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如何講好紅色故事

2020-12-22 南報網

2020-11-06 09:3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大咖」論劍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峰會

紀念館如何講好紅色故事

話劇《雨花臺》現場。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供圖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紅色文化沉浸式講解,令觀眾深受感染。 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供圖

周恩來銅像。梅園新村紀念館供圖

紅色文化,凝結了中國革命歷史的珍貴記憶,是塑造民族靈魂的「精神殿堂」。 

在南京65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雨花臺、梅園新村、渡江勝利紀念館、紅色李巷等160多處紅色文化資源點。這些紅色資源和它們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已經融入城市血脈,成為城市基因,是南京寶貴的紅色家底和精神財富。 

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如何將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根植市民心中。10月31日—11月1日,「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峰會·2020」在南京舉行。全國各地研究紅色文化的「大咖」們齊聚一堂,暢談如何加強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講好紅色故事,培根鑄魂,使之成為激勵人民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A

挖掘好故事,讓史料變得鮮活

南京的紅色家底十分豐厚。她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是全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組織並開展革命活動的地區之一。從最早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張聞天、楊賢江等革命先賢,到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王荷波;從不畏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雨花英烈,到堅持敵後抗戰的革命群眾和新四軍戰士;從在形勢多變、環境險惡的條件下與國民黨政府談判鬥爭的以周恩來、董必武為代表的中共代表團,到橫渡長江、佔領總統府的人民解放軍,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在南京留下了豐富的紅色印記。 

如何用好鐫刻著紅色文化的「記憶之所」「教育之地」,使歷史深處的情懷成為當代人的集體記憶?光明日報社編委常戍說,我們需要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研究,聚焦歷史事件、著眼具體人物、解讀關鍵細節,讓抽象的精神、理念變得有血有肉、鮮活可感。 

在湖南,「半條被子」的故事讓無數人眼眶溼潤。1934年,3名女紅軍借宿在沙洲瑤族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時,3名女紅軍把自己僅有的一條軍用被子剪下一半,送給了徐解秀。徐解秀老人感慨地對人們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有一床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如今的沙洲村,建成了「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全國各地的參觀者紛紛走進這個小村落,重溫這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民情懷、為民本質的故事。 

在成都的建川博物館,珍藏著一顆子彈,看似普通的彈頭卻記錄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這是抗戰老戰士張振華捐贈給建川博物館的一件藏品。這枚子彈頭已經在老先生的血肉裡『長』了60多年。這也是我們館目前唯一通過手術而來的文物。」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說,張振華出生於1925年,1940年參加新四軍。1943年,他和日偽軍作戰時被漢奸打傷左腳。2009年,張振華通過手術將子彈頭取出,捐給了建川博物館。2015年,講述張振華捐贈子彈頭的微電影《一顆子彈》上線。「我唯一的條件,就是你要承諾,要拿出來展覽,讓子孫後代都記住這個痛。」扮演張振華的演員在片尾說的這句話,讓無數人為之警醒和震撼。 

「就是燒成灰,我鄧中夏也是共產黨人!」鐵窗內,「鄧中夏」大義凜然,讓勸降的「叛徒」灰溜溜地退散。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於今年6月30日創新首演紅色文化沉浸式講解,也讓觀眾深受感染。整場講解共分為10個故事場景,講解員化身歷史引領者串聯全程,觀眾可以零距離觀看表演,甚至參與到互動中——如被「反動派」驅趕、與「英烈」對話等,在「沉浸式體驗感」中感悟信仰的力量。「特別生動感人,就像是烈士從書本裡走出來,在你面前對話一樣。」帶著女兒來紀念館的外地參觀者王貽說。

B

用好「網際網路+」,打造「爆款」吸粉

在「網際網路+」的今天,如何讓紅色故事「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說,在信息化社會,公眾能夠通過新媒體平臺以更為方便快捷的方式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必須積極佔領網絡宣傳陣地,使紅色文化、英烈精神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宣傳與弘揚。 

在這方面,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已經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2019年,龍華烈士陵園開通官方抖音號,發布龍陵景致、英烈故事、各類活動現場等視頻。2020年7月開始,龍華烈士陵園同步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開播11集紀錄片《龍華的去年今日》,通過文物追憶英烈故事,透過英烈故事弘揚精神,講「活」紅色文物遺產,進一步打響了龍華烈士陵園的知名度。截至目前,龍華烈士陵園發起的各類主題話題擁有累計超過13.1億+閱讀量,多次進入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排行榜前十名。龍華英烈官方微博、微信粉絲每年呈幾何級增長。 

無獨有偶,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也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頻頻在網絡上打造出「爆款」。去年7月9日,107歲的老紅軍秦華禮到雨花臺祭拜戰友晉夫的一段20秒的短視頻,在抖音上出現僅一天,閱讀量就達到了2800萬次,並獲得超過123萬次的點讚。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的抖音號發出這段視頻後的一天之內,粉絲量也呈幾何級爆炸式增長,從原來的1000多人漲到了3萬多。近年來,該局通過官網以及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探索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好雨花英烈故事,成效顯著。 

足不出戶就能逛紀念館。近年來,不少紅色場館都紛紛實施智慧博物館建設,推出了「雲講解」「雲展覽」。鄧小平故居陳列館館長彭興建說,今年上半年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共推送了18個雲講解、2個雲展覽,並利用抖音、B站、「兩微一端」,持續推送館藏教育資源,還向觀眾提供智慧講解、虛擬展館漫遊、大型觸控屏展示等服務,拓寬了傳播渠道,吸引了一批「粉絲」。 

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副館長熊紅利也介紹了他們的「智慧化」運作。今年10月開始啟動數字庫的初步搭建,對毛澤東故居等館轄舊址、場館內部展陳空間,以及周邊外部空間環境建築建模,66件可移動文物進行全自動高精度數據採集及三維建模,並對355件文獻書畫等進行平面掃描,打造智慧化網上展館。未來幾年還將實現對數字資源進行VR展館智能導覽系統搭建,配合專業語音解說進行虛擬參觀引導,打造VR虛擬沉浸式網上博物館等。 

C

打造紅色「課堂」,引導青少年成長

如何吸引少年兒童走進博物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瀋陽「九· 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範麗紅說,博物館教育不再是單純的「教」,而在於幫助青少年「學」。博物館需要改變固化的灌輸式教育,通過動態的教育活動讓靜態的展品活起來,採用體驗式、觸摸式、參與的互動等沉浸式體驗方式,巧妙地與青少年的興趣點相對接,使青少年從「看歷史」變成「參與歷史」。 

上海大學黨委書記、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成旦紅講述了他們賡續紅色基因,落實立德樹人的故事。2014年10月,上海大學建成了校史博物館的室外展區——溯園,再現上海大學在1922年建校之初的崢嶸歲月,展示了紅色學府辦學治校和共產黨人開展革命活動的生動圖景。溯園於2019年獲授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向公眾免費開放,每年接待校內外觀眾15000人次;此外,還編撰出版了《錢偉長畫傳》《上海大學走出來的英雄烈士》等,整合學校新聞傳播學科和電影學科的師生力量,採訪記述老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老戰士的革命故事,創作完成了100集電視紀錄片《紅色傳承》。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師生們得到了精神洗禮,越來越多的學生專注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關鍵領域就業,或投身邊遠艱苦地區奉獻青春。 

在我市,紅色文化進校園也做得有聲有色。2015年清明期間,我市策劃啟動了「紅色文化看傳承·穿越時空的對話——當代大學生給雨花英烈回信」活動,在網絡上掀起了一波當代年輕人如何傳承紅色文化的討論熱潮。短短幾天,「穿越時空的對話」微話題閱讀量達105.5萬次,團員青年紛紛走進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接受「紅色洗禮」,重溫烈士書信,共收到徵文作品2000多篇。今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共同組織開展的2019年度宣傳推選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公示,由在寧高校師生擔任「主力」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小雨滴」志願服務隊,榮獲最佳志願服務組織。 

近年來,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還致力於推動雨花英烈精神進入高校思政課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專門編撰雨花英烈精神思政課程教材,南京理工大學成立了大學生雨花英烈精神宣講團,南京農業大學、南京體育學院等以誦讀會形式弘揚雨花英烈精神,南京大學把雨花英烈精神作為黨支部開展活動主題等。 

D

牽手文藝創作,唱響「紅色好聲音」

光明日報社編委常戍認為,文藝界是宣傳思想戰線的重要力量,可與革命文化場館、紅色智庫等合作,創作編演講述紅色歷史、謳歌愛國精神的藝術精品,讓人們口口相傳,成為經典。 

攜手鋼琴家為烈士打造主題曲,請來知名作家為烈士著書立傳……這一點上,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鑑。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說,2020年,龍華烈士陵園與鋼琴藝術家孔祥東共同打造龍華烈士陵園官方主題曲《交換》,累計播放量超過112.5萬+;攜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圍繞龍華英烈事跡,共同發布報告文學《革命者》,帶給讀者一段有血有肉的革命者故事;與上海話劇中心合作編排大型舞臺話劇《流火》,線上連續直播觀看總人數達483.6萬;此外還與上海音樂學院聯合打造大型交響詩《英雄頌》,與上海京劇院共同發布京歌《龍華讚歌》等。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夕,龍華烈士陵園創新採用交互式AR技術推出了全國首款情景闖關類遊戲——《龍潭英雄》,將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轉化成拔地而起的三維沙盤模型,並加入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在遊戲場景中。體驗者可使用手機或平板進入遊戲,通過「做任務」的形式體驗發生在淞滬警備司令部監獄內的秘密鬥爭,親身感受當年地下黨員與敵人之間的不屈抗爭,體會烈士們的革命情懷。在AR情景遊戲關卡全部完成後,可將遊戲分享至新浪微博及微信朋友圈。這款遊戲一推出,便迅速傳播開來,好評如潮。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裡轉戰,窮山野營……」今年8月15日,我市發起了「熱血賦長歌——雨花英烈生前原創歌曲全國『雲傳唱』」活動,影響力也迅速傳播到了全國各地。啟動儀式上,95歲的新四軍老戰士李劍鋒和5歲小朋友胡洋溢共同唱響了雨花英烈袁國平生前主持創作的《新四軍軍歌》,這對忘年「組合」令觀眾無比動容。眾多單位組織、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接唱」,雨花英烈足跡遍布的22個省級行政區幾乎全部響應。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子俊

通訊員 張洪 周菲菲

相關焦點

  • 弘揚革命精神 講好紅色故事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麗霞)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為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引進了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中國文物報聯合策劃的「紅色中國——革命文物藏品圖片展」。從7月1日至10月31日,該展將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下轄廣州起義紀念館展出。
  • 深挖紅色「富礦」,講好紅色故事
    人群當中,像王可欣一樣身著紅色馬甲、佩戴藍牌講解證的「小小講解員」個個精神抖擻,用清脆響亮的童聲向大家講述紅色故事,成為博物館一道亮麗風景。當年一顆顆「紅色火種」,如今又燃亮一盞盞「心燈」。近年來,河南省信陽市軍地不斷挖掘紅色資源,聚力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深入普及和創新發展,讓大別山精神在代代相傳中煥發出新時代的光芒。
  • 【活動】陳雲紀念館「紅色故事大講堂」開講了
    【活動】陳雲紀念館「紅色故事大講堂」開講了 2019-08-18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好西路軍故事 傳承好紅色基因
    講好西路紅軍故事    傳承好紅色基因作者|詩悅怡人講好西路軍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從我做起!講好西路紅軍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這裡全方位的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在歷經120餘天的河西苦戰後,因戰事不利、人員銳減、彈盡糧絕被迫轉戰祁連山中,凍餓傷殘的數千名西路軍將士,面對危機,不屈不撓,先後與優勢裝備的馬敵,進行了西牛毛山
  • 趙一曼紀念館:講好英雄背後的生動故事
    遺址名片趙一曼紀念館,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翠屏山,是列入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基地和全國"紅色旅遊"100個經典景區的紀念館。2014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宜賓市趙一曼紀念館也是四川省唯一一處入選的紀念地。
  •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創新模式講好紅色故事
    廣州是紅色資源、近代革命資源大市,作為中國紅色旅遊資源普查試點城市,目前共普查出紅色旅遊資源619項,其中物質遺存類526項、人文活動類93項。底蘊深厚,分布普遍,形態多樣,如何根據它們不同的特點,開發出成體系、上規模、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產品,正是這幾年,廣州的文化旅遊主管部門,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和一線工作人員們,孜孜以求的事情。
  • 「跟著總書記看甘肅」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講好紅軍故事 讓...
    每日甘肅網張掖7月26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崔李平)「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這是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時的囑託。7月26日,由甘肅省委網信辦主辦的「跟著總書記看甘肅」網絡主題採訪活動走進張掖市高臺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深切緬懷革命烈士,重溫那段悲壯不朽、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 講好西路軍故事 傳承好紅色基因 —— 古浪縣走訪慰問紅軍西路軍後代
    講好西路軍故事 傳承好紅色基因 —— 古浪縣走訪慰問紅軍西路軍後代 2020-07-03 20: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講好紅色故事,爭做紅色傳人┃你好少代會
    在軍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有一群中學少先隊員,他們熱愛講述、創演紅色故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紅色傳人,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吧!「傳家寶」,是紅色的在南昌市外國語學校,有支紅色文化宣講隊。它成立於2019年4月,由40名初一、初二優秀少先隊員組成。隊員田丹清說,她參加宣講隊,跟家裡的「傳家寶」有關。
  • 攜手講好真理故事 上海紅色紀念地青年志願服務聯盟成立
    新民晚報訊(記者 陸梓華)上海青年志願者協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今天下午舉行,會議現場,由上海團市委、上海市青年志願者協會指導,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和黃浦團區委率先發起,上海市檔案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等33家紅色紀念地共同參與的上海紅色紀念地青年志願服務聯盟正式成立
  •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裡的紅色故事
    7月底的南昌,烈日炎炎,濃鬱蔥蘢的香樟樹上蟬鳴陣陣,與周遭高樓林立的繁華喧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莊嚴矗立在南昌市中山路380號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來自外省的顧先生站在新館陳列展櫃前,如數家珍地和女兒講起那段起義歷史。93年前的今天,南昌城頭一聲槍響,石破天驚,戰火紛揚。
  • 向世界講好建黨故事
    據新華社電 (記者吳振東、郭敬丹)上海外國語大學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日前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基於各自優勢,共同開展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的研究、教育和傳播工作。此外,還將充分運用上海外國語大學現有29個語種網站等對外傳播渠道,多語種講好黨的誕生地故事。「從《共產黨宣言》譯介到馬列主義在中國傳播,外語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和奮鬥歷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將與上外在黨史檔案文獻譯介和對外傳播等方面開展具體合作。」紀念館副館長徐明表示。上海外國語大學表示,學校將把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作為專業教學實踐內容。
  • 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本報訊(記者餘凌智)近日,婺城區圖書館開展「紅色婺城施育傳人」紅色文化主題講座活動。  30組親子家庭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位於酒坊巷的臺灣義勇隊紀念館參觀。臺灣義勇隊紀念館是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裡作為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的誕生地和主要活動場所,見證了兩岸同胞同仇敵愾、團結抗戰的歷史。
  • 上海紅色紀念館講解員的故事和感動...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紅色場館星羅棋布。每一座紀念館中,都會有一位或多位「金牌講解」。聽他們講述革命之艱,真理之甘,那些紅色故事與記憶,那些至死不渝的精神,從他們口中娓娓道來,讓更多人堅定信仰,奉獻赤誠。其實,在許多講解員眼中,每一次接待參觀,每一次用心講解,也是一次震撼心靈的旅程。
  • 聊城:講好英雄故事 傳承抗戰精神
    今年71歲的高化榮小時候聽父輩講過範築先抗戰的故事。他記憶最深的,就是範築先的兒子範樹民是在他們村子北邊犧牲的,「村子北邊有一段日本人修建的火車道,範樹民帶著一幫娃娃兵在這裡遭日軍突襲,20多個抗日青年都犧牲了……」高化榮的這段記憶與史料基本相符。範築先烈士紀念館內的史料顯示,範築先的妻子兒女都參加了抗戰工作。
  • 講好紅色故事 打造紅色旅遊名片
    信息時報訊(記者 葉佳茵)12月11日,由從化區呂田鎮委員會主辦的「賡續紅色因子 講好呂田故事」2020呂田紅色旅遊講解員選拔大賽在蓮麻小鎮舉行。現場24位決賽選手銳意創新、匠心創作,充分展示講解技能和風採,將呂田紅色老故事講出新時代新內涵。
  • 「紅動齊魯」選手有話說|用心用情講紅色故事 讓革命歷史故事更有...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2日訊 「紅動齊魯」山東省第二屆紅色故事講解大賽自9月26日啟動後,共收到選手講解視頻410件,紅色故事507個。經過初評,104件講解視頻作品和155個紅色故事進入決賽,進行網絡展示投票。
  • 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紅色故事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我們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打磨紅色精品 傳承紅色基因
    張家界廣播電視臺訊·(記者:唐運剛 羅君舢)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景點、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充分發揮自身紅色資源優勢,擦亮永定區紅色文化品牌,用心打磨紅色旅遊精品。近年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為弘揚革命精神,做好紅色文化傳承,對館存史料進行歸檔整理,目前,館內共存有農運工運、土地革命、蘇區擴紅、武裝建設、紅軍回憶記錄及其他史料文獻檔案106冊。同時,紀念館積極創新方式方法,深化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挖掘革命先輩和革命文物背後的紅色故事,用心打磨紅色精品,加強我市廣大黨員幹部的黨性教育。
  • 聆聽紅色故事 感受信仰力量
    1935年1月至3月,紅軍長徵四渡赤水,位於習水縣的千年歷史文化名鎮——土城,從此烙印上了一抹深邃的紅色,太多太多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在這裡傳頌,匯集成一首首激勵人心的奮鬥史詩。5月3日,記者走進土城古鎮的四渡赤水紀念館,講解員任雲義正深情地向遊客講述著紅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