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在給金融行業帶來深刻變革的同時,金融與科技正在加速融合。在此背景之下,12月8日下午,國泰君安首次對外發布「開放證券」理念,這是證券行業首次提出「平臺化」、「生態化」發展方向。
「可以說,誰主導了科技,主導了生態,誰就主導了金融的未來。」國泰君安證券董事長賀青在國泰君安證券首屆金融科技大會上表示,金融科技已經滲透到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成為了驅動金融生態演化的基本力量和構建金融行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在賀青看來,金融與科技猶如「一體兩面」共生共存,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將實現從競爭競合到融合共贏的轉變,無論是金融科技是科技金融,手段是科技,本質是金融並服務於金融。
金融科技的發展初期,一些科技公司依託技術、平臺、流量優勢,從網絡支付切入,逐步向網絡融資、資產管理等領域滲透,迅速積累了大量客群,對傳統金融機構形成了一定的壓力。在技術浪潮的引領下,傳統金融機構正調整發展思路,加快數位化轉型,擁抱科技,在創新、技術、數據等方面強化賦能,傳統金融機構正走向科技創新的前臺,攜手各類科技公司謀求共贏。
上證所信息網絡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蔡楚煌稱,當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數字經濟和產業數位化已然大勢所趨,對證券行業而言,也意味著難得的發展機遇。證券市場在金融科技的驅動下,通過沙盒監管,將與金融市場線上線下場景更加深度地融合,服務更貼近用戶和產業痛點,證券數位化發展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賀青認為,數字經濟的根本任務是價值體系的重構,傳統的價值體系是基於技術壁壘所構築起來的縱向封閉式生態,而數字經濟時代的價值體系則是基於新型能力的「共建·共創·共享」形成的開放價值生態。
「中小金融機構面臨著內生性創新能力不足、同質化競爭挑戰;從外部環境來看,平臺生態優勢明顯,產業邊界模糊,跨界合作成為潮流。原來依靠資源消耗、要素市場的生產方式已經難以維持,金融機構通過開放合作、生態共贏追求高質量發展是很好的選擇。」國泰君安首席信息官俞楓稱。
基於此,國泰君安在業內率先提出「開放證券」理念。
據俞楓介紹,「開放證券」是一種促進能力整合、構建價值共同體的平臺化、生態化發展理念,提倡資本市場參與者提煉核心能力後對外開放;通過開展跨行業的業務場景融合、數據價值共享、技術能力互補等合作相互賦能,打造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全新產品和服務體驗;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平臺生態,實現1+1>2的商業價值。
那麼,「開放證券」到底開放什麼?俞楓稱,有三個層面的開放:思維開放、業務開放、技術開放。
他詳細介紹稱,「開放證券」是無中心化的生態體系,沒有一個中心的樞紐節點,各個參與者需要解放思想,改變原來「零和博弈」資源為我所有的方式,轉變成共生共贏的生態化思維方式;券商可以把業務能力進行標準化、足見化、封裝組合,無縫地融入到客戶的生產生活中;參與各方可以基於行業場景聯合開展個體研究,共同跟蹤布局前沿技術,可以實現各方跨界技術合作,共同研發共享型技術平臺,共同研發建模。
「開放證券作為金融科技創新新模式,也是行業推進數位化轉型非常重要的抓手。既有國家關於金融方面、普惠化方面的發展趨勢,也有沙盒監管,在開放的過程中擁抱監管科技方面有密切的關聯關係。」蔡楚煌稱,金融行業發展非常迅猛,非常多元化,市場在快速運轉起來後,在投資領域1+1不僅僅大於2,很有可能大於4。
以量化交易的案例來看,2019年已經有29家證券公司機構業務交易量佔比超過50%,而在機構交易中最為活躍、增長速度最快的是量化基金。可以看到,2020年公私募量化基金的產品發行數已經超過7700支,相較於2012年增長了20倍。但即便經過快速增長,國內市場交易量化份額僅為20%,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有60%的差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面對這樣的時代特點,證券公司如何面對、如何滿足量化交易客戶的服務將顯著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券商的競爭格局。在此背景下,智能化交易服務將成為改變經紀業務格局的突破口。
俞楓表示,為踐行「開放證券」理念,國泰君安將保持高強度IT投入,建立科技與業務融合的創新機制;打造業務開放載體——國泰君安開放金融雲平臺,在合規的前提下標準化公司業務、技術能力和服務,並與生態合作夥伴對接;探索共建行業雲鏈基礎設施,賦能證券行業數位化轉型,構建與金融同業的開放合作新模式,以科技為橋梁拓展跨界產業與生態合作。
據了解,自提出開放證券理念以來,國泰君安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包括打造了「國泰君安開放金融雲」,推動行業數據生態研究,參與行業雲鏈基礎設施建設,與上海證券交易所行業雲合作打造各類SaaS雲服務;與金融同業探索打造生態化的財富管理中臺;與上海銀行共建安全數據共享平臺;與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等11家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了開放金融聯盟;與華為等頭部科技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