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雲
3月20日晚間,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正版視頻平臺上線首播。繼而,出現了不少「溢美之詞」,認為這部電視劇比肩《霸王別姬》啊,於正最好作品啊,真正的優秀的京劇內容的電視劇啊之類的。更是有文章吹捧尹正、黃曉明、佘詩曼等演員演技精湛,堪稱老戲骨的。這些尬吹套路,其實已經發展到捧殺的邊緣上了。
對於《鬢邊不是海棠紅》而言,我想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首先,這部電視劇的題材新鮮嗎?於正老師主創的基本上全部的電視劇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在別人創作的基礎上進行於正化的借鑑,缺少作品主幹上的獨創性。當然,學習前人,學習同行,努力接近優秀,是不應該被過分批評的。但一位電視劇工作者,只會學習借鑑,他的作品,是不必給予過高評價的。
這部《鬢邊不是海棠紅》,商人和京劇名角兒之間的故事,愛恨情仇,在手捏上一些民國一代的風雲變幻,這樣的故事路數,讓觀眾實在過分熟悉了。而這樣的劇作,可以借鑑的前人的東西太多,甚至於舉手投足之間,都不過是前人創作者們的東西罷了。該劇像是一個雜家,各種借鑑。因此,這部電視劇有前人經典劇作的影子,但畫虎不成。
第二點,這部電視劇的敘事主線清晰嗎,有可以勾住觀眾的故事扣子嗎?不少前輩們的京劇題材的文藝電影,在故事層面上,也缺少扣子。但是,前輩們的劇作,依靠時代情懷取勝,用大情感拴住影迷和觀眾。反觀《鬢邊不是海棠紅》,靠時代情感嗎?顯然在這個層面上,它無能為力。作為電視劇作品,它只能依靠故事性來吸引觀眾。
但是,在《鬢邊不是海棠紅》已經上線的多集劇情當中,該劇的敘事主線一直是模糊的,缺少一個有效的敘事推動力。換言之,這部電視劇想講什麼呢?可能,於正老師就是想通過一個「一年又一年的更替」,實現一種所謂的年代感罷了。作為文藝電影而言,時代更迭,確實容易出彩。對於這部《鬢邊不是海棠紅》而言,目前來看,很難更迭出時代的滄桑感來,只剩下絮絮叨叨、小腳老太太的裹腳布一般了。
第三點,《鬢邊不是海棠紅》的敘事節奏感還可以嗎?顯然,這部電視劇在故意追求一種緩慢的敘事節奏。但這種追求,是東施效顰的。對於類似的劇作,最高明的,無疑是陳懷皚先生擔任藝術指導的《霸王別姬》,慢節奏當中,拿捏一種宏大的戲劇張力。次高明的,則是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依舊保持了戲劇張力的勁頭兒。而於正老師的這部《鬢邊不是海棠紅》,只學會了慢節奏,卻沒有學會橋段內部的張力。
橋段內部,是如何實現戲劇張力的呢?最直接有效的,就是矛盾衝突之下,人物和人物之間的對白,呈現一種臺詞和潛臺詞的狀態。陳凱歌導演,還是能夠保持這種臺詞之外的潛臺詞狀態的,雖然有些時候,也會滑落成郭敬明的水平。但是到了於正這裡,就潛臺詞全失了。在節奏感缺失的前提下,於正該劇的臺詞,也粗陋太多,都是給孩子們看的大白話,缺少臺詞背後的潛臺詞張力。
第四點,《鬢邊不是海棠紅》裡邊的京劇表演,真的和自己劇情當中的吹捧相互匹配嗎?在這部電視劇當中,對尹正飾演的京劇名角兒起的有點高了。先行的劇情當中,大家都覺得他應該是一位京劇高人,開嗓就是驚嘆全場的。可是,等到《鬢邊不是海棠紅》這個角色真正開唱的時候,觀眾們真的信服了嗎?用劇情的方式吹牛半晌,開腔就把自己的遮羞布都丟了。
而在稍後的劇情當中,京戲都唱成朝陽區小胡同拐歪兒處吆喝破爛兒的水平了,怎麼還好意思演幾齣這位所謂的京劇名角兒對戲服精益求精呢。當然,這位「角兒」對戲服精益求精的大段絮絮叨叨的對白,我們可以看成是於正老師的自比自吹。於正老師在自己的綜藝節目《演技派》當中,也十足吹噓了一番自己的清宮行頭特別多,特別精緻。但您戲不行,行頭再精緻,不也就是個「小時代」嘛。《鬢邊不是海棠紅》,是京戲的底子啊,至少演員舉手投足之間,得是個三流票友的水平才行吧。
綜合來論,《鬢邊不是海棠紅》作為一般的網絡劇而言,還算是能看的。但是,若是把於正老師和這部作品放到藝術的高度上來看,還是問題太多,和經典差距過分明顯的。題材老套、敘事主線模糊、敘事節奏緩慢、戲劇張力太弱、京戲基本不能聽更不能看。無視這些,持續尬吹,只能把於正老師歸為低端網絡劇的層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