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南京11月3日電(吉戎昊)發令槍響,粉紅色的紙片噴向高空,宛若櫻花雨從天空灑落而下。錫馬的起點,萬名跑者用腳步與錫馬賽道產生「共振」,譜寫著一首激昂的「進行曲」。
圖為在飄灑的「櫻花雨」中起跑的錫馬跑者。圖片來源:匯跑賽事供圖
11月1日,在飄灑的「櫻花雨」中,無錫馬拉松(以下簡稱「錫馬」)正式「重啟」。八方跑者,匯聚蠡湖之濱,感受秋日江南的風景。
在這「特殊」的一年,重啟的錫馬為中國馬拉松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用對細節的追求和對賽事的擔當,將中國馬拉松不斷向前的風採展現到世界面前。
七年錫馬,給跑者帶來更多驚喜
錫馬終點,一名完賽跑者正輕輕轉動獎牌一側的搖把。隨著金屬撥片間碰撞發出的交鳴,一串明麗的音符流淌而出,縈繞在耳畔。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對許多無錫人來說,這是最耳熟能詳的旋律。
在無錫馬拉松獎牌的方寸之間,無錫這座江南城市的歷史與風韻融為一曲《太湖美》,向來自四面八方的跑者娓娓道來。
別具匠心的八音盒獎牌抓住了無數參賽跑者的心。「當《太湖美》的音符飄進耳朵,我知道我此刻在無錫。」一位錫馬跑者這樣感嘆。
從2015年的鏤空設計、到2016年鑲嵌寶石、再到2017年的動態櫻花雨.......每年的錫馬獎牌似乎都能給跑者帶來新驚喜。
匯跑賽事總經理李長徵曾表示,只有真正了解參賽者需求,賽事的品牌才能更響亮。如今的錫馬,馬拉松已不僅僅局限於「奔跑」,而更傾向於一次「體驗」。
今年,無錫馬拉松建成了首個馬拉松體驗中心。踏入體驗中心,最先看到的就是由一張張照片組成的長廊。這些照片,融匯了無錫馬拉松的六年歷史,記錄了無數無錫馬拉松的精彩瞬間。在錫馬開賽前,許多跑者就來到這裡「打卡」合影。因為這裡,牽動著他們對於錫馬的回憶。
錫馬的「體驗」還集中在大量科技元素的應用上,「科技」已成為無錫馬拉松的代名詞之一。
「候補退出機制」,讓已中籤的選手可以放心退出,而未中籤的選手有了更多的機會參賽;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參賽選手身份識別系統」,不僅提升了領物的效率,更是從源頭杜絕替跑;「智能領物系統」縮短了選手領物時間;「分區檢錄系統」,讓選手在出發時就與旗鼓相當的選手共同競技,緩解了起跑擁堵……
七年時間,錫馬不僅實現了「披金戴銀」,將中國田協金牌賽事、世界田聯銀標賽事等榮譽銘刻在賽事發展史上,更是用獨特的體驗,贏得了無數跑者的青睞。
一場萬人馬拉松,嚴格防控下的「底氣」
「20′01」。從第一個跑者起跑,到最後一個跑者邁入錫馬跑道,無錫馬拉松用了整整20分鐘。或許,這也是今年馬拉松自恢復辦賽以來起跑用時最長的馬拉松賽事。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部分馬拉松賽事開始宣布重啟。不過,從賽事規模上看,恢復的馬拉松賽事規模普遍在千人級別。作為對比,錫馬的賽事規模則一躍來到了22000人。
在「後疫情時期」,辦一場大型的馬拉松賽事,需要賽事方的擔當,需要城市的勇氣,更需要常態化疫情防控鑄就的「底氣」。22000人在錫馬賽道暢跑的背後,是無錫馬拉松組委會1個多月來對疫情防控做出的不懈努力。
為了最大程度降低疫情風險,今年錫馬聯合無錫市衛健委成立了疫情防控領導小組,針對路跑賽事特點,錫馬組委會交出了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錫馬方案」。
防控細節體現在錫馬的方方面面。新華網留意到,今年參與無錫馬拉松的每位跑者和工作人員都需要註冊健康碼、籤署《健康承諾書》、提供 14天行程軌跡。參賽選手還需提供10月26日以後結果為陰性的核酸檢測報告。
選手在進入領物區域前、工作人員在進入賽事區域前,都必須配合組委會進行健康防疫檢查。同時,錫馬組委會還優化了比賽日程,推出了「預約領物」等舉措,以降低人群高度聚集產生的風險。
相關的防控措施也得到了跑友的支持。連續第二年參加錫馬的廣東籍跑友陳建華就表示,「在領物環節,今年錫馬跑者間都相隔著一段距離。因為分時預約的措施,一切都很井然有序。」
「錫馬的相關防疫要求,精準並易於執行,這不僅是對賽事負責,對城市負責,也是對跑友負責,能夠重開賽事,是賽事舉辦城市對疫情精準防控的底氣。」北京跑友劉休健說。
萬人規模重啟,錫馬提振中國馬拉松信心
「興奮」「激動」,這是許多跑者在開跑無錫馬拉松前的心聲。而在許多跑者心中,可能還想說一句「好久不見」。
從3月到11月,經歷了8個多月的等待,無錫馬拉松重新回歸。15萬人報名,極低的中籤率,背後承載的是無數跑者對錫馬的殷殷以盼。
此前,恢復辦賽的大多數馬拉松賽事不僅賽事規模大幅度縮減,部分賽事還取消了全程馬拉松以外的組別,只面向精英跑者。對於能力有限,想要參與迷你跑和半程馬拉松的大眾跑者來說,無疑是很大的遺憾。
錫馬給這些人提供了舞臺。從賽事組別來看,無錫馬拉松設有迷你跑、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三個組別。不僅有楊定宏、李子成、管油勝、李芷萱等眾多國內馬拉松「塔尖」跑者參賽,還為各年齡段跑者分別設立了前3名獎勵,是一場「原汁原味」、屬於各級跑者的馬拉松。
而對中國馬拉松來說,錫馬的成功辦賽則意味著更多。
馬拉松運動在中國走過了數十年的歷程,在經歷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成長後,如今更逐漸成為每個辦賽城市的「名片」。
馬拉松正在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版圖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中國馬拉松高速發展的步伐。疫情以來,馬拉松賽事長期停擺,相關賽事公司舉步維艱。
經歷了大半年的停擺,中國馬拉松前進的「齒輪」也開始轉動。作為國內最先恢復的大型馬拉松之一,錫馬的成功無疑大大提振了其他馬拉松賽事的辦賽信心。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在這個特殊時刻,錫馬為中國馬拉松的重啟注入了信心,提振了士氣。而正是有越來越多錫馬這樣勇於挑戰、敢於擔當的賽事,中國馬拉松才能翻過「低谷」,始終蓬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