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出自:宋 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近義詞有:不求甚解、生吞活剝,反義詞有:含英咀華、細嚼慢咽,囫圇吞棗是貶義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囫圇吞棗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囫圇吞棗(hú lún tūn zǎo)成語釋義: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成語出處:宋 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近 義 詞:不求甚解、生吞活剝反 義 詞:含英咀華、細嚼慢咽成語用法: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感情色彩:貶義成語成語正音:囫,不能讀作「wù」。囫圇吞棗的例句:1、讀叔本華的書,我們不能囫圇吞棗,要含英咀華。2、學習不能囫圇吞棗而是要精益求精。3、他囫圇吞棗地把晚飯塞下肚,好像三天沒吃過東西似的。4、我們囫圇吞棗地吃了幾口就出門了。5、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提倡積極思考,反對不求甚解,囫圇吞棗。6、小明回到家裡,把老師發的家長信囫圇吞棗的看了。7、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8、學習知識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圇吞棗。9、讀書要善於思考,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10、你照我的方法去讀,自然可以融會貫通,不會只是囫圇吞棗而已。11、我讀書經常只是囫圇吞棗的看一遍。12、每次我看到新的東西,我先是囫圇吞棗,然後在細細琢磨。囫圇吞棗由小學家庭輔導平臺[小孩子點讀]APP獨家整理並發布。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