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銀針,多年隱疾漸消退;兩下推拿、三指一搭,腰酸背痛淡許多……針灸,這項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千百年來,為無數中華兒女解除了疾病痛苦。隨著時代進步,醫者逐漸使用現代科學揭示針灸的奧秘、賦予針灸全新意義。走進江北區中醫院針灸科,看他們如何以「弘揚國粹,患者至上」為發展宗旨,創新診療理念,開展特色護理,為「岐黃之路」注入新鮮活力。
四十年傳承,中醫事業如沐春風
「弘揚國粹,患者至上」8個字的背後,是江北區中醫院針灸科不斷提升技術、設備「硬實力」和持續塑造醫德醫風、拓展服務內涵等「軟實力」的有機統一。
據介紹,江北區中醫院針灸科是以中醫為主,集中西結合、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國家級特色專科、重慶市重點學科,專科技術力量雄厚,中醫特色明顯。在針灸、推拿正脊、督脈灸、穴位注射、小針刀、神經阻滯、臭氧療法、銀質針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結合現代康復治療技術,辨證施治,從內到外、從整體改善患者的功能,治療病痛,在社會上享有良好聲譽。
「針灸科40年的發展離不開歷代科室成員以經典為研究主體、以臨床為研究核心,將傳承與創新融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方法,在傳承創新中不斷形成新特色、新優勢。」江北區中醫院業務副院長任楊瑞勇談道。
人才作為內部建設的內核,針灸科一直重視高層次中醫人才的精準培育。近年,針灸科以「人才引進+內部培養」模式,大力引進專科高級人才,建設一支具有高層次人才的隊伍。
目前,針灸科醫技護人員共61人,其中執業醫師20人,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人員18人,佔90%。針灸科每年不斷派出醫護人員參加市內外學術活動、舉辦市與區級繼續教育講座與學術會、邀請市內外名醫專家講座等。科室團隊多次赴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廣東省中醫院等院校進修。只為穩好中醫藥根基,在實踐中提升專科技術,給患者帶來優質的中醫藥服務體驗。
近年來,針灸科購置大量現代康復治療設備及推、骨質疏鬆治療儀、醫用體外衝擊波治療儀、紅外熱成像、德國進口臭氧儀等醫療器械,為進一步加強中醫診療設備情況,還配置了蠟療水溫箱、針具、針療設備、燻蒸床、中醫磁療等適合科室發展的中醫診療設備,使得科室隊伍在探索中醫多種疾病特色診治的道路上擁有了強大的「武器」。
(偏振光治療腰痛)
(紅外熱像疼痛診療系統)
「武林高手」齊開團,探索多病種領域
「在扎第一針的那一刻,我隱約感覺小腹湧出一股暖流,舒服了很多。」在針灸二科接受治療的王女士回憶道。據了解,王女士在持續停經4個月後,吃西藥不見好轉,聽說中醫有法也許能治。經過十天左右的針灸治療與中藥配合,王女士來月經了。
「實際上,這樣的針灸療法在古書上就有記載,利用針灸對肌肉刺激的原理,才會有暖流的感覺。如今我們將古時候的經典『神話』普及化、簡單化,用現代解剖學與運動力學解釋每個穴位的存在意義與藥性,將『暗香』變成『明香』,讓「神話」也能親民。」楊瑞勇談道。
當隊伍中完成新診療案例時,醫生們都會互相觀摩學習,將成功經驗作為下一次的實踐基礎。「我們運用中醫專科規範化的診療模式,通過臨床路徑把各種技術嫁接進來做對比,研究後不斷更新最佳的診療技術。讓『武林高手』不再單打獨鬥,形成團隊作戰,共同驗證、共同探討,變成針灸科隊伍共同的技術。」楊瑞勇說。
(為患者治療)
為適應時代發展,針灸科的診療範圍呈普遍化、年輕化的趨勢。採訪當天,在針灸一科特色診療室裡,醫生晏飛正在使用浮針為患者治療腰背疼痛。「這個針放在腰間的時候不痛,放置後能很大程度地緩解我的腰痛,醫生說24小時後就能取下來。」一名年輕患者邊下床時邊說。
(浮針治療)
一個小針具被放置皮下,佩戴24小時,能進行大面積掃散,以通筋活絡,激發人體自愈能力,從而達到不藥而愈的目的。「中醫起效慢是很多人給中醫中藥的誤解。浮針的取效常在治療過程中,一次治療完畢,患者的病症消退得很快。浮針治療還會起到調氣的作用,有效改善失眠、焦慮。」針灸一科主任黃宗菊談道。
40年來,針灸科團隊不忘初心,致力融匯傳統文化精粹,繼承傳統針灸、推拿、穴位敷貼等精髓,將中醫經典應用於臨床,使現有優勢病種更規範。自2019年起,針灸科加強多學科協作,打破僵局,完善診療方案,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這也是針灸科突破傳統治療圈,探索創新發展模式,發揚中醫外科疾病診治特色,在多病種領域強勢出擊的真實表現。
踏實掌握「內核」技術,為百姓做實事
「針之不及,藥之不到,灸之所愈。」灸法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中醫外治法,其療效已被歷代無數醫家臨床實踐所證實。隨著中醫臨床範圍的不斷擴大和市場利益的薄弱,很多醫院「有針無灸」。江北區中醫院針灸科堅持「針」與「灸」相結合,醫治多病。
「灸法適用於各種慢性虛寒性疾病及寒溼所致的疼痛,我們善用灸法,光是解決針灸科內艾灸的排煙系統就實驗了3、4次。我們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解決問題,將眼前的利益拋於腦後。」楊瑞勇說。
在江北區中醫院的中醫特色護理門診裡,艾灸、隔物灸、拔罐、刮痧、中藥封包熱熨、穴位推拿、中藥離子導入等多種中醫療法俱全。多位資深專業護理人員為市民提供集健康諮詢、專科護理幹預、中醫護理技術為一體的綜合護理服務,確保門診及出院患者享受到連續、規範、優質的中醫護理服務。
(貼敷療法)
在針灸科裡,一針能解決問題就堅決不用兩針。「我們更提倡舒適的醫療,創傷小的醫療,真正及百姓所需,及百姓之所求。」黃宗菊說,以前中醫常使用很粗的銀質針,扎一大把,給病人帶來痛苦的同時,在後期的觀察中對軟組織有一定損傷。如今他們更願意選擇細針、微針為老百姓治病。她說,真正的「以病人為中心」,不是討好病人,而是考慮病人利益的最大化。
「弘揚國粹」最重要的內核就是傳承技術。現在,楊瑞勇和黃宗菊會利用每周星期四中午的休息時間,帶領隊伍在科室進行集中的推拿學習,從解剖到肢體功能運動,再到演練每個疾病的手法流程,醫護人員們互學取經,助推隊伍在推拿技術上有「質」的提升。
(腹部穴位推拿)
以前進行頸椎推拿時,瞬時扭動對椎間盤形成很強的暴力,導致椎間盤磨損加速,甚至導致關節半脫位,嚴重致脊椎損傷。「我們對脊椎的復位手法,做了大量的分析與演練,選擇了三種幾乎不產生主動旋轉的手法。在保證安全度、症狀緩解的同時,不造成病人的椎間盤磨損,保護患者遠期康復。」對於推拿技術的臨床應用,楊瑞勇充滿信心。
護理特色化,搭建醫共體護航「國粹」
「以前都覺得去醫院是件不開心的事,但針灸科裡的醫生護士們都很和善,讓我充分感受到從生理到心理的自在愉悅。」那位治好停經的王女士,在回來複查時還對針灸科的醫護人員讚不絕口。這只是科室在患者口中獲得良好口碑的一個縮影。
「面對不同患者,從建立護理小組到專題討論,再了解患者、對症下藥,我們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護理服務。」針灸二科護士鄧琴說道。近年,江北區中醫院高度重視發展中醫特色護理模式,以中醫特色技術為基礎和突破口,創立醫護一體、預防、診療護理、康復一體的運行機制。在給患者治療疾病的同時,還給予貼心的「一條龍」護理服務。
(耐心地照料病人)
(開展病友會活動)
如今,江北區中醫院不僅將正宗的中醫診療技術、特色服務與健康教育放在院內患者身上,更放眼提升區域內的中醫服務能力建設。今年6月,江北區中醫院與五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醫共體,針灸科副主任中醫師陳文龍作為負責人長期駐紮五寶院區,全面提升五社服中心醫療服務能力,讓鄉鎮百姓就近體驗中醫技術,切實推進江北區中醫醫共體建設試點工作。
(義診活動)
「護理工作規範化,技能服務優質化,基礎護理靈活化,愛心活動經常化。」江北區中醫院針灸科用愛心、耐心、責任心貫穿整個工作流程,貼心服務於每一位患者,切實提升了患者的就醫幸福指數。
40年的風雨歲月,針灸科栽種了無數前輩對於這份古老文化的赤誠熱愛,堅定地守護著中醫文化的傳承。(文/熊貴梅;圖/江北區中醫院)
新聞連結》》》
黃宗菊,江北區中醫院針灸一科主任,副主任中醫師,中國醫師協會風溼免疫科醫師分會重慶專家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分會理事、重慶市康復醫學會理事、重慶市醫學會青年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針灸學會理事、重慶市醫學會風溼病青年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擅長運用針灸、臭氧、小針刀、銀質針、穴位埋線、關節腔注射及中西藥物治療頸腰椎間盤突出症、頸肩腰腿痛及各種軟組織損傷,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痛風、銀屑病關節炎、骨質疏鬆、運用傳統與現代康復相結合治療中風、偏癱、截癱、面癱及各種神經損傷的康復。
楊瑞勇,江北區中醫院針灸二科主任,副主任中醫師,醫學碩士,畢業於瀘州醫學院。第五批全國名中醫經驗傳承人,先後在廣州、北京、四川省多家三甲醫院臨床工作10餘年。擅長使用小針刀、浮針、火針等特種針及毫針針法治療疼痛性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擅長傳統中醫療法結合現代康復技術治療中風病;並對正脊手法、穴位埋線治療、灸法、中藥外治法有相當深度的研究。參與多項臨床課題研究,其中作為主研人的省級課題1項,科研發表論文2篇,並承擔部分臨床教學工作。臨床上尤其對脊柱關節病(頸肩腰腿痛)、面癱、中風病、風溼病有一定的治療經驗,並對針灸美容、減肥及脾胃調理有其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