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CBA開始了外援競賽,那個時候排名靠前的球隊有雙外援,排名靠後的球隊會有三外援。而且CBA沒有規定外援的上場時間,所以你發現,那時候的CBA完全就是靠外援。雖然本土球員發揮的機會很少,但是大量的外援到來,刺激了CBA的球市,慢慢的吸引了很多球迷的關注。
外援的到來,對於本土球員來說,首個難題就是怎麼去防守外援。我們的本土球員,尤其是控衛,和外援差距太大,根本防不住。沒辦法,很多球隊防守小外援都是用鋒線球員,速度跟不上,至少還有身高優勢啊,那時候代表人物就是周鵬,他的防守能力是最好的,經常安排盯防小外援。
但是用鋒線球員防守小外援肯定是吃虧的,畢竟速度跟不上,這時候很多球隊就開始用本土控衛球員去防守小外援。時間長了,你會發現,CBA多了很多優秀的防守控衛,不過他們很少參與進攻,畢竟進攻權都在外援手裡。那時候的控衛更多屬於防守尖兵,幹髒活累活的。
後來,CBA開始有意識的減少外援的出場時間,就是想給本土球員更多的表現機會。從一開始的減少三外援球隊,再到取消亞洲外援,到現在的四節六人次。外援的作用越來越少,而本土球員的作用越來越大。這個時候,控衛確是最先冒尖的球員,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優秀的小外援身邊學到了很多打球技巧,比如方碩,他就是跟著馬布裡一點點學出來的。
而其他位置的球員改變並不大,比如中鋒,因為小外援的存在,絕大多數中鋒都成了藍領,不但進步不大,反而退步不少,比如李慕豪,現在連自主進攻能力都很少。鋒線球員更是如此,他們練就更多的是防守,籃板和無球跑動,能夠打出來的鋒線也就小丁一個人而已。看似被小外援壓榨更多的控衛確實改變最大,因為他們在和小外援多年的對抗中提升了太多太多。
正好這次趕上疫情影響,複賽後很多球隊都是全華班和單外援。基本上絕大多數球權都回到了本土控衛的手裡。這時候你發現,原來我們的控衛能力這麼強,最突出的就是孫明徽,吳前和郭艾倫。他們很多比賽表現的比外援還強,比如廣廈對福建比賽,孫明徽狂砍45分9助攻,遼寧和浙江比賽,吳前射進9個三分,得到48分5助攻,而郭艾倫也是得到了35分8助攻。尤其是最後關頭,連得四分,殺死比賽!這本該是梅奧做的事,結果郭艾倫完成了,換做幾年前,誰敢想像我們的控衛這麼強。
隨著下個賽季外援政策繼續調整,由原來的四節六人次,直接改成了四節四人次,這就說明本土控衛的機會會越來越多,或許會出現更多的超級控衛。
其實CBA的控衛時代已然來臨,雖然本賽季的MVP候選人都是內線球員,但是隨著吳前和孫明徽崛起,明年MVP的候選名單肯定會出現很大的變化,控衛將會逐漸的形成主要的力量。那麼你認為第一個獲得MVP的控衛球員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