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動脈血壓低於90/60mmHg 即為低血壓,低血壓分為生理性低血壓和病理性低血壓。
生理性低血壓也稱原發性低血壓,多見於體質比較瘦弱的中青年女性、老人,與遺傳有一定的關聯。病理性低血壓多為營養不良或久患消耗性疾病引起。
部分低血壓者並無明顯的症狀和不適,但是,長期的慢性體質性低血壓會導致大腦供血和營養不足,出現諸多虛損不足症狀。導致血液循環緩慢,影響組織細胞氧氣和營養的供應,二氧化碳及代謝廢物的排洩,就是機體功能下降。出現頭暈、記憶力減退、失眠、心慌氣短、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性功能減退、免疫力下降、精神萎靡、心情憂鬱等情況,嚴重的低血壓還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臟梗塞和腦梗塞。
中醫認為,低血壓與氣血不足、心脾兩虛有關,因此,低血壓的調理原則主要以溫補提升為主。
1、合理飲食,增加營養。多吃瘦肉、雞蛋、牛奶、豬肝等含鐵量高的食物,多吃補血益氣的滋補品,如人參、黨參、黃芪、肉桂、桂圓、大棗、紅小豆、生薑等,多吃補腎健脾的食物,如山藥、薏米、蓮子、茯苓、芡實等。
2、多喝水,多喝湯。較多的水分進入血液後可增加血容量,每日食鹽略多於常人,正常每人每天6克,低血壓者可適量增加,鹽能使血壓上升。
3、服用生脈飲(生脈顆粒),服用人參麥冬五味子湯:人參、麥冬、五味子水煎服用,黨參黃芪紅棗湯:黨參、黃芪、紅棗煮水代茶飲,桂枝甘草(炙)湯:桂枝、炙甘草加減煎水服用。
4、積極參加健身運動鍛鍊,多運動能增加血容量,增強基礎代謝,改善體質。
5、注意生活規律,增加睡眠,合理休息。休息時睡枕要墊高一些,以減輕低血壓症狀。
6、低血壓者忌食生冷及寒涼、破氣的食物,少吃蘿蔔、芹菜、西瓜、冬瓜、苦瓜、綠豆等。茶葉中的茶多酚有較強的抑制轉換酶活性的作用,會產生降低血壓的作用,所以說低血壓者茶葉也要少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