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主流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給民眾施與恩惠,救濟百姓的生活,這人怎麼樣呢?可以說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一定是聖人了!堯、舜做到這樣尚且不容易呢!作為仁人,自己想立身,也要使別人立身,自己想通達,也要使別人通達。能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做到仁的方法了。」
拙的譯文:
孔貢問:「如果能廣泛施予恩惠,救濟民眾於苦難之中,怎麼樣?算得上仁嗎?」孔子說:「豈止是仁啊?一定是聖賢啊。堯、舜他們做這樣的事也還有不足呢。一個仁者,自己想做成一件事,也希望也幫助別人也做成同樣的事,自己想達成一個目標,也希望也幫助別人達成同樣的目標。能與周邊的人事作比較,可以說是修煉仁的方法了。」
拙的體會:
本篇講為仁之道。就是修煉仁德的方法。孔子的答案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就能修煉仁德了。至於子貢問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孔子認為這是更了不起的,這已超過了仁的層次,是更為高尚的聖賢了,而且要做到這樣,連堯、舜這樣的先賢都做得不完美。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能做到這樣的,恐怕得富可敵國才能辦到吧。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種思想,只有在春秋年代,所有的諸侯國都是周武王的後代或周武王的兄弟的後代,可以說各國的國君都是他們周武王一大家子,在這種同為一家人的情況下,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是一家子,甚至周天子不希望各國之間有什麼競爭,只要好好發展就好了。
但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同行間的競爭,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這種「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思想恐怕就不值得提倡了。難不成你造了個原子彈,你還幫著別人也學會造一個?商業上有有個發明,你都還得去申請個專利,生怕別人侵犯了你的利益,超越了你。很多公司之所以一直能保持在一個領域領先,就是他們沒有這種「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思想,製造了很多專利障礙,使得對手們難以超越。比如世界聞名的汽車變速箱製造公司ZF公司,雙比如通訊行業的高通公司等等。
在當代,競爭的激烈,我們提倡正當競爭就不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