的互動等沉浸式體驗方式,巧妙地與青少年的興趣點相對接,使青少年從「看歷史」變成「參與歷史」。
上海大學黨委書記、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成旦紅講述了他們賡續紅色基因,落實立德樹人的故事。2014年10月,上海大學建成了校史博物館的室外展區——溯園,再現上海大學在1922年建校之初的崢嶸歲月,展示了紅色學府辦學治校和共產黨人開展革命活動的生動圖景。溯園於2019年獲授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向公眾免費開放,每年接待校內外觀眾15000人次;此外,還編撰出版了《錢偉長畫傳》《上海大學走出來的英雄烈士》等,整合學校新聞傳播學科和電影學科的師生力量,採訪記述老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老戰士的革命故事,創作完成了100集電視紀錄片《紅色傳承》。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師生們得到了精神洗禮,越來越多的學生專注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關鍵領域就業,或投身邊遠艱苦地區奉獻青春。
在我市,紅色文化進校園也做得有聲有色。2015年清明期間,我市策劃啟動了「紅色文化看傳承·穿越時空的對話——當代大學生給雨花英烈回信」活動,在網絡上掀起了一波當代年輕人如何傳承紅色文化的討論熱潮。短短幾天,「穿越時空的對話」微話題閱讀量達105.5萬次,團員青年紛紛走進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接受「紅色洗禮」,重溫烈士書信,共收到徵文作品2000多篇。今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共同組織開展的2019年度宣傳推選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公示,由在寧高校師生擔任「主力」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小雨滴」志願服務隊,榮獲最佳志願服務組織。
近年來,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還致力於推動雨花英烈精神進入高校思政課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專門編撰雨花英烈精神思政課程教材,南京理工大學成立了大學生雨花英烈精神宣講團,南京農業大學、南京體育學院等以誦讀會形式弘揚雨花英烈精神,南京大學把雨花英烈精神作為黨支部開展活動主題等。
D
牽手文藝創作,唱響「紅色好聲音」
光明日報社編委常戍認為,文藝界是宣傳思想戰線的重要力量,可與革命文化場館、紅色智庫等合作,創作編演講述紅色歷史、謳歌愛國精神的藝術精品,讓人們口口相傳,成為經典。
攜手鋼琴家為烈士打造主題曲,請來知名作家為烈士著書立傳……這一點上,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鑑。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說,2020年,龍華烈士陵園與鋼琴藝術家孔祥東共同打造龍華烈士陵園官方主題曲《交換》,累計播放量超過112.5萬+;攜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圍繞龍華英烈事跡,共同發布報告文學《革命者》,帶給讀者一段有血有肉的革命者故事;與上海話劇中心合作編排大型舞臺話劇《流火》,線上連續直播觀看總人數達483.6萬;此外還與上海音樂學院聯合打造大型交響詩《英雄頌》,與上海京劇院共同發布京歌《龍華讚歌》等。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夕,龍華烈士陵園創新採用交互式AR技術推出了全國首款情景闖關類遊戲——《龍潭英雄》,將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轉化成拔地而起的三維沙盤模型,並加入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在遊戲場景中。體驗者可使用手機或平板進入遊戲,通過「做任務」的形式體驗發生在淞滬警備司令部監獄內的秘密鬥爭,親身感受當年地下黨員與敵人之間的不屈抗爭,體會烈士們的革命情懷。在AR情景遊戲關卡全部完成後,可將遊戲分享至新浪微博及微信朋友圈。這款遊戲一推出,便迅速傳播開來,好評如潮。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裡轉戰,窮山野營……」今年8月15日,我市發起了「熱血賦長歌——雨花英烈生前原創歌曲全國『雲傳唱』」活動,影響力也迅速傳播到了全國各地。啟動儀式上,95歲的新四軍老戰士李劍鋒和5歲小朋友胡洋溢共同唱響了雨花英烈袁國平生前主持創作的《新四軍軍歌》,這對忘年「組合」令觀眾無比動容。眾多單位組織、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接唱」,雨花英烈足跡遍布的22個省級行政區幾乎全部響應。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子俊
通訊員 張洪 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