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鴿系,顧名思義就是多年來適應了本地地理、氣候條件和賽制賽線的「一路」鴿子。此路鴿子不一定每次出戰必有斬獲,但鴿主本人必須做到心裡有數。時下我國鴿界所盛行的中距離幼鴿賽,可謂是技術含量很高了,獎金額度令人咋舌。一些鴿友不惜重金引進歐洲名血名鴿,引進的這些名鴿有的發揮了,有的卻折戟沉沙毫無建樹。其中一部分原因,歸咎於這部分歐洲鴿不能良好地適應我國賽線與氣候。
如讓這些歐洲鴿互配,令其子代參加我國中距離幼鴿賽也多數不能發揮,其優秀基因不能很好地得到傳承。對於此觀點一些鴿友持有不同看法:「好鴿子到哪都發揮」,對於這句話在下實在不敢苟同,即使我舉出100個例子,相信持有此觀點的朋友仍可舉出1000個反例來證明。爭論的結果是,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絕對正確。所以本文所表達的,也只局限於筆者本人所感所想,僅供參考。
筆者認為引進種鴿應首先引進在本地區多年發揮穩定的鴿系。
所引進種鴿標準依次為:本身有優秀作育記錄,次之為當季優秀賽鴿,最差為當季優秀賽鴿的兄妹。欲要引進本土以外的種鴿前,鴿主手裡必須握有一路適應本地賽鴿和地理,並且賽績不錯的本土鴿系。所引進種鴿與本土鴿系雜交,改善本土鴿系所欠缺之處。只有這樣,引進的優秀種鴿的優秀基因,才可最容易達到融入、傳承。
一小部分賽鴿愛好者,總是想當然地引進鴿子、去配對、去比賽,到頭來輸了比賽,還要罵賣鴿人。比賽之初就應選擇本地一路優秀的本土鴿系作為基礎,擇優改良才會加大獲獎的機會。循序漸進才會穩步攀升,此為長贏之道。
作為一名還沒有穩步攀升的鴿友我們應當吸取眾人所長,補自己所短。
一方面要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看了幾本書就覺得自己了不得了,操起殺豬刀就想去屠龍,往往這樣子打比賽都會撞得滿頭包,要充分了解賽場的殘酷。
而另一方面呢,也不要妄自菲薄,看低自己。首先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思維,多思考、多琢磨,對任何事物保持謙虛謹慎的學習心態。這才是根本之道。
因此,賽鴿之初,本土鴿系才是根本。