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個方子不僅名頭很大,而且深受讀書人歡喜。
初次聽到這個方名,很多人大致會認為是給那些長期失眠的人精心準備的,不過從方藥配伍和臨床運用的實際情況來看,確有這方面的作用,但它的內涵和作用真的很廣。
1.孔聖枕中丹的大名頭
孔聖枕中丹出自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該方由龜甲、龍骨、遠志、菖蒲四味藥組成。
作為益智類的祖方之一,其方名與一位千古名人有關。
這位名人到底是誰呢?先請大家看一則小故事。
古時候,一位有名的學者帶著他的學生到了楚國的一個小縣城,縣官想試探一下他是否有真才實學,就向他詢問治國理政的道理,學者說:「治國理政的道理就在於招納遠方賢能的人,使近處的人誠心歸服」。縣官覺得不可信。有一天,縣官就去找他的學生,請這位學生談談對老師的看法,學生有些木訥,心裡又緊張,支支吾吾,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縣官只好很不高興地回去了。學者知道了這件事後,很不開心。
就說:「你為什麼不對他說我的老師是一個學習起道理來不知道疲倦,教導學生不知道厭倦,發憤學習時會忘記了吃飯,快樂時就全忘了憂愁,以至於連衰老即將到來了都不知道的人呢?」學生一聽感到很慚愧,便說:「老師,我糊塗啊,現在我明白了,以後再有人問我,我一定這樣說」。學者聽了笑著說:「好,好,好。」
想必讀者已經知道這位名人了,是的,他就是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文中的學生是他的得意門生仲由(字子路)。
孔子在世時,沒什麼名氣,住在他西邊的一鄰居老頭經常直呼小名,說俺東家之丘(孔子名丘)如何如何,但他志向遠大,為了理想大半生奔波於列國之中,但事與願違,直至六十三歲時,孔子不得已返回魯國開始編書,設立私塾,終於取得巨大成就。孔子資質聰明少有人提及,但其一生好學堅韌的精神和諸多智慧之言卻備受後世稱頌。雖然其政治主張終未能實現,但時代絕沒有辜負這位逆流而上者。
好了,好了,我們還是言歸正傳吧,何以言「孔聖枕中丹」呢?
其中「孔聖」指孔子,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尊儒重道,以其立言、立功、立德,稱他為儒家至聖先師;「枕中」,即言方藥的珍貴,古代一般枕頭的形狀形似小箱篋,當中可以儲存較為貴重的東西。「丹」,多指藥物製成丸、散等劑型。方名用來比喻服此方藥可以治療健忘諸證,使人耳目聰明,智慧過人,讀過之書猶如古代聖人孔子一樣能過目成誦,又如藏於枕篋之中勞記不忘。故稱為「孔聖枕中丹」。
一部方書,一個方藥能歷經千年而得以傳承下來,常面臨朝代更迭,戰亂紛擾,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記錄上的混亂,所以同一個方子往往在著書的過程中因於醫家個人的經驗喜好會有很多不一樣方名。
孔聖枕中丹亦如此。
按《千金要方》的記載,該方原名為「孔子大聖智枕中方」,宋代官方醫籍《聖濟總錄》又名「龜甲散」,元代醫家李仲南在《永類鈐方》中稱「補心湯」,清代醫家王昂在《醫方集解》中始稱「孔聖枕中丹」,並對該方方義進行註解,此方解已成為近代醫家稱頌的經典性方論,內容頗為精彩。此後該方正式冠名「孔聖枕中丹」,又簡稱「枕中丹」。
2.組方分析
孔聖枕中丹由龜甲、龍骨、菖蒲、遠志組成。
其中龜甲(亦稱龜板),即烏龜的背甲及腹甲,味鹹、甘,性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養血補心,益腎強骨,填精益髓,軟堅散結之功。《神農本草經》中提到:龜甲「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瘧,五痔,陰蝕,溼痺,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久服,輕身不飢。一名神屋。生池澤。」清代醫家周巖在《本草思辨錄》中又指出「凡人靜則明生,龜居四靈之一而靜鎮不擾,故能收攝囂浮而靈明自浚。」方中龜甲主要取其滋陰之功,用以滋養腎陰,填精補髓,補養心血。
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化石,味甘澀,性平,入心、肝、腎、大腸經,生用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功,煅用又有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之效。魏晉南朝醫藥學家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首次提及龍骨具有「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藏。」之功,清代醫家張璐在《本經逢原》中進一步談及「龍骨入肝斂魂,收斂浮越之氣。其性雖澀,而能入肝破結。其性收陽中之陰,專走足厥陰經,兼入手足少陰,治多夢紛壇,多寐洩精,益腎鎮心,為收斂精氣要藥」。方中用以生龍骨鎮驚安神,潛陽入陰。合龜甲以滋陰養神,調補心腎。
遠志與菖蒲的功效在前篇開心散中已經談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兩藥合用既可以開竅化痰,使邪散痰消,諸竅通利,又可以交通心腎,使君相安位,水火既濟,心安臥眠,智慧得生。
古代醫家認為「龍」可飛騰變化而多壽,為陽極之物,陽氣聚集最盛,而龍骨為動物骨骼化石,長期深埋地下,可將盛陽之氣潛藏於內;烏龜生於水澤,通靈神而多壽,為陰極之物,陰氣聚集最盛,而龜甲為烏龜之堅骨甲冑,陰髓極盡而化(正如《內經》所言「陽化氣,陰成形」)。龜甲、龍骨二者一為至陰,一為至陽,又均屬動物藥,古人認為動物藥是「血肉有情之品」,皆有神靈之氣,與草木無情之品不同,中醫歷來持有「同氣相求、同類相召」的觀點,此二者合用既取「同類相召」之意,又使人體之氣血陰陽得以調和。
四藥合用,既可鎮靜安神,潛陽滋陰,又可調補心腎,通竅益智。
自《千金要方》之後醫家們便不自覺的形成一種共識,即菖蒲配伍遠志、龜板配伍龍骨作為兩組經典藥對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醫家吳琨在《醫方考》首次考證方名並註解此方,並言此方「託名儒家聖人孔子枕中秘藏,一言其寶貴,二暗示其助讀助學之功……治學問易忘,此方與之,令人聰明。凡人多識不忘者,心血足而無所蔽也,若心血不足,邪氣蔽之,則傷其虛靈之體,而學問易忘矣。龜,介蟲之靈物也;龍,鱗蟲之靈物也。用龜甲、龍骨者,假二物之靈以養此心之靈。欲其同氣相求云爾,遠志辛溫味厚,辛溫可使入心,味厚可使養陰,菖蒲味辛氣清,味辛則利竅,氣清則通神,以之而治易忘,斯近理矣。是方也,出於孫真人《千金方》,其來必有所自,但曰孔子大聖之方,則未敢是非也。」
清代醫家汪昂在《醫方集解》中對此方的論述更是十分傳神,非力薦不可。
「治讀書善忘,久服令人聰明,讀書易忘者,心血不足,而痰與火亂其神明也。此手足少陰經藥也。龜者介蟲之長,陰物之至靈者也;龍者鱗蟲之長,陽物之至靈者也;借二物之陰陽,以補吾身之陰陽,借二物之靈氣,以助吾心之靈氣也。又人之精與志皆藏於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遠志苦洩熱而辛散鬱,能通腎氣,上達於心,強志益智;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開心孔而利九竅,去溼除痰(菖蒲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又龜能補腎(北方玄武龜蛇屬腎,腎藏志),龍能鎮肝(東方青龍屬肝,肝藏魂),使痰火散而心肝寧,則聰明開而記憶強矣。」
3.據證探方
從孔聖枕中丹的方藥中可以窺見其治療的諸多症狀如健忘、失眠、心悸等皆與心腎功能失調有關。
中醫認為心藏神,腎藏志,肝藏魂。首先,心血不足,既使心陽不充,又使肝失所養,則神魂難守,意志衰退,就會出現心悸、失眠、健忘等證。腎主骨生髓,腦又為髓之海。腎陰不足,久而髓海空虛,則腦轉耳鳴,記憶力減退,讀書善忘。心腎不足,不僅使二者水火失濟,又使痰瘀之邪易擾清竅,進而心腎日虧,鬱氣化火,損陽耗陰,久則陰陽失合,就會出現失眠、健忘、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學習能力下降等表現。
《醫家四要•病機約論》指出「曲運神機則勞心,盡心謀慮則勞肝,意外過思則勞脾,預事而憂則勞肺,色慾過度則勞腎。」
如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現代的年輕人常常超負荷工作,加班熬夜多為日常,學子們又課業繁重,久而久之臟腑功能日益虧損。
而現代人很多時候難以避免。凡用腦過度,陰血暗耗,精髓不充,腦竅失養,失眠、健忘、記憶力減退等證便漸漸襲來。
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很多,如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年老體虛等,但總的病機為陽不入陰,陰陽失交。對於長期失眠的患者,該方能調和陰陽,補心安神,不失為一調節睡眠的良方。
此外,孔聖枕中丹為清宮秘傳通靈益智的良方。在《清宮秘方大全》中就有這樣的一段記載:「讀書健忘,心神恍惚,夜不成寐,精力下降,一切心腎兩虧,並皆除之,凡人聰明智慧,全賴精氣以生,而生氣生精,惟在水火既濟。心為神明之官,腎乃智慧之府,少有所虧,則精神渙散,故心腎充足,智慧乃生」。
4.臨床應用
孔聖枕中丹歷來作為醫家們治療神志疾病的傳神之方。
現代臨床研究證實此方的運用更是滲透到了多科疾病。有研究顯示孔聖枕中丹對於心腎不交引起的健忘,心血不足引起的驚悸,腎虛未充引起的小兒遺尿,陰陽失交引起的失眠及髓海空虛,痰火上擾引起的眩暈、老年痴呆等療效確切。
有學者對近千首益智類複方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菖蒲和遠志分別居於第一和第三位,兩者作為藥對配伍更是居於首位,龜甲的使用頻率也達150多次,龍骨使用相對較少。
另外,該方對現代醫學治療棘手的一些疾病,如神經衰弱、小兒多動症、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部分情感障礙等患者療效顯著。
<全方完>
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