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2年,持續兩年的松錦之戰,以明朝的慘敗結束,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洪承疇被俘後,開始以絕食抗爭拒不投降,但後來在清朝的輪番遊說下,投降了清朝,成為清朝開國重臣。
清朝入關前後,洪承疇堪稱是清朝的文膽智囊,其屢獻良策,幫助清朝成功入關,並在其主持下迅速平定了江南,為清朝統一全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公元1665年洪承疇死後,清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二百二十年後民族英雄左宗棠去世後同樣諡文襄。
明清之際歷史上,洪承疇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其在明、清均為朝廷重臣,前後為官五十年,為祖國的統一和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乾隆時期被列入《貳臣傳》。
中國十大謀士之一的洪承疇,公元1593年出生於今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鎮良山村霞美自然村。
南安市是福建省縣級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市境東交泉州市洛江區、豐澤區、鯉城區、晉江市,南接廈門市翔安區,與金門縣隔海相望,西鄰安溪縣、同安區,北連永春縣、仙遊縣。
東安縣
上古時期,禹鑄九鼎分天下為九州,今境屬古揚州地域,西周時為七閩地。春秋末期,屬越國領地,戰國中期楚國滅越國後,改屬楚國管轄。秦統一後屬閩中郡冶縣管轄,東漢末年冶縣改為侯官縣,遂改屬侯官縣管轄。
三國時期,今境屬吳國統治區域,公元260年,劃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縣治設於今豐州鎮;此時的東安縣管轄範圍極大,管轄包括今泉州、漳州、莆田、廈門四市的廣大區域。
公元282年,西晉統一全國兩年後,設置晉安郡,同時改東安縣為晉安縣,晉安縣隸屬於晉安郡,晉安郡治侯官縣。南梁時析晉安郡南部設南安郡,南安郡治晉安縣。
南安縣
公元589年,即隋朝滅陳朝統一全國的當年,南安郡和晉安縣被廢除,改設南安縣,取「閩疆南部安定」之意而得名,縣治設於今豐州鎮;此時的南安縣,管轄範圍包括今泉州市、莆田市、廈門市的大部分區域。
唐朝時期,公元718年劃南安縣東南境置晉江縣(含今泉州市區、石獅市),即今晉江市。
十國時期,公元933年劃南安縣西北地置桃源縣,後改名永春縣,即今永春縣;
公元939年,劃南安縣西南地設同安縣,即今廈門市同安區;
公元955年,劃南安縣西境設清溪縣、長泰縣,清溪縣即今安溪縣,長泰縣即今長泰縣。
唐、宋時,南安縣隸屬於泉州,元朝時隸屬於泉州路,明清均隸屬於泉州府。明末清初,南安人物鼎盛,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李贄,被譽為16世紀亞洲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其祖籍為南安柳城榕橋三堡村;抗荷英雄、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為南安縣人;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鄭成功,亦為南安縣人,其出生於日本,六歲時回到家鄉石井鎮並在此長大。
民國時期,仍為南安縣,民國二十六年即公元1937年,南安縣遷治溪美鎮。新中國成立後,南安縣先後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專區、晉江專區、晉江地區,1985年改屬泉州市管轄。1993年5月,南安縣被撤銷,改設縣級南安市。
縱觀南安的歷史,自公元260年吳國設東安縣算起,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南安的歷史,經歷了東安縣—晉安縣—南安縣—南安市四個階段,建縣初期縣境管轄範圍廣闊,隋唐五代時先後析置多個州縣,縣境急速縮小,接近於今境,歷史上豐州鎮長期為州、縣治所。
南安市總面積2036平方千米,下轄23個鄉鎮、3個街道,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151萬人、戶籍人口166.51萬人,是福建省常住人口第二大縣、戶籍人口第一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