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文/圖廈門日報記者陸曉鳳)戒尺,曾是舊時私塾裡,最為流行的震懾之寶。近期,不少市民發現,戒尺又悄悄重出江湖,在線上熱銷。銷量最好的一家,月銷售量達8千多筆;線下,旅遊景區裡,戒尺也受到遊客追捧。
有人調侃,打手板教育又回來了?線上熱銷的背後究竟為何?為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現象】
網上銷量近萬 線下多在景點現身
記者在網購平臺上輸入「戒尺」,立即跳出上百家店鋪,銷量最高的一家,月銷量達8094筆。
記者觀察到,這些戒尺,多數為竹製品,規格也大致相同——正面刻著《論語》《誡子書》《三字經》等古代訓誡語錄,背面刻上尺度。既有8元一根的普通戒尺,也有高達6000多元的「土豪款」。「平均每個月都會有30多個訂單銷往廈門。」一位西安的賣家告訴記者,銷往廈門的訂單還不斷增多。
線上熱銷,線下會購買戒尺的市民並不多。連日來,記者走訪了瑞景小學、大同中學、湖濱小學、第六中學、公園小學等多所校園周邊,均沒有發現賣戒尺的商家,只有在景點附近,發現戒尺的蹤影。
在曾厝垵,類似的戒尺被擺放在商店顯眼的位置,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曾厝垵一販售戒尺的商家告訴記者,去年8月就開始銷售,業績一直不錯。「一次性進貨200根,一個半月就賣完了。」他說。
【調查】
熱銷背後懷舊居多 不少家長反對體罰
一位從事十餘年戒尺銷售的西安賣家告訴記者,戒尺很受教師和家長的追捧。有家長買回去嚇唬小孩,也有老師買去教學。在網購平臺的買家評價中,還可以看到這樣的留言:「在手上比劃可以嚇唬孩子,起到震懾作用」「買來敲黑板,震懾搗蛋鬼」。
熱銷背後究竟是何原因?懷舊?作為文化產品送人?記者隨機在網上發放調查問卷,收回問卷數89份。當被問及如果購買戒尺,會是出於什麼目的時,不少市民表示因為懷舊買來收藏,還有人表示買來送人,也有用來嚇唬小孩。
在問卷中,不少家長都反對用戒尺來體罰學生。網友顏女士表示:「可以用於教學,用於體罰太過,教育應該循循善誘講道理。」還有一位老師表示:「體罰對孩子身心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影響,應該建立新型師生關係,而不是用體罰的手段。」此外,還有部分家長表示,戒尺在家裡擺著,對孩子起到威懾作用,使用過程中,不會用來體罰小孩。
【說法】
戒尺在手更應在心
「現在的社會環境,老師可不敢使用戒尺。」廈門東渡第二小學校長王靜告訴記者,作為教師,使用戒尺是不合適的。
作為一位母親,王靜認為,從學生的發展角度來講,需要這樣一把戒尺,適當地懲戒。「孩子不明白事理,需要用戒尺來強行告訴她,是非對錯,在心中樹立一把標尺。」王靜說,最好只是將之作為一種對孩子的震懾,採用「雷聲大雨點小」的做法。使用的過程中也要把握尺度。此外,對孩子的教育可以通過很多方法來實現,比如定時召開「家庭會議」,為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制定一些規矩。「戒尺在手,更應在心,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她說。
【連結】
戒尺:古時教書「法器」
戒尺,也叫作尺,是由兩塊木板製成。是舊時私塾先生對學生施行體罰所用的木板。長約25釐米,厚度達2釐米。舊時,在私塾念書,桌子旁都要放著一根戒尺。背書時,想不起來就要挨一下打,一本書背下來,整個手已經被打得紅腫。這樣的「創傷記憶」,是當時少年學子的求學經歷。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此就有提到,先生的戒尺是小夥伴最怵的「法器」。
晚清以來,隨著西學、新學的興起,私塾制度以及塾師亦退出了歷史舞臺,戒尺也隨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