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國古人早就對讀書有過明確的定義:發奮讀書可以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可以改變家庭環境。20年前的中專、中師生正是一代在努力改變命運的人。
20年前的農村孩子,一旦考上中師或是中專,他們便可以上城市戶口、解決自己的口糧、進一步被分配工作、甚至可以被納入幹部編制。
中專,中師生對於那一代農村孩子而言,便是鯉魚躍龍門的機會,他們又怎麼會不全力以赴的學習呢?
能在這樣的背景下,考上中專、中師生的農村孩子,知識水平無疑是很紮實的,這些孩子的知識水平甚至超過了當下,許多211、985出身的名校生。
一、什麼是中師生?
如今的人們鮮少會知道什麼是中師?中師是中等師範學校的簡稱。80年代初期,教育事業荒廢,各地的中小學,急需大量教師人員。
於是國家決定:通過政策的引導,讓初中畢業生首選考入師範專業。初中畢業後,進修3-4年師範專業的學子,便是所謂的中師生。
這批師範出身的中學生畢業以後,將被分配到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去任教。當年中師生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後他們就會被分配到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去任教,只有極
少一部分中師生有機會進入高一級的大專繼續進行深造。
最早一批中師生如今已經將近60歲,最後一批如今也已經快要40歲了。中師生將最好的年華給了各地中小學,給了我國教育事業,可以說他們是我國新時代教育事業的奠基者。
二、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是中專、中師受追捧的時代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是我國大學院校錄取率最低的一個特殊時期。當時的大學院校,主要錄取的對象便是教育條件較好的,大城市出身的孩子。而中專和中師則成為了無數農村學子走出去的唯一出路。
能考上中專或是中師,對於他們意味著,可以上城市戶口,可以被解決口糧問題,進一步可以分配工作,甚至可以被納入幹部編制。但在當時中師和中專,是真心的不好考。
全國每個大縣,大約都會有過萬名考生,他們希望藉此機會來改變命運。可當年的中師,只會錄取前五十名。由此可見當年能考上中師,中專的學子是多麼的強悍。如果拿如今的學歷進行參考比較,他們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許多本科生。萬裡挑50名的錄取率,放到如今,他們甚至可以被985、211等名校錄取。在當年,學子們想要考上中專,中師僅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當時初中畢業的學子想要報考中專,需要先通過預考完成篩選。名列前茅者才具備資格考中專。各地初中校的前20名,基本都去考中專了。換句話說,萬裡挑50僅僅是開始,隨後全國各地的初中尖子生們,還要再次比拼,爭取各中專院校有限的名額。
而中師因為屬於師範專業,相比起中專,要求要更加嚴格。能考上中師的學子,首先要品學兼優,是學霸中的學霸。其次考入師範後,為了適應小學教育,全面發展的要求。他們還需要針對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進行強化訓練。
在當年只有考不上中專的學子,才會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去報考高中。中專學歷可以說是完全處於所有學歷的最頂端。現如今的大學生,即使你出身的學校名列,211、985等名校,你都沒有資格瞧不起當年考上中專,中師的父輩。以他們的智商和知識水平,考上如今你所在的名校,不過是舉手之勞。
另外,當年高中的錄取分數線,要比中師和中專的錄取分數線低很多。所以說:當年能夠考入中師或是中專的學子,才是全國各地最頂端的一批學霸。
三、中專、中師生到底什麼水平?可以媲美211、985嗎?
由於當年教育事業的荒廢,國家需要大量師資型人才來為教育事業奠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政策向有利於中師生的方向傾斜。
隨之在當年便有無數學霸,千軍萬馬勇闖獨木橋,為的便是改變自身的命運和家庭環境。本身就是全國各地的學霸,再加上後天的拼命努力。這批中專,中師生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當年的中專,中師生優秀到了何種程度呢?當年政府機關選拔人才,會直接從學校老師裡進行挑選。如今的985、211出身的名校生,畢業後能直接成為公務員嗎?
當然不能,出身985、211等名校的學生,想要成為公務員還需要進行統一的公務員考試,而當年的中師生卻不用,他們只要在校當幾年老師,就能有機會直接被挑選為公務員。
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專生畢業後成為技術型工人,中師生畢業後直接成為教師,在他們的觀念裡這就是鐵飯碗,是不會輕易捨棄的。所以當年的中師生,從政、下海經商的只有一小部分。
即使如此很多地方教育系統依然出臺了相關規定,不允許教師跳槽,不允許地方政府機關從教師隊伍中挖人。
當年的中專生,中師生一旦畢業,地方政府就會,將他們就近分配到地方工廠或是中小學去上班。因為能進入中專,中師就已經意味著他們是技術型,師範專業的人才。所以當年的中專,中師生沒有特殊原因,都會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等著他們。
現如今即使是985、211名校的畢業生,也需要面向社會,自己去找工作。這一點就能證明,當年的中專,中師生是國家急需的人才,如今大多數985、211的名校畢業生,從自身學識到國家急需的人才程度上,是無法媲美當年的中專,中師生的。
四、中專和中師從何時開始走下坡路的呢?
1992年以前,初中生考上中專和中師的難度,不亞於如今的學子們,考上985和211等名校的難度。1992年以後,中師和中專的錄取難度急轉直下,隨之而來的便出現了中師生和中專生,價值嚴重「貶值」的情況。
2000年左右的中專生和中師生,是最後一批直接分配工作的學子。2000年後中專不再給畢業生分配工作,隨後被中專錄取的人數變得越來越多,錄取條件逐漸放寬,中專生再也不是昔日的天之驕子。到了2005年左右,一些大專學校開始實行3+2模式。
中專、大專錄取學生的門檻變得更低,隨之而來的便是中專不再是初中生畢業後的首選,許多初中畢業生選擇長期學習進修的模式:考入高中—考入大學—甚至讀研。
學業周期被拉長,既說明當今社會競爭的激烈,也說明如今高中,中專畢業生,尚不具備參加工作的學識資格。二十年前的中專、中師學子一畢業,就能成為技術型工人,就能成為教師,這就說明這批學子一畢業,就具備了參加工作的學識資格。
換言之二十多年前,中師,中專畢業的學子就像是鍍了一次金一般。甚至當年中師畢業的學子,在如今的985、211等重點大學,成為在校老師,校長的也是大有人在。
結束語:
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鄉村教育的發展,當年的中師生就是最大的功臣。說他們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一點也不為過。現如今考上985、211等名校的學子,最多家人會為他們慶祝一番。
但在當時一名農村學子,考上了中專或是中師,村裡人甚至是縣裡人,都會鑼鼓喧天地為他們送行。這樣一比較就能知道,在當年中專生和中師生,要比如今985、211名校出身的學子,是更被時代所重視的。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中專生和中師生,當年的中專生和中師生也正是藉此機會來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家庭環境。考上中專和中師對於他們而言,意味著很多很多,由不得他們不去努力。
當年出身農村家庭的學子,一旦考上中專,中師就意味著自己將擁有城市戶口,一家人有機會到城市定居。在獲得體面工作的同時,後代也將成為生活在城市中的下一代。
中專,中師生對於當年的學子而言,是改變幾代人命運的途徑。而如今985、211的名校出身,只能讓學子們領先競爭者一步。由此可見當年中專生和中師生身份的含金量,是要比985、211名校生身份的含金量更高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