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西:原為皇子居住
乾西,為西六宮以北五座院落的統稱,也稱乾西五所。始建於明初,由東向西分別稱為頭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與東路的乾東五所(現在的北五所)相對應,原為皇子所居。
現今擬開放的「西三所」,即是乾西五所中的一所。乾西五所也曾被部分被當做「冷宮」使用。
明末天啟皇帝時,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仰仗熹宗信任,與魏忠賢勾結,力圖掌控宮廷。
張氏初為宮婢,天啟三年召幸受孕後封裕妃。因張裕妃性情剛烈正直,為人直爽,得罪客氏,客氏遂向熹宗進言,張裕妃所懷骨肉非熹宗親生。張裕妃因此被打入別宮,並被禁食,活活餓死。
明熹宗與客氏
所謂「別宮」,有人考證,還不是單指冷宮,而是比冷宮環境更惡劣的宮殿夾道,也就是幾個宮牆間的過道。
成妃李氏為人仗義,亦得罪客氏,被貶別宮。據明劉若愚《酌中志》記載,李成妃機警,吸取了張裕妃的教訓,事先在宮牆夾縫間私藏了許多食物。待客氏怒氣稍解,將她貶為宮女,「遷於乾西某所居住」,即乾西五所中的一處。
後被幽居此的,還有定妃、恪嬪等。如果要說此次開放區域內包括「冷宮」,大概「西三所」為其一。
安樂堂:史上著名「冷宮」
安樂堂在北京共分為兩處:一處是在地安門往東,現在的安樂堂胡同內;另一處就是在養蜂夾道,當時叫羊房夾道,因為地處西內,所以也叫「內安樂堂」。
如今的養蜂夾道
安樂堂本是安置無權勢、生病的太監等死之所。明劉若愚《酌中志》記載:
「內安樂堂,在金鰲玉蝀橋西、羊房夾道。掌司其事者二、三十人。凡宮人病老或有罪,先發此處,待年久再發外之浣衣局也。」
但在明憲宗時期,有一位皇子也誕生於此。
《明史》有記載,年長憲宗十七歲的萬貴妃專寵,善妒,凡是有孕的妃子和宮女都逃不過她的火眼金睛。宮中女史紀氏偶遇憲宗,其才德頗受憲宗喜愛,召幸之後受孕。但因宮女瞞報孕情,萬貴妃只是滿懷嫉恨將紀氏貶至安樂堂,並未置她於死地。明孝宗朱祐樘
期間紀氏在太監張敏和宮女保護生下朱祐樘,也就是後來的明孝宗。紀氏生子之後頗惶恐,讓張敏「溺焉」。但張敏惜皇帝無子肆,將孩子抱至他處撫養。彼時吳皇后也受到萬貴妃迫害,廢居西宮,暗地裡常來哺育皇子。直至六年後的一次偶然機會,朱祐樘才回到皇城認父。為避萬貴妃耳目,朱祐樘六年未剃胎髮,見父時,長發即地。其母紀氏,受封為妃子,移居至永壽宮。
而吳皇后所居的西宮,也應是一處冷宮,但到底是哪處宮殿,就不得而知了。景祺閣邊上的北三所:現已消失
景祺閣建於乾隆時期,與景福宮相鄰,是座兩層的閣樓,小院西牆外即為珍妃井。
景祺閣與院外的珍妃井
故宮地圖上東北角為景祺閣
珍妃因為生性單純活潑,略通西學,深得光緒的寵愛,令慈禧十分不悅。據傳又因為她支持光緒戊戌變法,自己捐官被抓住把柄,觸怒了慈禧太后,被打入冷宮。
珍妃所居「冷宮」究竟何處?這大概與珍妃之死一樣,成為晚清一大懸案。
1986年,清東陵管委會副主任於善浦在第一歷史檔案館內,發現了有關珍妃的史料,並在《故宮博物館院刊》發表文章《珍妃與珍妃之印》。他列舉珍妃之死的幾種說法,包括清人王照與舊宮監唐冠卿所言。兩人的回憶都指向當時李蓮英的二總管崔玉貴。他無疑是在場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光緒帝與珍妃
據崔玉貴後來回憶,珍妃被幽禁於景祺閣閣樓後面的北三所。他還詳細地回憶了第一次到北三所的情景。
「這裡就是所謂的冷宮。後來我跟多年的老太監打聽,東北三所和南三所,這都是明朝奶母養老的地方。珍妃住在北房三間最西頭的屋子,屋門由外倒鎖著,窗戶有一扇是活的,吃飯、洗臉都是由下人從窗戶遞進去,同下人不許接談,沒人交談,這是最苦悶的事。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飯。一天有兩次倒馬桶。由兩個太監輪流監視,這兩個老太監無疑都是老太后的人。」
這是關於冷宮生活比較細緻的講述了。但北三所的具體地點究竟在哪裡,現在卻鮮有史料能證明。如今的故宮地圖上,只有景祺閣西邊的北五所,但找不到北三所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