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一百五十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適用嗎?

2020-12-11 拙愉微評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主流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給民眾施與恩惠,救濟百姓的生活,這人怎麼樣呢?可以說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一定是聖人了!堯、舜做到這樣尚且不容易呢!作為仁人,自己想立身,也要使別人立身,自己想通達,也要使別人通達。能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做到仁的方法了。」

拙的譯文:

孔貢問:「如果能廣泛施予恩惠,救濟民眾於苦難之中,怎麼樣?算得上仁嗎?」孔子說:「豈止是仁啊?一定是聖賢啊。堯、舜他們做這樣的事也還有不足呢。一個仁者,自己想做成一件事,也希望也幫助別人也做成同樣的事,自己想達成一個目標,也希望也幫助別人達成同樣的目標。能與周邊的人事作比較,可以說是修煉仁的方法了。」

拙的體會:

本篇講為仁之道。就是修煉仁德的方法。孔子的答案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就能修煉仁德了。至於子貢問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孔子認為這是更了不起的,這已超過了仁的層次,是更為高尚的聖賢了,而且要做到這樣,連堯、舜這樣的先賢都做得不完美。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能做到這樣的,恐怕得富可敵國才能辦到吧。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種思想,只有在春秋年代,所有的諸侯國都是周武王的後代或周武王的兄弟的後代,可以說各國的國君都是他們周武王一大家子,在這種同為一家人的情況下,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是一家子,甚至周天子不希望各國之間有什麼競爭,只要好好發展就好了。

但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同行間的競爭,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這種「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思想恐怕就不值得提倡了。難不成你造了個原子彈,你還幫著別人也學會造一個?商業上有有個發明,你都還得去申請個專利,生怕別人侵犯了你的利益,超越了你。很多公司之所以一直能保持在一個領域領先,就是他們沒有這種「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思想,製造了很多專利障礙,使得對手們難以超越。比如世界聞名的汽車變速箱製造公司ZF公司,雙比如通訊行業的高通公司等等。

在當代,競爭的激烈,我們提倡正當競爭就不錯啦。

相關焦點

  • 「一日一智」仁的體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學】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最具代表的儒家思想之一。 自己站穩,也要幫人站穩;自己騰達,也要幫助他人騰達,這可不是一般的境界,但只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才能算是一個「仁」人。鄧爺爺說:「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然後帶動其餘人富起來。」這其實正是一種仁的體現,對社會與國家發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八:博施濟眾
    出自《論語·雍也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論語》|生活中不能自說自話,推己及人,方能立足社會事業通達
    0 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幫助他人通達,就是給自己方便  子貢向老師孔子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廣泛地給民眾帶來好處,並且能幫助大家,怎麼樣?應該算是仁了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正大正確的方法就是自己站得住,同時也讓別人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行得通。  一個人只有立起來才會有「位」,就是有社會地位,有人生價值和意義。所以,「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一個人不要擔心自己在社會上沒有位置,而應該擔心的是自己沒有有站立起來的資本,只要有真才實學,能力強,在社會上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 《論語》六大名句,六種人生大格局
    解讀: 語出《論語·學而》。 弟子們在家裡要盡孝道而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守悌道而敬愛兄長,要謹言慎行,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關愛大眾,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來學習文化知識。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解讀:語出《論語·裡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
  • 每個人都想在世上安身立命,你自己想立,也要有心幫別人立起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自己想要成功,也要支持別人成功,自己想要發展,也要幫助別人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想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你自己想立,也要有心幫別人立起來。立起來之後,就想發達,所以第二句叫「己欲達而達人」。你想發達要用心讓別人也發達起來。簡單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讓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讓別人行得通。具體怎麼做呢?要對離你最近的人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什麼人最近呢?
  • 怎樣用論語取大氣厚重的男孩名,讓你一見傾心
    《論語》雖然與現代社會相距上千年,卻依然為我們呈現了當時的情況,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也是越來越多人選擇《論語》取名的緣由。 一、《論語》中大氣厚重的男孩名1. 雲貴出自《論語·述而篇》: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 男寶寶名字大全:10個一表人材的《論語》小男孩名字,真的很有意境
    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起更有內涵意蘊的名字,都會借鑑一些古書名集,《論語》就是之一。 一、《論語》中一表人材的小男孩名字1. 諸舉出自《論語·為政篇》: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爾達出自《論語第12章(顏淵)》:爾所謂達者。「爾達」字面意思:你騰達。寓意顯而易見,就是豁達大度、心胸寬廣、飛黃騰達。3. 盈恆出自《論語》:「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
  • 【賦詩言志】第三十九期 • 方銘 | 《論語》關於仁的思想 (一)
    編者按:本編摘自方銘教授《戰國諸子概論》第三章之「《論語》關於仁的思想(一)         孔子的思想無限豐富,涉及社會及人生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心內容,主要體現在《論語》之中。雖然聖人孔子不能歸諸諸子之列,但《論語》作為孔門弟子記錄孔子言行之書,實無異於諸子著作。其思想,也正是戰國時孔門弟子所尊崇的法寶。         孔子思想以「仁」為核心,「仁」是孔子及其弟子願意用生命捍衛的東西,所以,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又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其得意門生曾子則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雍也》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論語·雍也)①走路不抄小道。比喻辦事遵循正道,行為端正。《史記·伯夷傳序》:「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奮,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②不往路上行走。比喻辦事不遵循正當途徑,行為悖謬。《列子·說符篇》:「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
  • 《論語》中的10句處世智慧,精闢有哲理!
    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子路》。訥:言語遲鈍而謹慎。剛強、堅毅、樸實、言語謹慎,這四種品質接近於仁德。2. 以德報怨。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憲問》。用道德來回報怨恨。3.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憲問》。貧困而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貴而不驕傲則是輕易可以做到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